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崩潰邊緣的女人吉娜羅蘭──約翰‧卡薩維蒂 (二)
編按:承上期專欄介紹了美國獨立製片導演約翰卡薩維蒂,本期把焦點偶微偏(Clinamen)到卡薩維蒂的妻子吉娜羅蘭 (Gena Rowlands) ,這位一再於卡薩維蒂電影裡扮演崩潰邊緣的女人身上。從中,除以本文對演員聊表敬意,並在這觀察裡頭回眸顧盼卡薩維蒂的藝術創作思維。
台灣的觀眾對吉娜羅蘭的電影作品應該不陌生,她的好演技並未隨著時間增長而磨損,近年的作品仍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毒鑰》(The Skeleton Key, 2005) 裡精通巫毒的鄉下老婦、《手札情緣》(The Notebook, 2004)裡失憶衰老、需要丈夫每次講述年輕羅曼史才能短暫回復記憶的奶奶 (而且導演尼克卡薩維蒂就是她的兒子!)還有,在《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 2006)裡她也軋上一角,飾演雍容華貴坐在高級餐廳裡和丈夫商議離婚的婦人。這些碎片般的印象稍加擦拭就會光亮,彷彿她年輕形象的繞射;但畢竟我們幾乎不認識年輕時的吉娜羅蘭,趁著這次金馬影展的卡薩維蒂專題,也得以一窺吉娜羅蘭年輕時的美麗風采與揮灑自如的演技。
吉娜羅蘭出身於一個相當優渥的中產階級家庭,和丈夫一樣自美國戲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畢業後,投入電視和戲劇舞台,也在百老匯演過舞台劇《七年之癢》,職業生涯中更多次獲得奧斯卡及艾美獎提名。和卡薩維蒂結婚之後,早先在好萊塢的體系內製作過一些電影,如《天下父母心》(A Child is Waiting, 1963),以及稍晚的獨立製作《面孔》(Faces, 1968),她都在片中扮演人妻。在他們兩人合作的多部電影中,劇情完全圍繞著女主角發展,並創造出影史經典形象的作品當屬《受影響的女人》(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1974)、《首演之夜》(Opening Night, 1977)和《女煞葛洛莉》(Gloria, 1980)。
本文介紹前面兩部,前者以一個瘋狂的家庭主婦探問了看似美滿幸福的家庭為何充滿焦慮;後者透過「扮演」的模式,在多重界線之間游移,挖掘一群中年人們內心的恐懼,並暗喻了人生的荒謬。
室內的瘋狂:《受影響的女人》
1974年拍攝的《受影響的女人》,內容描述一位身為工人階級人妻的家庭主婦梅寶,在家庭瑣事纏繞之間時時遭受著精神脆弱敏感的煎熬。一日,她把三個小孩交給母親照顧,自己打算與丈夫尼克享受兩人浪漫時光,卻失望地發現丈夫必須連夜工作。於是,她獨自來到煙霧瀰漫的酒館裡,想要在陌生男子的身上尋求溫暖;隔天一早,尼克回來了,她假裝若無其事,扮演起盡責的妻子,她為尼克的朋友烹煮食物、試圖對他的狐朋狗友展現熱情,卻顯得「用力過度」而惹來眾人的異樣眼光。當梅寶的行徑越來越怪異,周遭的親友慢慢判定她是一個精神異常的人,而決定把她送去療養院接受精神治療,尼克也迫於無奈而讓醫生帶走梅寶,並獨自照顧三個孩子。六個月後,梅寶回來了,正當孩子們都吵著要媽媽、親友們都期待梅寶恢復正常之際,梅寶的焦慮卻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不得不說這場戲中運用樓梯調度所達到的重覆、荒謬效果實在很精彩)。最後一場戲中,梅寶和尼克在大鬧一場之後收拾著家中物品,梅寶問尼克:「你愛我嗎?」尼克微笑著點頭,然後說:「我們先收拾東西吧。」整部描述女人精神焦慮的電影就收束在小家庭的井然秩序中。
這部片延續了卡薩維蒂一向關注的家庭和夫妻生活,同時也是首度以大量篇幅描繪女人內心世界的作品。電影中的場景多在室內拍攝,家庭中溫暖的木頭色調、明亮的玻璃、寬敞的花園、有工作的丈夫和全職的家庭主婦,讓人難以想像這樣寫實、平凡的空間如何致使梅寶陷入煎熬與焦慮。穩定幸福的家庭和梅寶的精神狀態形成相當諷刺的對照,梅寶受到的影響究竟是什麼呢?她不想要事情出現任何差錯,例如她不希望孩子受傷、希望丈夫的朋友們來家裡時感覺舒適 (然而卻必須忍受他們明目張膽的行為及語言騷擾)、她希望整個家庭一如期望地運作等等。令人訝異的是,身邊其實沒有任何人對她有敵意,丈夫是深愛她的、孩子們依賴她、母親也願意幫助她,引起她恐懼及焦慮的似乎只是她自己。面對外人,她常常感覺自己做錯了什麼,因而時時要過度熱烈地付出自己。此外,電影中的音樂使用也常常出現不甚符合階級品味的歌劇配樂,比如當梅寶在家中喝悶酒時,歌劇的女高音揭露了她心中的尖銳吶喊。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卡薩維蒂擅長並置略顯衝突的元素,造成寫實之下的暗潮洶湧,構築起敘事和人物性格。此片劇情多是由人物性格表現、或是生活中漫不經心的趣味或哀傷來推動,可能一場餐桌上的戲就長得讓人不知所云,卻可以在每個人的表情和動作上,看見深刻的內涵。
羅蘭在片中挽起頭髮、穿著嬉皮風格的花紋短洋裝,露出一雙長腿,隨著不穩定的情緒奔跑跳躍。此片雖然有著卡薩維蒂一貫的即興風格和夫妻主題,卻展露著對女人的同情,或許,此片刻劃的是一個浪漫自由的女孩進入了家庭之後可能的發展,既要符合社會的期望、又要完成美滿的愛情;看似溫暖的家庭寫實空間,更因為其隨處可見、平凡至極而漸漸成為愛情的主體,散發出單一、無奈的哀傷。
為女明星做註解:《首演之夜》
繼家庭主婦之後,卡薩維蒂再次刻畫了一位「受影響的女明星」。《首演之夜》對於精神焦慮的挖掘更為深入,既玩弄明星角色扮演時容易和真實人生產生的混淆,形式上也以戲中戲結構巧妙調度了舞台、電影、人生之間的虛實互動。比如說,電影開頭便使用盛大的方式來介紹演員:畫面上是演員的名字和肖像,音軌配上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混淆了一部電影和一齣舞台劇之間的界線。此外,電影中有多個鏡頭反拍觀眾、或是由觀眾視角出發觀看舞台上的演出,更讓觀眾時時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此片以如此豐富微妙的語言訴說著人性中的各種情感。開頭的一個畫面以蒙太奇手法疊印了梅特的美麗身影和觀眾如癡如醉的神情,旁白則說明題旨:每個人都需要被愛。然而,電影中所呈現的愛往往是稍縱即逝、禁不起考驗的,卻是生活得以延續的靈魂糧食。
電影劇情圍繞著一個女明星的心理焦慮,羅蘭飾演的梅特戈登是一位舞台劇專業女演員,她享有眾人的恭維和觀眾的喜愛,也覺得自己天生應得,因此當周遭的人際關係改變、自己的青春年華不再時,她更害怕失去愛戴,這種焦慮隨著一位年輕女影迷的突然死亡蔓延開來。她的死亡代表了青春與熱情的稍縱即逝,漸漸動搖了梅特的自信……。片中角色眾多且關係複雜,人和人之間常常處於「取代/被取代」的食物鏈關係中,因而自我常常是不穩定的。建立在不同個人面前的多重自我,又緊緊連繫著愛與被愛的渴望此一人類的基本需求:梅特在戲中的角色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試圖搶回已有妻小的前男友;現實生活中的男友莫里斯因為感到自己只是小角色、配不上大明星而離開她,卻仍抱著一絲期待;梅特常常幻見那位死去的女歌迷嘲笑她或傷害她;導演哄騙自己的太太來排練現場充當工作人員,太太因此被迫坐在台下看著丈夫與梅特公開調情,同時太太也希望自己能取代梅特成為女明星;劇作家莎拉按照自己的形象寫出的角色可能會被梅特任意竄改取代……。
似乎,每個人都需要依賴不同的關係,來填補自己心中的焦慮或缺失。這些隱而未顯的取代關係都呼應了片中劇名「第二個女人」。這個舞台劇本 (同時也是電影劇本) 不斷叩問何謂現實、何謂衰老、何謂一個女人因年華老去而錯失愛情的心理狀態,和梅特的實際人生有著若干呼應,她卻又極力想掩蓋。電影的結局以一種規避的姿態正面回應了這個困局,呈現了世界運作規則的荒謬可笑:酩酊大醉的梅特強撐著在舞台上即興演出、觀眾在台下笑成一片 (甚至不知為何而笑)、謝幕後工作人員虛情假意的恭維,再再突顯了演藝事業及情感關係中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
吉娜羅蘭所扮演驕傲的大明星梅特戈登在電影中時時都在抽煙喝酒,金色微捲的短髮配上高挑身材和穩健步伐、穿戴墨鏡和長大衣,整個人散發出那個時代的女明星風華 (常常讓我想到Bette Davis),一舉手投足、皺眉微笑都深具說服力。透過卡薩維蒂的電影,吉娜羅蘭在銀幕上的許多女性形象讓人難以忘懷,她以極具爆發力的演技、充滿明星魅力的形象,為一代大牌演員做出了深刻而動人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