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勞累終生的快手導演丁善璽
(編按:金馬導演丁善璽先生於去年(2009年11月22日)肝癌逝世,生前以多部愛國電影聞名於世,包括《英烈千秋》、《八百壯士》等澎湃熱血、賺人熱淚經典鉅片。除資深影評人黃仁先生撰寫本紀念專文外,國家電影資料館與光點台北將於今年元月24-30日舉行系列電影回顧、文物展示及播映活動,藉以追思與紀念這位留名青史的愛國導演——丁善璽。詳細活動內容請見國家電影資料館網站: 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00115we/2yeding.htm 。)
電腦導演
導演丁善璽是出名的快手,70年代,記者劉一民在香港嘉禾雜誌寫了一篇「丁善璽是電腦導演」的報導,附題:「在拍《八百壯士》的四個月中,他完成了五個劇本,另一部新片,還替香港《帝女花》拍了一場戰景,他充分利用時間,臨場隨機應變,工作有條不紊。」
這種導演工作紀錄,在粗製濫造趕工的粵語片和台語片的導演也未必作得到,何況《八百壯士》並非粗糙之作,是中影刷亮招牌又賺錢的影片,丁善璽一心多用似未有虧職守,難以苛責,不過如果將《八百壯士》和《落鷹峽》一比。沒有旁務的《落鷹峽》的導演功力伶俐乾淨,明朗爽快,荒山峽谷出現酒店的美國西部片的景觀,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人情倫理、鄉土氣息和抗暴精神,自然渾成佳句。其中甄珍和楊群戀情的穿插,著墨不多,但表現了少女在戀愛時的俏與嬌羞。啞女陳莎莉演得很好。《八百壯士》在徐楓的眼淚攻勢下掩蓋了不少缺點,有些戰爭爆炸場面,就顯現了虛假的痕跡。不過,《八百壯士》可貴的是真人真事,有勇敢愛國的軍人,也有勇敢愛國的人民,重慶時代拍過黑白國語片的《八百壯士》,香港也拍了一部黑白粵語片的《八百壯士》,臺灣這部是第三部彩色大銀幕,當然後來居上,我看過紐約和新加坡的影評都一致叫好,大受感動,這是丁善璽溶入戲劇性的效果。
精打細算
據丁善璽自己解釋,另有一番苦衷,《八百壯士》一部戲拍了八個月,工作人員領一部片酬,沒法子生活,幸好在此期間利用空檔,搭拍了一部《金色的影子》和一部《黑龍會》,等於一部戲的時間,拍出了三部片,工作人員領三份報酬。丁善璽編勝於導,趕寫劇本之外,還善於精打細算,才能在拍《八百壯士》期間,擠出空檔,完成了另兩部影片,這種拍片日期時間的安排,也是一種高招。但大導演沒有休息時間,終年為電影勞累,才會種下晚年肝癌的惡果。
肝癌奪命
不過,丁善璽少負不羈之才,年輕有工作狂,也無可厚非,但到了70歲,仍不改年輕時整天操勞的本色,就不免令人擔憂,因此去年(2009年11月22日)肝癌逝世時,老友張法鶴等都覺得丁導演走得太快了。肝癌的起因都是勞累過度,據說他正為大陸電視台趕寫《岳飛》連續劇集,已寫了60多集修改了八次之多,發現肝癌,仍勉強予以完成,延誤返台就醫。等到返台就醫時,癌細胞已擴散,侵入肺部,最先進的治療,也難以挽救垂危的生命,但他病危時仍還想到《岳飛》連續劇。令老友們不勝欷噓。丁導演真是勞碌命,勞累終生,晚年還為寫影集而犧牲生命,這種為影藝犧牲的精神固然可佩,亦復可悲。
快手大師
丁善璽承認他的快手是從香港邵氏公司訓練出來的,當時邵氏聘了一批日本和韓國導演,他們在香港停留的時間有限,從故事大綱到劇本完成,都要以最快速度進行,否則就混不下去。丁善璽就學到他們的快手功夫。任何電影公司老闆,都喜歡早日看到成果,寫作快才能縮短老闆等待時間。拍電影節省時間,就是節省成本,因此快手是討好老闆的不二法門。黃卓漢在籌拍大製作的《國父傳》選導演時,李行、白景瑞都考慮過,最後選中丁善璽,就是由於他能「快」,如果換了其他大導演,這樣的大製作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能和大陸已拍一年多的《孫中山》在香港首映打對台,這是丁善璽能快的優勢,資深大導演也祇好甘拜下風。
改變中共觀念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陳飛寶,對丁善璽有一段政治方面的訊息摘錄如下:
他導演的《英烈千秋》、《八百壯士》在北京作為內部資料片廣為放映,大受歡迎,人們看過後,一改過往從大陸教科書或媒體宣傳上對國民黨抗戰的片面看法。抗戰時期,民族處於危亡時刻,許許多多國民黨將領、士兵,也是血肉之軀,他們同胞都曾因日本的侵略,遭受家破人亡的災難,愛國軍人在另一戰線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侵略,許多人為國捐軀。這樣,不能不使我們考慮能否以客觀立場,顧及在臺灣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底下,對丁善璽拍的大部分電影的內涵和藝術造詣,作一個客觀和歷史的界定,不然光從一二部影片,武斷也不是一個公正的態度。
丁導演,我未拜訪過,但對他拍的電影印象極深。因為我在北京看過他的電影《英烈千秋》、《八百壯士》,這兩部電影在臺灣電視頻道也放過,筆者研究需要,這兩部電影的錄影帶看的次數難以計數。並曾向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提供過丁善璽編寫的民國革命時期黃花崗起義為背景的電影劇本《碧血黃花》。當然也在電視上看過他導的《辛亥雙十》、《八‧二三炮戰》等多部影片,而他編寫,林福地導演的長篇電視連續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多達40集,從頭到尾,看得過癮,津津有味。
這可說是丁善璽的電影生涯對臺灣政府和社會的最大貢獻,拍片時的辛苦,有了寶貴的代價。
丁善璽生於1936年5月29日,出生在青島,江蘇江都人,臺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編導科第二屆畢業,是一位高材生聰明、靈活、熱愛電影,勤讀苦幹,畢業後,曾任中央電影公司副導演一年,1963年服兵役後毛遂自荐進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及副導演,合約兩年,又延長一段時間,獲採用的電影劇本有《大醉俠》、《觀世音》、《江湖奇俠》、《七俠五義》、《蒙面大俠》、《鐵頭皇帝》、《連鎖》、《明日之歌》等八個劇本,錄取率約為三分之一,作為一位新進編劇,有此成績,十分難得,其中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是新武俠片的起點,胡金銓的成名作,丁善璽能成為編劇及副導演,從此成名。
商業味濃
丁善璽拍電影不只能快,而且具多方面導演的功能,無論愛情文藝、武俠、純情歌唱歌舞、古裝奇情、詭譎間諜、兒童作戰、現代戰爭、神話宗教、真人傳記、鬼怪恐怖……幾乎無所不能,而且不論何種類型影片,他都能抓住一些賣點予以發揮,這正是他的本事。他是臺灣導演中,受香港商業掛帥作風影響最重的導演。他的作品,商業氣息較重香港流行三級片時代,他也拍過一部描寫北投妓女生活的《夜女郎》,被臺灣禁映,這是1972年他自組巨人公司的出品,還有《陰陽有情天》、《女王蜂》、《大腳娘子》等取材方向完全不同,頗有實驗性的味道,《夜女郎》竟被臺灣禁映,丁善璽耿耿於懷,特別寫了一篇「謳歌夜女郎」的文章刊在「銀色世界」雜誌,闡述自己拍片的動機,取材的角度,表現的特色,駁斥臺灣影檢單位禁映。雖然有些「老王賣瓜」的味道,但創作者能說明自己的用心,倒可增進觀眾的了解巨人公司的作為和貢獻。
還有一部接近色情邊緣的《先生、太太、下女》,也有暴露的場面,是一部探討女性心理的電影,有其社會現實面的意義。丁善璽在這方面遠不如李翰祥的作風大膽,嘉禾從韓國請來肉彈明星,請丁善璽拍脫片,他硬是拒絕,他說這類電影片酬再多也不拍。
三娘教子
丁善璽是比較保守,描寫女人忠孝節義的《三娘教子》,反而拍得比《夜女郎》出色,該片是地方戲曲最常演的通俗歷史故事,略述商人離家,大婦、二婦都叮嚀買這買那,唯獨三娘不要,商人遇匪,管家誤抬死屍回家,大婦二婦爭產,受騙落難,屠夫迫姦,唯獨三娘守節撫孤,斷機教子,當她雪地送兒進京,高中狀元,父子登科,不念舊惡,仍接大婦二婦回家,共享榮華富貴。電影不但拍出女人的忠孝節義,也拍出舞台無法表現的許多場面,又利用電影特技效果,表現了洪水氾濫,龍捲風侵襲,比舞台劇好看太多。丁善璽很會抓住觀眾情緒,例如狀元餵三娘吃糕,三娘含淚吞下,苦盡甘來最為感人,令觀眾感動淚下。
同時拍三組片
丁善璽最忙的時期,是一天拍三組戲(三部片),都是同一公司出品。原因是:1969年,王羽自導自演的《龍虎鬥》,大賣座,掀起拍功夫熱潮,臺灣第一公司立即網羅王羽,請丁善璽導演王羽主演《霸王拳》,上片時又大爆滿,於1972年黃卓漢請丁善璽一天拍三組王羽主演的功夫片,包括《馬素貞報兄仇》、《天王拳》、《英雄膽》。導演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前一天要準備三組戲的分鏡表,工作人員分配表,第二天馬不停蹄的搶拍。創下台港電影圈搶拍戲的惡例。
拍愛國歷史片最多的導演
這一年(1972),丁善璽還拍了一部名伶郭小莊和王羽合演的革命女傑《秋瑾》的傳記片。也是難得一見的革命歷史片。
在臺灣導演中沒有第二位導演拍國民革命的歷史片和抗日愛國片,會比丁善璽多,他從《落鷹峽》、《英烈千秋》、《八百壯士》、《黑龍江》、《中國兒童之抗戰》到《國父傳》,前後已有十部之多。其中最專心最耗心血的可能是《英烈千秋》,片中張自忠返鄉妻女都對他誤會的場面,有人強烈反對,認為編導刻意安排不夠自然。但對一般觀眾來說,卻是最為感人的場面,雖然可能是編導有意安排,但為達成戲劇效果,也無可厚非。
令人惋惜的是《國父傳》原計畫上下兩集,但只拍了上集,到就任臨時大總統結束,不如廣州的《孫中山》到逝世才結束。下集因費用大,投資人黃卓漢予以擱置,國民黨也不再大力支持,似乎拍《國父傳》僅為了和廣州的《孫中山》在香港打對台,爭回面子,就這樣了事。對這樣的重大歷史紀實片,居然就這樣無疾而終,實在可惜。丁善璽的劇本早已寫好分鏡。為了這部片,他查閱黨史資料,奔走海外,下集已花了不少心血,他為中製廠改名漢威公司籌拍黃埔軍史《五百支步槍》花不少心血籌拍,結果胎死腹中。國民黨只對黃卓漢頒獎,照理對丁善璽更該表揚,如今他已逝世,又是國民黨執政,是否更應該由總統明令褒揚。
《風林火山孫子兵法》胎死腹中
1991年丁善璽籌拍古裝戰爭大片《風林火山孫子兵法》,經與大陸西影片廠協議協拍,於1991年6月28日獲中共國務院核准,預定9月在陝西開拍,計劃中的戰爭場面,要用四百匹馬拉一百輛戰車,場面很大。丁善璽對這部片非常重視,他說過願窮一生心力拍攝史詩片,尤其「孫子兵法」的英文版早在美國發行,在波斯灣戰爭中,美國陸戰隊司令葛瑞將軍將「孫子兵法」列為該部隊長官必讀課目,美日兩國封鎖蘇聯核戰圈,也定名為「孫子計劃」。日本的商場更將孫子兵法運用於商場作戰,日本導演稻垣浩於1968年已拍過一部大場面的《風林火山》。在臺灣映過。丁善璽這部《風林火山孫子兵法》,既獲中共最高層級的國務院核准,將可獲得技術及勞務支援,應可如期開拍,不料在面臨即將開拍階段,宣告胎死腹中,可能因《風林火山孫子兵法》申請臺灣新聞局國片千萬元輔導金被評審批評「大而無當」封殺失去大筆財源。同時申請的台影文化公司的古裝大片《將邪神劍》過關,該片籌拍工作也有許多波折,如今獲輔導金必須趕工,該片也與西影簽了合拍協議,丁善璽只得放棄自己的《風林火山孫子兵法》,而執導《將邪神劍》。成績不理想,差一點領不到輔導金最後一期款。還有一個原因,是香港恆星公司與臺灣龍年公司合拍,孫仲導演的《風林火山》,上映後,不如預期的賣座,也影響投資者的信心。
民國80年(1991)5月10日丁善璽呈情新聞局訴苦,請求輔導文中說:「國內八家工商企業機構成立天源影業公司(都是親朋好友)響應新聞局長號召要拍文化與歷史題材,投資三千萬元選擇極有意義的《水袖》及《風林火山孫子兵法》.........一則「血本無歸」一則胎死腹中,使一個極具製片能力與資金之生力軍遭到當頭棒喝,而愕然止步。」血本無歸的是《水袖》,丁善璽說:「出片後兜售至今,乏人問津。」胎死腹中的是《風林火山孫子兵法》。對一個電影工作者來說,確是十分沉重的打擊,才會求助國內父母官新聞局,但是政府機關限於法令規章,不敢踰越。也只有愛莫能助。
丁善璽籌備辛苦而胎死腹中的電影,除了《風林火山孫子兵法》,還有黃埔建軍史《五百支步槍》、警世愛情片《徐志摩與陸小曼》劉永福的故事《臺灣黑旗軍》,大星公司改編司馬中原「復仇」小說改編的《劍非劍》,中美合作的《東岸西岸》、《飛虎將軍》、《血戰瓦魯班》等等。可見一個終生熱心奉獻的影人,常遭心血白費的慘局,是多麼令人辛酸。
追悼這位才華傑出的丁善璽導演,想起他電影生涯的種種不平的遭遇,令人無恨的痛心,但願他在天之靈,能因脫離人世的苦海而安息。
丁善璽電影電視創作年表
編劇電影作品:
1964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觀世音》
1965 《江湖奇俠》
1966 《大醉俠》
1967 《七俠五義》、《蒙面大俠》、《鐵頭皇帝》、《連鎖》
1968 《明日之歌》、《奪寶奇譚》
1981 《雲且留住》、《燃燒零點七度》、《雪亮的一刀》(《博殺》)
1982 《浪子、名花、金光黨》、《烈日女蛙人》
編劇電視作品 :
1994 《楊乃武與小白菜》(電視連續劇,林福地總導演)
1995 《秦始皇與他的情人》四十集
1996 《雍正與呂四娘》六十集
1997 《神捕》四十集
電影編導作品:
1969 《虎父虎子》、《翠屏山》、《十三妹》
1970 《百萬新娘》、《不要拋棄我》、《像霧又像花》、《三娘教子》
1971 《說謊的丈夫》、《歌王歌后》、《十萬金山》、《落鷹俠》、《先生、太太、下女》
1972 《霸王拳》、《天王拳》、《馬素貞報兄仇》、《英雄膽》、《秋瑾》
1973 《盜皇陵》、《男子好漢》、《突破國際死亡線》、《馬蘭飛人》、《英雄本色》、 《夜女郎》
1974 《虎辮子》、《吃人井》、《英烈千秋》、《少女奇譚》、《陰陽界》
1975 《盲女奇緣》(《盲女驚魂記》)、《欽差大臣》、《香港大保鏢》、《驚魂女王蜂》、 《高升客棧》
1976 《金色影子》(《昨夜、今夜、明夜》)、《八百壯士》、《黑龍會》(《天津龍虎鬥》)、《陰陽有 情天》、《驅魔女》、《最短的婚禮》、《國際大刺客》、《鐵血童軍》
1977 《大腳娘子》
1978 《永恆的愛》、《小小世界妙妙妙》
1979 《我愛芳鄰》、《醉拳女刁手》、《樓上樓下》
1980 《碧血黃花》、《獵獅計畫》、《有我無敵》、《人比人氣死人》
1981 《辛亥雙十》、《能屈能伸大丈夫》
1982 《閻王的喜宴》
1985 《黑馬王子》
1986 《八‧二三炮戰》、《國父傳》上下集(僅完成上集)
1987 《旗正飄飄》
1988 《林頭姐》
1989 《飛越陰陽界》、《嬰靈》、《天龍地虎》
1990 《千人斬》、《水袖》
1993 《將邪神劍》
得獎記錄:
《落鷹俠》
1971年第九屆金馬獎優等劇情騙、最佳導演獎、最佳女配角獎(陳莎莉)、 最佳錄音獎(林丁貴)。
《突破國際死亡線》
1976年第十一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最佳男配角(王宇)。
《英烈千秋》
1975年第二十二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柯俊雄)、1975年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
《八百壯士》
1976年第十三屆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
《碧血黃花》
1980年第二十八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第十七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辛亥雙十》
1982年第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中影、邵氏)、最佳原著音樂獎(駱明道)、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成明、趙寧、琳妮)、亞洲影展最佳場面調度獎。
延伸閱讀
第240期 台灣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1970年代抗日大戲 (文 / 王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