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重量級美術班底 打造《賽德克‧巴萊》史詩場景
歷時12年籌備的《賽德克‧巴萊》,在夏日殺青前,公開了在林口佔地1萬2000坪的主場景。穿過櫻花飄落的主場景入口,時光彷彿倒流回1930年代日本警察與原住民穿梭的霧社街頭,沿街而立的是公學校、金墩商店、櫻旅館、霧社分室與警察駐在所,主街兩排商店都是木造日式建築,不僅和泛黃的老相片極為相似,連商店裡的日常物品與木材壁板都還有歲月的痕跡,驚人地演示了電影重現時光的能力。
霧社場景斥資8000萬,從設計、勘景到實際搭景,不僅有研究原住民文化多年的知名漫畫家邱若龍作後盾,更邀請到日籍國際美術大師種田陽平與赤塚佳仁所率領的日本團隊。兩相合作,打造出《賽德克‧巴萊》壯觀且細緻的史詩美學。
歷史考究是電影的根本 國內首度出現「陳設組」
為了成就《賽德克‧巴萊》,魏德聖以超過十年的堅持,逐步醞釀。其實,這份不平常的執著,早從漫畫家邱若龍25年前至霧社遊玩時就已點燃。
1985年,邱若龍經賽德克友人的介紹,偶然認識了曾參與「霧社事件」的關鍵人物高山初子(本片徐若瑄所飾演的角色)。親耳聽聞她的故事,讓邱若龍對台灣曾發生如此動人的事件感到震撼,他決定著手繪製漫畫,經過五年的田野調查、考證與作畫,邱若龍不但為古戰場、傳統服裝與建築物等留下重要的圖像資料,初版的漫畫也感動了魏德聖。1996年,兩人熱血蓬勃的找到經歷過霧社事件的六位老人,拍攝紀錄片。雖然六位老人在紀錄片完成一年後,相繼離世,但導演與漫畫家對於歷史深切的探尋,以及親身走訪的體驗,共同孕育了這部即將問世的《賽德克‧巴萊》。
魏德聖曾表示,台灣電影不能再只注重導演的個人風格,而是要從題材的去構思電影的呈現形式,「《賽德克‧巴萊》需要被包裝成一個史詩的思維」。他極力籌錢且不惜成本燒錢,就是希望建立具有一定規模與真實的史詩格局。搭建場景的地形不但要與實際霧社相同,建築物等相關位置,都是按照實際的霧社去規劃
《賽德克‧巴萊》劇組上下都和魏德聖一樣追求高規格的標準,特別成立了國內電影團隊首次出現的「陳設組」,企圖切實的還原霧社主街的生活場景,他們四處尋覓與仿製當時各式用品的材料,像:廣告單與樟腦丸等,連呈色都力求完美。「陳設組」常見於電影製作體系較完整的國家,但電影美術在台灣的發展較弱,一直未擴大編制。
此外,為了表示對「霧社事件」的尊重,全片將使用賽德克語發音。邱若龍指出,此大膽之舉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讓《賽德克‧巴萊》不只是一部商業電影。「歷史考究如果不講究的話,演員大概也很難投入」,邱若龍直言,台灣過去拍的電影不注重考究,舉例來說,不管什麼時代的日本兵,一律都穿著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打扮。但《賽德克‧巴萊》要走上國際,考究是根本,勢必要下功夫。
華麗寫實 面對歷史傷痕
擔任美術總監的種田陽平,在電影界已有超過25年的經歷。學生時代的他曾參與寺山修司的劇組,日後主導設計的場景橫跨好萊塢與獨立製片,像是《追殺比爾》、《魔幻時刻》與《空氣人形》等。上個月他才剛以同需穿梭歷史的《維榮之妻》,獲頒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種田陽平以他一貫魔幻華麗的美學,在細密考察的同時,把艱奧的歷史考究,轉化為電影視覺的語言,賦予歷史片更生動的寫實意涵。
2009年開始,種田陽平和擔任美術製片的赤塚佳仁在台灣各地奔走,除了勘景,也藉機深入了解原住民的生活藝術。由於日本對於霧社事件的資料記載不多,他們時常需要和邱若龍及劇組交換心得與討論。邱若龍發現,雖然兩人從事美術工作,仍用心的深入劇本,揣想戲的真實性如何與美術融合,研究精神可嘉,且非常講究。比如說,為了呈現1930年代的日本房舍,種田陽平還特別從日本請來「質感大師」,指導木工師傅以手塗抹顏料,刮出屬於1930年代木材的光澤感。
《賽德克‧巴萊》的故事背景牽涉原住民、台灣與日本糾結的歷史情感。邱若龍對兩位日本夥伴深表敬佩:「光是接下這部片的工作,就已經發揮很大的道德勇氣。畢竟這部片子的歷史背景是日本人不太願意面對的一段過往」。願意投入拍攝《賽德克‧巴萊》,或許是因為他們都相信,此片的意義不在評斷對錯,而是直指歷史事件中:「信仰、人性、爭取尊嚴的豐沛與熱血情感」。
*本文圖片皆由果子電影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