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與否:3/6-6/12,印度影展在新竹

349
2012-03-16
  • 于昌民

在 2010 年的上海雙年展上,「西天中土」計畫邀請了印度電影史學家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Ashish Rajadhyaksha)以「你不屬於: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策畫了為期三個月的影展,在亞洲各地展開:從上海、昆明到新竹。放映的影片包括了紀錄片、劇情片與實驗影片三大部分,配合精選文本供觀眾在影片放映後,對於寶萊塢以外的印度獨立製片有進一步的了解。

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國,留給大眾的印象多數來自於寶萊塢獨特的歌舞片文化、類型與形式,然而除了寶萊塢本身,印度的獨立製片也在蓬勃發展著屬於印度本土的抗爭與抵抗形式,在媒體景觀的全球化到資本主義的流動之下,找尋可能的出路。本次放映的影片從膠片時代的影片出發,到當代數位動態影像、跨國流動與平民攝影機的可能性,尋求不同觀看、拍攝影片的位置,可能是網路上的觀者到現代化國家無所不在的攝影機。

放映的影片有三大類:首先是「紀錄片:證詞、家園、城市」。放映的影片以這些詞彙出發思考紀錄片與社會權力話語的交織:迪帕.丹瑞亞的《猶如戰爭》與桑賈伊.卡克拍攝喀什米爾日常生活紀錄影片《我們如何歡慶自由》。紀錄片與家戶隱私的關係,揭開公眾與私人領域之間的模糊界線,這些影片包括了希亞瑪爾.卡馬卡爾的酒吧舞者自傳作品《佳人如我》與阿維吉特.穆庫爾.肖基爾的《家庭掠影》。最後則回到城市當中,展現城市當中人群如何生活,鄉村與城市之間的落差以及其公私領域界線被現代化的情境:《舞者浮生》、《美麗之城》與《夜精靈的故事》。

再者是「說故事」,意即離了民族主義、鄉村現代化進程等等印度電影的主要主題後,城市為我們提供了什麼素材可供編織?《聚居地的春天》與《赫伯特》將目光放在加爾各答、《禁止吸菸》則強調城市生活當中,現代人的心靈狀態。《愛、性和欺騙》與《道德電視與愛的聖戰》則從城市當中的資訊流動狀態,重新區分公眾與私人在資訊社會當中的狀態。

最後則回到印度的實驗電影「動態影像實驗」,單元將探索這 30 年來的印度實驗電影作品,從 1980 年代的膠片到當代數位影像的種種轉置,作品包括了《希德什瓦裏》、《你不屬於》、《奈恩蘇克》、《SAA》、《印度1967》與《暫時失去知覺》,以及許多探索電影媒體特殊性的「電影、工具與殘骸」短片。

影展由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與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主辦,將於影展期間在交大人社二館(竹湖旁),三樓人文電影館(F326)放映,詳細資訊請上影展網站:

http://apcs.nctu.edu.tw/page1.aspx?no=267730&step=1&newsno=31594

想知道影展更詳細的資訊則可上「西天中土」計畫的網站:

http://westheavens.net

于昌民

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