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索紀錄片影展南、北、中部接續放映 策展人游惠貞讚揚荷索創作力
對於紀錄片,荷索說:「有人說紀錄片導演不能介入事件,但我說不是這樣。我是導演,我當然要介入,要安排場景,要指揮攝影機的拍攝角度!我說故事,我賦與影片該有的風格,我決定攝影機的移動方式。」
台北歌德學院(德國文化中心)每年皆會挑選不同的德裔導演的作品在全國進行巡迴放映以推廣德語電影文化。今年,他們選擇了著名紀錄片導演韋納‧荷索,並從荷索在1966年到2005年間的作品中選出了24部紀錄片,以此策劃出「偏執與瘋狂──荷索紀錄片展」,先於6月21日至7月3日在高雄電影館放映,7月29日至8月5日移師台北光點戲院,8月2日至8月14日在國立台灣美術館放映,8月14日至8月25日則將在新竹市影像博物館接續放映,喜愛紀錄片的觀眾不可錯過這場紀錄片的盛宴。
本次影展之策展人暨知名影評人游惠貞女士也在7月30日主講「荷索紀錄片專題講座」,將荷索這位獨特的導演介紹給觀眾,並推薦此次影展的影片,讓觀眾在觀影的同時能對導演及影片有更深入的了解。
荷索生於1942年,在慕尼黑長大,他的生長環境中沒有電影,他也從未接受過正規的電影教育,但他在1962年拍出的第一部紀錄片便一鳴驚人,更被視為德國電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游惠貞說:「他是一位不斷創作也不在意創作規格的導演,就像他的第一部作品《大力士》是用偷來的攝影機拍攝而成一樣。而且他的作品的版權都在自己手上,所以他更能自由的創作而不必委屈求全。不論作品的好壞,始終讓前面的作品滋養出後面的作品。」不管大小案子,預算是否充足,荷索依舊堅持創作,游惠貞解釋道:「我覺得他藉由不斷的創作,藉由拍電影這個行動做一個對尋找人生答案的自問自答。」
而荷索的紀錄片主題多是眾人眼裡不見流的異人與奇境,游惠貞認為:「人不是一直都站在頂峰,要不斷的精進,但這也同時造就了極端的孤立,而這正是讓他著迷的東西,他好奇這些極端孤寂的人究竟能孤寂到什麼地步。」所以在荷索的紀錄片中時常會出現回到事發現場的當事人和荷索本人親自出鏡的訪談,甚至他打破傳統紀錄片「不可介入」的規則進行現場的調度。
游惠貞舉例:「像是《深處的鐘聲》中眾人在湖邊沉思的那一幕,其實是荷索要求釣客們全部低下頭配合拍攝。又或者是《希望之翼》中荷索用自己的感覺拍出女子描述在她夢境中的空難。他想給我們看奇特的東西,也想拍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如他所說他是導演,他當然的要介入!」
此外,紀錄片常會陷入窺看的圈囿的爭論在荷索的電影裡卻成了一種理解,游惠貞說明:「荷索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他對他影片中的人抱著好奇,也帶著悲憫,他認為當人在孤立的情況下都會做出同樣的事,這是人類了共同性。所以他影片中常大量使用的鳥瞰鏡頭、放慢速度和戲劇性的配樂反倒烘托了主題,讓觀者產生思考的空間,而不會有窺奇之感。」
最後游惠貞對荷索表達了敬意:「他是一位意志力驚人、另闢蹊徑的創作者。他的視野延展的面向更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