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成立楊士琪紀念協會
侯孝賢說:楊德昌的過世,像是這一代的電影的一個結束。令人想起曾經為台灣新電影推波助瀾的已故聯合報電影新聞記者楊士琪,她在1984年因氣喘病辭世。她生前對我國新浪潮電影的推動不遺餘力,她去逝後,楊德昌導演在他的作品「青梅竹馬」片頭上,以黑底白字寫著「獻給楊士琪,感激她生前給我們的鼓勵。製作全體同仁敬致」,同時還加附英文字幕,全長六秒鐘。
那年年底得到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得主的吳念真,在頒獎典禮上也特別感謝楊士琪,他對她主持正義的精神非常佩服。並指出她對他的電影生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那個年代,電影記者和電影工作者是存在著一種為提昇電影文化互相惕勵與支援的夥伴關係。
吳念真所指的主持正義,就是指「兒子的大玩偶」的「削蘋果事件」,當年的電檢制度為官僚體制把持,對於這部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的三段式影片中,有關當局對萬仁導的「蘋果的滋味」中有四處主張要修剪,原因是怕片中貧窮落後的畫面會留給外人不良印象(即使片中已註明是民國五十七年的事),這幾乎導致吳念真對整個中國電影絕望,但楊士琪不畏權勢,發出正義之聲,引起各界注意,而使此片的創作理念得以保全,吳念真說:「那時,我才剛起步走向社會意識強的路線,楊士琪給我極大的共鳴,讓我對中國電影開始建立一絲希望。」
1985年由楊士琪生前友人及電影界、新聞界25位好友聯合倡議組成楊士琪紀念獎工作委員會,決定每年選出一位富於道德勇氣並且努力開創新局,提升電影地位的傑出人士,頒給獎座,以玆鼓勵,並彰顯楊士琪生前熱愛電影,勇於創新的精神。
但是因為這個紀念獎並無常設機構,囿於人力物力,無法達成每年選出一位得主的原意,到目前為止,只頒發了三座獎座,如今眼見國片新勢力起飛,台灣電影又見契機,很希望能夠延續楊士琪紀念獎的精神,繼續鼓勵台灣新電影的成長,在此呼籲正式成立楊士琪紀念協會,設置常設機構,長期推動台灣電影的創新及突破。未來考慮擴及鼓勵提升台灣影視新聞的影視新聞記者。
附註:
第一屆楊士琪紀念獎於1986年由侯孝賢和朱天文和頒發給前中影總經理明驥。以獎勵他在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任內推動新電影風潮,使國片展現新的轉機。
第二屆則在1988年決定頒給大陸西安製片廠廠長吳天明,他打破大陸片廠的官僚體制,培育了大陸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黃建新等人,走出傳統敘事風格,提升大陸電影水準,使中國大陸電影備受國際矚目,開創華語電影新局。
但因當時吳天明在美時,大陸正好爆發了「天安門事件」,吳天明礙於當時法令無法來台領獎,這個獎座因此延宕了19 年,才於2007 年由聯合報系發言人項國寧和李行以及當年設立此獎的發起人:侯孝賢、萬仁、王童、影評人焦雄屏、記者胡幼鳳、藍祖蔚,聯合頒獎給特地來台領獎的吳天明。當天場面相當溫馨,吳天明淚流滿面,感念當年因六四滯美期間,很多台灣影人對他的送暖奧援,並表示這座獎對他意義重大。
第三屆於1990年頒獎給在電影黑暗期仍以個人力量不斷添購引進電影先進器材,默默革新國內電影攝製器材,帶動電影工業技術進步的林添榮。
編按:
胡幼鳳小姐一直熱心推動楊士琪紀念協會的成立,此一協會在楊德昌不幸逝世後更顯得益發重要。對於台灣電影該做的事,千萬不要等到太遲了才扼腕不已。如果你也認同上述的楊士琪紀念獎精神,願意成為這個常設機構的發起人之一,(依照內政部規定申請協會的連署人,至少要戶籍在全省各地的三十人,因此格外需要設籍在台北以外縣市的發起人)歡迎你與胡幼鳳小姐連絡,她的 email為 [email protected];或電洽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03-4227151轉33209)留下您的個人資料由研究室代轉給胡幼鳳小姐。期待在你的熱情支持下,這個協會能夠早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