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 60】推倒高牆:覺醒,獲得改變——2023 金馬獎動畫短片入圍作品觀察
綜觀第 60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入圍作品,主題上多探討生活遭受的現實壓力,藉由動畫自由輕巧的跨越回憶、幻象與現實,從不同的姿態中,覺醒。導演們透過筆觸、層疊、變形、顏料與質感,經由改變帶來新生,並且與過去佇足不前的自己和解。無論是在《白雲蒼狗》變化萬千的生活當中體驗無常;以紮辮子的《纏》憶起母親與認知到結構性的宿命;從《夏夢迴》沒有目標的生活裡奮力逃脫;隨著《幽暗小徑的鬼》目睹黑暗時代下的傷痛;找尋《鷺鷥河》裡那片屬於自己的平靜之地。動畫擺盪於現實與幻象之間,在這個模糊地帶裡,感受時間與空間在影像中不斷交纏的華麗交織。
在瞬息萬變的懸城上感受時間
陳鏹作為當代跨界實驗藝術家,在繪畫、影像、裝置、行為與聲音上轉換藝術形態,進行跨學科的藝術實驗。他於 2013 年以妻子蒲粵梅的《懸城》油畫系列作品作為概念發想,製作了同名動畫短片。在蒲粵梅富滿想像力的畫筆下,懸城看起來像是童話世界一般色彩斑斕,孩童們在空中漂浮穿梭、嬉戲遊玩。然而懸城卻沒有根基,房子在鋼索上吊掛著。讓這些房子還能緊繫著世界而不崩落的,是一條條的細線,由愛與相依為命共築起的線條,形成飄蕩游移的天空城市。
《白雲蒼狗》為陳鏹與蒲粵梅通力合作的第二部以懸城作為創作根基的動畫短片,製作手法大膽、荒誕又切合現實。影片從離開學校這個小型社會開始,每個人即面臨現實社會的嚴峻考驗,生活在無根的懸城的他們,卻像是永遠踩不到踏實的土地。從兒童、少年、壯年到老年的時間轉變,在這個人生的時間長河之中,總是會有各種變幻無常。無論遭遇像是影片裡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或是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只要結夥同行,無根的島嶼也依舊緊密相連,沒有人會是孤島。而面對生存的不安,是不是能夠保留著原有的自我與天真?陳鏹透過兒童畫般童真的塗繪風格與鮮艷飽和的填色,利用巧妙的鏡頭語言與哲思對白,藉由《白雲蒼狗》告訴我們關於愛、關於家、關於生命、關於時間。
藉細線、髮絲與皺褶探索母女之情
加州藝術學院實驗動畫研究所致力於讓學生開發不同媒體或媒材製作動畫,該校多數畢業生作品皆具獨特的個人創作思維與藝術表現,更是國際動畫影展的入圍常客。《纏》展現了多種動畫創作手法,包括疊合多張描圖紙進行手繪素描、將圖畫中的身體部位剪切下來進行剪紙動畫的位移變化,以及使用停格技術拍攝真實的頭髮,讓髮絲在前景和背景之間四散、繚繞、交纏。張晨曦於具透光性的描圖紙上繪製,並在紙的正反兩面與上下多層的紙張中,建立起多重的疊層空間,營造出如霧一般的朦朧氛圍。
在手繪方面,她綜合使用了逐張更換畫紙繪製的替換形式(replacement forms)和操控形式(manipulated forms),即在同一張畫紙上逐格調整作畫內容,以重複繪製、擦拭或覆蓋前一次的畫面,呈現出持續保持流動樣態且富滿痕跡的動畫影像。她在紙材上刻意製造皺褶般的立體肌理,傳達角色的情緒和表情變化,而紙張輕薄的質地則象徵了脆弱的心理。透過形態與材質特性,髮絲在本片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藉由回憶孩童時期母親為其紮髮辮的日常,充滿母親對女兒的殷切期盼,如細繩般交錯綿延,也作為細線串接起紙偶分離的身體部位,她以頭髮象徵女兒與母親之間堅韌的深厚連繫。張晨曦流暢的運用這些元素,並藉此探索母女關係間微妙的羈絆與矛盾,成功地在複雜的實驗影像中提升敘事技巧,且創造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視覺體驗。
由夏天的回憶中尋找自由的原形
從夏日在野外嬉戲的夢裡醒來,童年的回憶與夢境內容纏繞於心中,夢境像是一個回到過去的通道。陳嘉言與黃曉傑在《夏夢迴》中,透過金魚的視角,探索關於「存在」的意義。二位導演在畫面中以巨大數量的魚群、袋裝魚、養殖魚缸、冷氣室外機與城市建築……等擁擠的元素與物件,塑造出令人喘不過氣的壓迫感。聲音設計的部分,除了採用較為寫實的環境音之外,在夢境、回憶等幻想的段落,則刻意增加了一些回音,使得聲音像是被拉長了一樣,開闢出非現實的空間。在繪製上,以較粗的黑色輪廓線勾勒主要角色的形體邊緣,而場景及物件設計則使用明度較高的細線點綴邊界,並輔以筆觸面積較大的材質紋理,疊加於畫面上為其增添豐富性,尤其在整部作品的光影表現方面,刻畫細膩且獨樹一格。
《夏夢迴》在影像敘事部分,將主角於孩童時期悠閒地在溪邊遊玩的場景交叉剪輯,閃現的影像及聲音持續召喚著主角,以兒時沈浸在大自然底下的輕鬆自由與恬靜,對比成年後在金魚水族專賣店的工作,每日朝九晚五通勤,生活是那麼一成不變與枯燥乏味。畫面回到被困在塑膠袋或魚缸裡的金魚們,等待被帶去另一個地方繼續豢養著,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死光了。當我們逐漸長大,有一天忽然意識到現實的時候,才發現生命竟也是如此廉價與脆弱。主角像是這些金魚一樣,被困在現實生活中,成為沒有生活目標、不知身份的遊魂。面對周遭密集擁擠的事物,龐大無法控制的無力感,以及缺乏勇氣改變現況的恐懼,陳嘉言與黃曉傑利用袋上的皺褶、水面下的折射表現多個變形扭曲的形體與面容,以超現實的方式,將幻覺融合在主角的日常生活裡。而突來一場混亂翻騰的暴風雨,打亂原本的生活,使得主角幾乎快無法呼吸,強烈的困境帶來深刻的窒息感。若世界上的所有萬物都存在一個原形本質,要如何保有自我而不受環境空間等外在因素影響?從《夏夢迴》當中看見了即使受困於絕望,但仍無畏無懼尋找本真(Authenticity)的那顆堅定的心。
佈滿傷痕與血跡的黑暗中追尋光
《幽暗小徑的鬼》以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人民遭受迫害為背景,將許多當下無法直接言說的感受,轉化為魔幻的方式描寫。全片之美術風格設定,沿用導演王登鈺於 2008 年出版的第一部繪本《幽暗小徑之風景》,採用壓克力仿油畫的顏料質感。為了將此風格運用在影片中,在動畫製作工程上耗費相當大的心力。將繪製完畢的上色圖稿導入到動畫軟體,由自定義的多邊形網格,搭配骨架綁定系統進行動態製作,使得角色在視覺上既能保有筆觸肌理,又能在移動旋轉時擁有較立體一些的轉面與運動。除此之外,輔以傳統 2D 手繪的方式繪製線稿,再將圖稿轉到輪廓之中,補足軟體的製作限制,最後精細修改所有畫面需要縫合調整之處。
藉由色彩飽和度高且具油畫質感的美術設計,塑造出厚重濃稠的黏膩感,而半透明的光暈、火焰與靈魂則提高了對比性。如同主角特幹七在這混亂世界裡,跟隨著如光一般的施水芳,在一條僻靜幽暗的小徑中,點綴了這份現象奇異、色彩繽紛的追尋之途。途中偶遇了眾生萬象,王登鈺巧妙地創造出許多看似奇形怪狀,卻在恐怖中帶著童趣可愛的造型生物。而片中大量繪製的許多血液,不僅引導特幹七的方向,透過四處飛濺的血滴與持續踩踏著的血跡,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都表現出相當厚重與黏稠的質地,令人在觀看時感到類似的體感經驗,尤其從施水芳不斷拖行支離破碎、滿是傷痕的身體中,這份苦難與折磨透過王登鈺的作品,傳遞到我們的感官,使我們產生共感卻也同時不忍卒睹這份圖景。王登鈺成功的以懸而未決的事件與魔幻的旅程不斷誘發觀眾的好奇心,期待下一個轉角遇見的鬼怪和奇遇,與特幹七一起不知不覺地迷路,闖入神秘且充斥著千奇百怪的夜間市集。
水泥叢林裡找到平靜紓壓的天地
劉琬琳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在《鷺鷥河》裡展現給觀眾一片能夠安放身心的天地。由於她以較為寫實的方式進行設計,因此在田調與考究上也做足了功課,舉凡白鷺鷥的羽毛、動作姿態與叫聲,植物花朵的葉片數量,甚至是在一段林野間探索後摩托車上佈滿的細草與泥土等。無論是建築、交通工具等場景或人物、動植物之美術設計,皆可見導演在視覺表現上的費心處理,另在色彩和光線設計部分的氣氛掌握也相當熟練。總括而言,整部作品充滿細緻精美的質感與紋理。在剪輯及鏡位安排上,透過俯瞰及仰望的視角,帶領觀眾打破瑣碎生活,以全新角度觀看你我熟悉的臺灣在地日常。從土地開發與都市建設的現代化過程,藉由一處充滿綠意與豐富生態的秘密基地,觀眾自然地跟隨男主角的腳步,體驗他的生活感受,同時作為第三人稱的全能視角,更能細細品嚐每個畫面的精雕細琢。
導演過去在學生時期的作品多以強烈的手繪線條傳達角色情緒,題材多具恐怖創意,常關注事物的黑暗面,例如她的兩部動畫短片《瘤》(2005)及《生珠》(2007)。闊別多年,劉琬琳在幻想、現實及不同場景之間的空間轉換和剪接手法更加成熟,包括在下著雨的工作現場轉變到正在浴室間淋浴;在停車場看到滿是傷痕的白鷺鷥,還愣怔地兩眼發直,轉眼間已經帶著白鷺鷥騎在摩托車上;由躺在浴缸裡的主觀鏡頭,從盯著浴室天花板,變幻到躺在綠地、仰望藍天。我們棲居在液態的現代社會,城市的變動如流水般快速且變幻莫測,通過導演在片中安排的水,前往不同的空間。男主角掉入的鷺鷥河裡,被晶瑩透亮像是萬物之靈的圓形光點所包圍。圓球般的造型讓人想起,無論是在《瘤》代表心中秘密的瘤,或是在《生珠》代表青春與光采的珍珠,都象徵了令人珍視的事物,只是劉琬琳在作品中描繪的情緒,不再是以不安、焦慮為主,而是讓觀眾在觀看《鷺鷥河》時,能夠享受溫暖且感到放鬆。
獨立動畫的熱血回歸
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項目之獎項自 2016 年起頒發,入圍的獨立動畫作品時常有將近一半是學生的畢業製作。告別學生身份後,要完全以藝術創作維持生計實屬不易,由於現實的生存考量,多位臺灣動畫發展史下的第二代獨立動畫導演們,自學校畢業後,因長年投身於動畫教育界或產業界,必須暫停個人的動畫創作而沉寂許久。近年這些導演們,不約而同地屢在國際各大動畫影展中,發表新作並取得佳績,大力提升且鼓舞了臺灣獨立動畫的創作氣氛。對動畫家而言,將個人的想法透過藝術表現出來,除了是以創作作為自我實踐的探索與實現,也能抒發情緒、產生自我療癒的效用。做動畫,想必也是一塊能安放身心的所在。■
.封面照片:《幽暗小徑的鬼》電影劇照;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