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界仁《路徑圖》 藝文客廳TheCube熱映中

297
2013-07-05

想看陳界仁的作品,除了高雅格調的美術館、現代畫廊,偶而光點電影院也可窺見外,現又多了一個宛若小巧居家客廳般的另類選擇──TheCube立方計劃空間。



隱身台北水源市場內,四周多是地攤小吃,衣服雜貨,TheCube位於二樓,毫不起眼地就像是一般民宅。拾階而上,映入眼簾的,正是一如同自家客廳般的小巧空間。液晶螢幕正掛牆上,大夥席地而坐,或看片,或讀文字簡介,或站著輕鬆聊天。側身,另有一間小放映廳可供選擇,掀開布簾即可自由進出,完全打破了大型展覽空間的高調論述,「這裡就像是自己家一樣。」策展人鄭慧華笑說。


TheCube原是工作室,「因為我40歲了,自找苦吃想做一些事。」鄭慧華坦率地說:「成立獨立藝文空間,可以不用服膺太多外界策展現實」,而且「展覽如流水」,做策展工作這麼久了,她希望能夠好好思索策展的意義,掌控時間做研究,同時又可以長期經營與藝術家的關係。



於是,去(2010)年4月,鄭慧華與羅悅全正式將工作室改建成一個兼具展場、講座、交流等功能的藝文空間。短短不到一年,舉辦過「親歷幻見」錄像展、「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甚至請林強化身為2樓陽台DJ,主持一場夜市派對!



而把陳界仁放入如此空間,似乎也更對味。



陳界仁的《路徑圖》



16分鐘的《路徑圖》裡,陳界仁邀請高雄港的碼頭工人進行一場象徵性的罷工運動,他們手拿抗議牌,站成一線,抗議港口「私有化」。



這部原是「利物浦雙年展」委託的創作,訴說了一段1995年英國利物浦碼頭工人串連全球罷工,最後,卻在台灣高雄港被破解的隱沒歷史。1980年代,因為英國港口逐步私有化,船商公司開始雇用臨時工與非工會工人;1995年船商甚至無預警解雇20名碼頭工人,先是引發400多名工人集體罷工,後更點燃串連全球碼頭工人聲援抗議。該公司所屬的貨輪「海王星玉號」遭全世界港口抵制,拒絕替之卸貨。結果未料,最終竟在高雄港靠岸,並改裝拍賣。



高雄碼頭工人從未聽聞此事,當然也沒留下任何歷史紀錄。但其實該事件發生前,高雄港同樣因私有化引發碼頭工會的抗爭,最後也不了了之。所以陳界仁藉由《路徑圖》,虛構一場抗議行動,把台灣工人重新連結到全球工運趨勢中。



如此充滿政治行動力的作品,展示在TheCube小型活力空間,似乎比起置之掌握發言權的主流美術館裡,來的更身形契合?



但鄭慧華立刻以策展人的精準角度解釋:「這並不是陳界仁的作品放在美術館、電影院、或是TheCube,有什麼差異的問題」,而應該「從展覽本身脈絡去思考」。



紐約獨立策展人聯盟(ICI) 35週年短片展(Project 35)



現正於TheCube展示的並非陳界仁的個展,而是由紐約「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CI, 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所策劃的一項35週年特別展--Project 35。他們邀請3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每人挑選出一件他們認為在今日具代表性的單頻道錄像短片。



台灣策展人鄭慧華,是她挑選了陳界仁的《路徑圖》。



「在創作影像藝術、思考影像意義,能夠提出自己一套的,我覺得陳界仁是非常獨到的藝術家。」鄭慧華解釋。而且就參展規格而言,《路徑圖》符合30分鐘以內單頻道錄像作品的規定,內容議題又與國際有所串連,與 ICI精神相符。



ICI作為一個獨立策展人聯盟組織,不只聚焦鼓勵獨立創作,亦致力建立國際網絡,開發新的策展合作型態。他們以一種不依賴大美術館的獨立精神,取得自身論述可能;因此TheCube也是在這整體概念下,參與35週年的短片展計畫。



「從 ICI的歷史來看,35年前也是從錄像開始的!」鄭慧華說。當年這群獨立策展人認為錄像是一個容易傳播的媒材,他們由此開始,彼此合作建立網絡、流通串連。「所以35年後的短片展,會全部選擇錄像媒材,就是為了要提出一個反思、回顧。」鄭慧華指出:「當我們每天活在到處充滿影像的世界,那藝術創作裡的影像,又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台灣對這個問題,持續在思考,而且不斷認真在談的,是陳界仁。」這也是為什麼鄭慧華會在35週年短片展覽概念下,選擇了《路徑圖》。



35位策展人,35種觀看方式,陳界仁《路徑圖》並置在如「蒙太奇」般拼貼展覽之中,等待開發更多元豐富的詮釋觀點。



#詳細展覽資訊,請詳立方計劃空間(TheCube Project Space) http://thecube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