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屆紐約電影節─非線性電影迷幻紀事:《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與《迷幻公園》
本篇紐約影展特別報導,將介紹影展中以令人震撼的視覺影像、極具實驗性拍攝手法而深受世界影壇青睞的二位年輕美國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以及葛斯凡桑〈Gus Van Sant〉。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I Am Not There) /美 2007/ 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
「上帝,我很慶幸我不是我自己。」 ── 巴布狄倫 (Bob Dylan),1965
陶德‧海恩斯的新作《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榮獲今年九月初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紀念獎,九月中旬他的電影入圍了紐約影展,十一月份台灣觀眾在金馬影展上就可以觀賞到此片了!此片非常精采,導演以六位演員來詮釋七段令人讚嘆又令人困惑的音樂創作歌手─巴布狄倫。導演不但擅長講故事,還解構了他自己的故事,同時意有所指地評論了巴布狄倫當時所身處的社會常規及媒體現狀。
電影跳脫了傳統上介紹人物歷史的傳記敘述手法,而是將巴布狄倫每一個人生階段以不同視覺風格、音樂類型、電影類型〈紀錄片、劇情片、西部片、黑白片、彩色片、音樂片,還有向高達、費里尼的電影致敬的片段〉,運用非線性敘述手法將巴布狄倫變為一個多重藝術家的綜合體。巧妙的是,導演起用了六位不同性別、形象、年齡、膚色、國籍的演員,來傳達巴布狄倫不同的調性,創意十足又聰慧。
眾星雲集也是使得這部電影豐富多采的原因之一。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正值日正當中、明星級的民謠歌手,同時也飾演生涯中期、探索宗教與福音樂曲的巴布狄倫。女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以墨鏡、「鳥巢頭」裝扮,演出被媒體記者、歌迷粉絲所瘋狂追逐的巴布狄倫。黑人男孩童星馬克思富蘭克林(Marcus Franklin)則飾演少年浪子時期的巴布狄倫,揹著一把吉它、穿越美國中西部尋找自己的音樂。班維蕭〈Ben Whishaw〉以其眾所熟知的年輕大學生、秀氣的形象,飾演富有詩人氣息的巴布狄倫。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則精湛地演出了一個讓女人疼惜、憐愛、又難過的男人。至於生涯最後階段的巴布狄倫,則是由李察基爾〈Richard Gere〉飾演了逐漸在公眾目光中消失、放逐於他鄉的年老巴布狄倫。巴布狄倫是流行樂史、搖滾樂史、民謠樂史上舉足輕重的搖滾樂手、抗議歌手、先知、與救世祖,但他也和我們一樣,會困惑、懊惱、和不爽。
海恩斯的電影戲劇感十足,加上他對於社會、文化現狀加以批判的獨特電影語言,恰到好處地透過了對巴布狄倫的重新構造,對等又折射出他對於藝術發揮的多樣性。海恩斯對於電影,如同巴布狄倫對於音樂,抱持了無比的尊重與執著。
《迷幻公園》(Paranoid Park) / 美2007 /葛斯凡桑(Gus Van Sant)
「我感覺,在我的日常生活裡,除了老師、女朋友、和失戀之外,應該還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吧。」──《迷幻公園》
《迷幻公園》勢必將在台灣掀起一波滑板熱。但葛斯凡桑絕不會輕易地讓你執迷於滑板族引領風騷的那一面;青少年的優美與單純,卻常常在壓抑、痛苦、迷失之中徘徊,而死亡總是他電影裡不斷探索的議題。《迷幻公園》宛若岩井俊二《青春電幻物語》(All About Lily Chou-Chou) 之西洋滑板篇,在歌頌青春的美好現實之中,總有那麼一絲殘酷與失落。
滑板少年於大塊色彩絢麗的草叢之間遊蕩,他捧著筆記本,寫著他的日記?或是札記?或是一封信?我們一開始不得而知,但是影片會以倒敘手法重現真實現狀─以試圖拼湊意外事件的前因後果,來填補一樁懸而未決的死亡事件。觀眾也和男主角一樣,在畫面中混合了主觀序列與客觀介紹的電影語言裡,慢慢地進入他內心的掙扎世界。少年的生活圍繞著那些令他煩心的事物,死亡的鐵路平交道保安員、分手的女朋友、離異的父母親、與他最愛的滑板。但是他的生活即將因為一件意外,而牽動了他整個單純世界。
演員方面極為特殊的是,葛斯凡桑新潮且大膽運用了年輕人流行的網路空間My Space來公開選角。如同葛斯凡桑前一部電影《大象》起用非職業演員一般,青少年們雖然稚嫩,但他們的演出卻令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負眾望地,此片榮獲今年坎城六十屆週年紀念獎。由攝影師杜可風掌鏡,以深焦鏡頭拍攝公園全景,也以他一貫漂亮唯美的慢鏡頭,描繪出一場無重力的精采滑板舞。當少年們自由跳躍於空中時,世界只剩下自己和滑板,這是暫時的解放,使他們忘卻了現實中的煩惱與壓力。不論是以8厘米、35厘米、魚眼鏡頭、或Home Video拍攝,葛斯凡桑與杜可風,大膽而實驗性地穿插運用了不同電影語言,捕捉出滑板世界的衝力與青春的動感,同時也深刻地描繪出少男少女的無助與徬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