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已死?電影萬歲!新世代導演座談3D熱

317
2013-07-05

數位時代來臨,電影工作者如何運用新科技讓故事更加動人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台北電影節在去年舉辦的「3D電影新趨勢」的論壇廣受各界好評,今年即再度以數位科技為題討論「數位影像新美學」,希望結合科技與文創的力量,為台灣電影帶來嶄新的生機。



於7月13日至7月14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為期兩天的三場論壇和一場活動,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數位影像新美學:「百年回眸-跨世紀電影美學」、「數位時代影視產業趨勢及新媒體需求」、「Digi Power-數位時代影像創作新浪潮」和「數位影視產業媒合會」。



「Digi Power-數位時代影像創作新浪潮」邀請了資深電影人李亞梅擔任引言人與四位導演:《消失打看》陳宏一、《木偶人:BBS鄉民的正義》林世勇、《五月天3D DNA》孔玟燕、《我的阿嬤是太空人》王傳宗,一同暢談身處在數位時代中該如何創作影像作品。



數位時代,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斷的推陳出新,李亞梅問道:「新科技是否會改變拍片的方式和美學?」剛以《消失打看》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獎的陳宏一談到了底片與數位的關係,陳宏一首先播放了幾段影片,其中有《教父》導演柯波拉之女蘇菲亞的作品剪輯,也有倫敦街頭年輕人用手機隨興拍攝的片段,陳宏一說:「柯波拉曾預言四年後電影將進入數位拍攝的時代,但他的女兒蘇菲亞卻堅持用底片拍攝電影。父女倆的對比卻也凸顯了數位時代的來臨。數位時代電影拍攝的可能性變多了,影像本身變得越來越好玩,但在追求新的東西時,我也很在意到底有什麼東西是不會消失的。就像蘇菲亞之後也改口提出『底片已死,但電影萬歲』。」



將真人與動畫結合的年輕導演林世勇說明了科技幫助電影拍攝的可能性,「數位拍攝讓每個人都有創作的能力,也讓我們有很多的『容錯質』,可以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拍攝出好作品。此外,網路平台的出現也讓我們能最直接的跟觀眾互動,經由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來檢視作品。」



使用3D技術拍攝《五月天3D DNA》的孔玟燕則提出另一番見解,「數位時代雖然讓創作門檻降低,但投資的門檻反而越來越高。因為無論是用底片還是用數位,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本身。所以不用太著重於這是什麼時代、該用什麼拍,而是要著重在要拍什麼東西才有人看,故事夠不夠吸引人,有沒有感染力。」孔玟燕解釋道:「我拍攝的這部《五月天3D DNA》也並非重頭到尾都使用3D技術。在演唱會的畫面我用3D呈現臨場感,但在劇情說故事時我還是堅持不用3D。我認為3D有它適合和不適合的條件,不要太盲目的崇拜科技。」



以《我的阿嬤是太空人》獲得金鐘獎最佳導演的王傳宗同意孔玟燕的說法,「看電影跟聽故事是一樣的,故事感不感人才是最重要的。」王傳宗認為數位時代很容易產生自我膨脹的現象,「網路上的點閱率和實際去戲院的觀影人數往往不成正比。觀眾的觀影習慣和接受市場的挑戰度不是容易改變的。」



李亞梅總結四位導演的觀點表示,「好的故事是創作的核心,數位技術是能讓作品加分的有力工具。」最後陳宏一也勉勵所有年輕創作者,「這個時代的訊息太多,要忠於自己,堅持自己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