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對話:遊牧影展4/12-22在華山
台灣最大的獨立影展——遊牧影展,將在四月十二號在華山1914創意園區盛大開幕。今年影展的內容仍然百花齊放,包括了環境抗爭、搖滾明星、同志議題到台灣新銳導演的短片創造,將在為期十一天的影展放映,帶給大家全然不同的感官體驗。遊牧影展跟台灣其他影展相比,可以說不只是「策展方向」的不同而已,而是整體對於影展的理解與思維都有別於傳統的電影放映模式。影展之所以能夠遊牧,就是打破了傳統影展當中被戲院侷限的黑暗空間,把影像放置到觀眾能夠遊走、叫囂、吶喊、討論與對話的空間,讓影像與觀眾產生直接的關係。這次放映週報邀請到遊牧影展的創辦與策展人大衛(David Frasier),來跟我們談談今年影展的方向與趨勢。
首先,作為推廣獨立短片與紀錄片創作的獨特影展,在這幾年的過程當中,大衛認為從二零零七年到二零零八年開始,由於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數量上有著大幅的提昇,而紀錄片創作者的切入角度也有變化,因為我們不再去痛恨與哀悼被大眾媒體殖民的社會景觀,進一步要將自身的影像轉化為媒體的一部分,提供抗爭的可能性,因此他們的口號就是「別恨媒體,要成為媒體」(Don’t hate the media, be the media)。再者,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的紀錄片《華氏九一一》(Fahrenheit 9/11, 2004)在坎城影展摘下金棕櫚後,也讓許多有志以紀錄片為社會議題發聲的導演體認到電影不必然要以「相對客觀」的角度出發,而可以有著完全主觀但仍有力道的可能性。
另外一方面,前幾年放映的《血色海灣》(The Cove, 2009)融入了許多好萊塢敘事的元素,緊緊地拉扯著觀眾的觀影情緒,可說是另一個紀錄片與霸權的影像體制相抗衡的案例。這些作品都打破了觀眾對於傳統紀錄片的認知,好似紀錄片就一定得是非常嚴肅、無聊的作品,然而大衛在遊牧影展策展當中,學習到的便是想要抓住觀眾的心,先得選一些好看的影片,讓他們在激起社會議題討論跟娛樂價值當中找到平衡。
在遊牧影展所放映的紀錄片當中,其實不僅僅有對於社會議題的觀眾,同時也要讓次文化的創造力能夠被大眾看見,「提倡次文化」同時也是遊牧影展很重要的一項核心價值。「我們想將搖滾的概念擴展到整個文化,而不僅僅只是音樂方面而已,」大衛這樣說。因此我們在遊牧影展的片單當中,總是能看到震撼各個領域的藝術家肖像,如今年《威廉布洛斯的叛逆人生》或是《光之子:尚米榭.巴斯奇亞》,他們的影響力不緊緊侷限於文學或藝術方面,同時都也震撼了整個世代青年的心靈。
搖滾的概念不僅僅顯現於片單的選擇上,同時更擴散到遊牧影展整體給觀眾的「影展經驗」當中。由於大衛自己是位樂癡,常常東南西北地參加許多的搖滾音樂祭,而在這其中獲得的體驗就是他想與台灣觀眾分享的體驗。如此可能性包括了遊走的場地、更加活躍的互動到現場即時與導演對談。今年的影展開幕片《推特傳記》就是最好的案例:在影片的放映過程當中,影展官方將在螢幕旁另外再架設一道螢幕,連上推特,讓坐在位置上的觀眾可以拿出自己的手機,即時向導演發問與互動,甚至與旁邊的影像呼應與對峙。大衛也透露目前可能還會在現場架設攝影機,讓觀眾跟遠在美國的演員們進行對話,是他覺得今年在形式上最特別的作品。
在短片精選的部份這幾年品質也有著越來越好的趨勢,導演對於短片的掌握能力也更上一層樓。《你和我》、《在廢墟看見一道彩虹》、《女兒》、《那維克斯的荒誕日記》與《櫻時》都是本屆大衛推薦的短片,其中《櫻時》這部作品更被他稱為是台灣版的《神隱少女》,講述了兩個孩子與台灣民間神怪的奇情怪狀。另外,為了能讓這些短片被更多人看到,要是觀眾們買票觀賞當天的長片作品,那麼就能夠免費入場6:20開始的短片放映。
今年遊牧影展將在四月十二號在華山1914創意園區展開,放映的影片包括了許多重量級的環境抗議作品,如紀錄了關於綠色和平組織沿革的《行動40年:綠色和平》,以及以人口論反土地開發的《錢鬼剋星》,還有在美國多處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放映並獲得廣大迴響的《大樹悲歌:地球解放陣線的故事》、搖滾紀錄片《重金屬叔藍米外傳》與《魚骨傳奇之陽光明媚的每一天》到許多科技與藝術相關的重量級作品。影展的詳細資訊請上影展部落格查詢:http://urbannomadfilmfes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