真實人生中的幻想世界—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1933~)
在遠離美國三十年之後,羅曼˙波蘭斯基於2003年再度登上美國影劇新聞頭條,他以《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一片囊括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以及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姑且不論他早年聲名狼籍的私生活,羅曼˙波蘭斯基在電影藝術上的成就早已不容質疑。事實上,早期大眾輿論對波蘭斯基的爭議主要源自於他的作品;暴力、性、壓迫與恐懼是貫穿他作品的主題,然而這些看似煽情、聳動的話題對他而言只是確實存在、發生於人們身處的世界的日常生活事件。相應於這種立場,波蘭斯基的作品表面上並無強烈的視覺風格,他以一種自然的、寫實的視覺風格使觀眾毫無疑慮地投入故事中,他的敘事風格謹守時間、空間、人物的連慣性,然而在貌似日常生活的表面下,卻隱藏著壓抑、緊張、威脅的氣氛。迷信與超現實的情境也時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然而就是這種視覺上的寫實風格與題材上的超現實的結合,創造出超越傳統驚悚、懸疑片的心理效果。
然而,他近幾年的作品則轉向帶有自傳色彩、情感洗滌的創傷經歷,如《戰地琴人》以及於今年(2005年)完成、改編自狄更斯小說的Oliver Twist(原著小說中文譯名為《孤雛淚》)。然而,早在他近兩部作品的題材大轉向之前,評論家普遍認為他之所以著迷於人性黑暗面的探討,與他個人的生命經歷有密切相關。他雖出生於法國,但成長於波蘭的一個小鎮,猶太裔的父母在二次大戰期間被送往集中營,父親拜託友人照顧他,他則在顛沛流離、不斷躲避中求生存。戰後雖然與父親重聚,但與母親是天人永隔。雖然遭逢變故,他始終堅持著從事戲劇、電影工作的理想,他曾經就讀於波蘭的國家電影學院,而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 1962)便獲得國際注目(與費里尼的《8又1/2》同入選1963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後由《8又1/2》得獎),但影片題材不見容於當時的波蘭共產黨政權,他便前往英國繼續導演事業。1968年他來到美國,拍攝了他最受歡迎、票房最好的作品《失嬰記》(Rosemary’s Baby),之後又回到英國、歐洲拍攝其他作品。1969年在美國,他的第二任妻子當時有孕在身與一些友人被仿效連續殺人狂Charles Manson的匪徒兇殘地殺害,對他又是一大打擊。1974年,派拉蒙片廠邀他拍攝《唐人街》(Chinatown);1977年,他被控性侵害一名13歲少女,在判決有罪後,他只好逃離美國,從此定居在法國,與第三任妻子及小孩過著隱蔽的生活。
《失嬰記》(Rosemary’s Baby, 1968)
一個自小成長於天主教家庭的少婦Rosemary與演員丈夫搬進歷史悠久有巫術傳說的公寓大樓裡,夫婦兩人滿心歡喜地計畫要生孩子。懷上身孕的那晚她做了怪異卻又感覺無比真實的夢境,懷孕過程中過度熱心的鄰居與星運大發的老公舉止怪異,她終於拆穿他們的陰謀,但卻已來不及保護她的孩子…
巫術、秘密儀式、惡魔崇拜,不管在現在或影片發行的1960年代末期都無疑地是迷信、古老的傳說,但在波蘭斯基的真實日常生活場景中,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傳說在Rosemary抽絲剝繭之下逐漸顯露出蛛絲馬跡,最後拼湊出令人驚駭的真相。整個故事的場景幾乎都侷限在布拉福公寓大宅中,男女主角簡潔、時髦、現代主義風格的公寓與老舊的大樓、鄰居家中繁複的巴洛克風格形成強烈對比;然而,現代化的居家環境並不能保證安全無虞,蒼白瘦弱的Rosemary彷彿被監禁在表面時髦但暗藏威脅的公寓中,被巫術聚會的老人們環繞,更顯得無力反抗。當真相揭露之後,影片結尾似乎暗示Rosemary將會接納她的孩子,惡魔之子將成長茁壯,這樣的情節勢必引起西方基督教世界觀眾的極大反應。波蘭斯基大膽的設計不僅於此,他還讓惡魔具象化,擁有一個實體的存在,而非以象徵手法處理;然而惡魔之子卻不曾現身,由Rosemary的激烈反應及先前建立的惡魔影像便足以讓觀眾幻想其可怖。
然而,波蘭斯基為何要在1960末期拍攝這樣的故事與題材,難道這只是一部單純利用迷信與惡魔的恐怖片嗎?他曾在訪談中表示,以往他試圖呈現社會問題,但這次他想要探討人性,人的本質所造成的後果。他認為就是因為人們從不質疑自己選擇相信的事物,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並且企圖將那些事物強加諸於他人,才會造成種種衝突。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代的美國是社會運動即為激烈的時代,反戰思潮、黑人人權運動、女性解放運動、同性戀解放等社會議題沸沸湯湯,戰後嬰兒潮的花兒長大成人,過去傳統單一的權威早已垮台,這是個眾聲齊鳴但也莫衷一是的時代。與其說羅曼斯基企圖傳達『上帝已死』的訊息,不同論述(discourses)之間的角力與對他者的壓迫,才是隱藏在恐怖故事表面下與當代社會呼應的真相。Rosemary最後若選擇扶養她的嬰兒,是因為母職的論述對她的作用力量大過於天主教的正邪之分,她無法抗拒她被教導應相信的事物,就像信奉惡魔的人們一樣。
《唐人街》(Chinatown, 1974)
故事背景設立於1933年的洛杉磯,Jack Nicholson所飾演的私家偵探Jake Gittes受委託調查水利局總工程師Mulwray的婚外情,調查成果卻被利用來逼迫Mulwray下台甚至造成他的死亡,Gittes在調查中逐漸拼湊出一個牟利上千萬的陰謀,一切都與沙漠城市洛杉磯最需要的民生供水有關。而Mulwray遺孀Evelyn與丈夫、父親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使得Gittes猶豫是否能夠信賴並接納她。
由派拉蒙片廠投資拍攝的偵探片,其故事架構也符合黑色電影(film noir)的基本元素;偏離主流權威的私家偵探,美麗但導致偵探身陷危險的致命女性(femme fatal),結構性的陰謀迫害著力單勢薄的個人。但畢竟是大片廠的製作有其主流市場考量,視覺風格上不如黑色電影般地陰暗、光影對比強烈,反之,劇本設計了大量的外景戲與沙漠、乾枯的河床等景觀。但在陽光普照的天使之城裡,邪惡的陰謀在夜間悄悄進行,羅曼斯基秉持他一貫的寫實風格與讓觀眾一目了然的時間、空間一致性,即使是夜間場景,也甚少極度陰暗而看不清正在發生的事件的攝影。
值得注意的是,波蘭斯基不會讓自己被侷限在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框架中,片中的父親、男性角色都有道德上的致命缺陷而無法豎立權威。Gittes前職是唐人街的警探,在唐人街處事的原則是”一動不如一靜”(“as little as possible”),但他在這個案件中卻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深入調查,似乎也是他的一意孤行挖掘真相最後再度害慘了他心愛的女子,看來唐人街的處世哲學也通行在充滿陰謀的主流社會裡;且Gittes被割傷的鼻子與包紮也大大減損其男子氣概,割傷他鼻子的角色便是由導演本人客串演出。Evelyn的父親是城裡最有權勢之人,卻對自己女兒做出違逆倫常之事。本片唯一的受害者恐怕是此類型片中原本應該致他人於死地的致命女性Evelyn,但事實上,執意要繼續調查的是Gittes個人意志,Evelyn一角在本片中受到的暴力對待,包括具體的與象徵意義的,著實使人髮指。最後,策劃陰謀與加害於他人的幕後黑手逃過一劫,獨留給一意孤行者二度創傷以及觀眾們不寒而慄的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