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電影節與酷兒影展佳片:《牆破青春》、《烈陽摯愛》、《他好嗎?》、《回家》、《16公里長的夜》

530
2015-10-26

高雄電影節與酷兒影展2015年10月23日同時起跑。兩造好片甚多,我姑且先看到啥就寫啥。

先看了高雄電影節的3部劇情長片。德國語文造詣不錯的朋友說,德文本身沒有R的音,只好借用法語的R音。怪不得2015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有部德語電影裡的人名遇到R就往「哈」、「黑」、「何」、「侯」、「胡」去音譯。我比照學樣,把幼年在東德出生的現今德國導演Andreas Dresen譯成「安德黑.德海森」。他2015年的《牆破青春》(Als wir träumten)讓我想起台灣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唬爛三小》。

我一點也不喜歡《唬爛三小》裡的那些人物,從少年、從學生時代一路走過來的多少年歲月,我實在不想面對這一票酒肉朋友的成長,我很受不了他們的生活。或許他們讓我想逃離的是吃吃喝喝,他們之間未必是遇到事就忙著抽身逃離、無情無義的酒肉朋友。或許我厭煩的是題材、是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可是檢驗電影的優劣高下不在於題材是「什麼」,而在於導演「怎麼」去處理。《唬爛三小》的好,是黃信堯對「怎麼」的拿捏。紀錄片拍攝真人實事,無法預料未來,誰知道年復一年拍攝中,被拍攝的主要成員有人竟英年早逝!我哭了起來。

我一點也不喜歡《唬爛三小》裡的這些主角,但起碼從沒希望他們死掉。有人死了,那麼突然,讓我每次見到黃信堯都會想起《唬爛三小》,都想哭。高雄電影節的簡介文字說《牆破青春》「以冰冷灰淡的影像、狂熱不安的鏡頭運動、近乎喧囂的音樂聲響,精準地呈現那一代東德青年內在的荒涼與躁動」,讓你我「為他們那荒唐失控的行徑給挑釁激怒」而又「為他們幾乎是愚蠢的天真而感到無奈惋惜」。《唬爛三小》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差別在於:《牆破青春》裡的少男們找了一間廢墟酒吧,共同創業,搞成電子音樂夜店,另一方面,往後有人沉溺迷幻藥而不可自拔,而有夥伴提供禁藥、間接害死癮頭,讓Merlin Rose扮演的男主角Dani在喪禮後猶有餘怒;《唬爛三小》裡的成員各自發展,死因與其他成員無關。另外,Dani擺盪在記憶(幼年時光東德對這些「紅領巾」學童的政治/道德教條灌輸與期待)與現實(柏林圍牆倒榻,從此放浪形骸)間,末了兩頭落空。

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共同出品的《烈陽摯愛》(Zvizdan)的導演是達利博爾.馬塔尼奇(Dalibor Matanic)。不知你可曾注意,高雄電影節在外文的人名譯音方面精準確切,遠勝金馬影展與台北電影節的信手捻來。東歐語文的「C」,通常讀成「去」或「契」!

1991年夏天,塞爾維亞女孩耶蕾娜(Tihana Lazovic飾演)與克羅埃西亞男孩伊方(Goran Markovic飾演)相戀,這是彼此仇恨的兩族的大忌!尤其是女孩的哥哥認為是奇恥大辱,家門不幸,非要阻止不可。這對情侶相約河邊,女孩游泳,男孩不游。男孩的朋友(或弟弟)也希望第二天隨同這雙男女逃亡。私奔的是為何眾所周知,無事生波,自我阻力?咎由自取?讓我想起馬奎斯的文學文本與佛朗卻斯勾.羅濟(Francesco Rosi)的電影《預知死亡紀事》在中國的譯名是《事先張揚的殺人事件》!

私奔那天,女孩的哥哥竭力阻止,動作粗暴。那男孩不顧兩族邊界,一路吹喇叭走近。塞爾維亞這邊軍人舉槍伺候。那男孩湧往無懼,有個軍人竟然開了槍!連女孩的兇暴哥哥都不以為然!「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悲劇,千百年來,家族始終沒有學到教訓!哥哥的兇惡甚至不把母親(她同情女兒的forbidden love!)放在眼裡!傳統吃人禮教的可怕是男性沙文、父權至上!父親缺席,哥哥比母親更大!另一方面,「國」比「家」更大也更可怕,哥哥再壞,也不希望妹妹的男友被殺。軍方喪盡天良,賤得真該下地獄!這個episode結尾,有一堆(因為戰爭而被毀?)的廢墟空屋、斷垣殘壁的空鏡頭,配上生動的音樂,久久,裊裊。

2001年夏天,塞爾維亞女孩娜塔夏(Tihana Lazovic飾演)與母親回到廢墟家園,找來一位克羅埃西亞男孩昂泰(goran Markovic飾演)擔任粗工,幫忙整修。因為種族仇恨,女孩對這男孩或冷漠、或頤指氣使。其實,這女孩暗自喜歡這男孩。相邀游泳,這個episode中,男孩也下了水,還讓女孩走經上個episode的耶蕾娜的哥哥的墳墓(原來也英年早逝)!下一個episode背景是2011年夏天,南、女主角也由這兩位演員擔任。我不免想到雷奈1993年電影《吸菸》/《不吸菸》兩位演員包辦11位(?)角色!為什麼《烈陽摯愛》每個短篇都到河邊游泳?想想雷奈1959年的《廣島之戀》從汗水、淚水、河水、雨水、精液、血水都是水,費里尼1960年的《生活的甜蜜》義大利男記者陪好萊塢女影星夜遊踏進雕像噴水池,自以為直接受到上帝感應而要普渡眾生(或招搖撞騙?)的少女,害得信徒與媒體臨一場大雨。水,在電影中還真無所不在呢!

2015年台灣國際酷兒影展,應政儒的《犧牲之旅》、梁俊傑的《回家》、林建和《16公里長的夜》都有美美男孩雙雙在水中的唯美畫面。侯季然的《顫慄》、應政儒的《犧牲之旅》我早已在《放映週報》三言兩語推介過,現今不再贅述。

年輕男孩杰于(林哲偉飾演)跟好友言旭(王懷傑飾演)玩火也玩水(讓我想起「破空間」江源祥的表演藝術酷愛玩水、玩火、玩電!)男孩與男孩在一起,酒瓶、菸、相機……種種派上用場的道具在在都有陰莖意象,《16公里長的夜》想要不男同性戀也難。色彩常常淡雅,譬如,一大片牆(游泳池的外牆)的白,游泳池內部的綠。父母關係惡化,或者乾脆直接說父親的惡劣,「家庭」因素使得杰于的友誼/愛情觸礁,言旭成了沒犯錯卻倒楣的一方。最好看的是水底攝影,兩位男孩身體在水中呈現的線條,杰于的頭髮隨水鬆散宛如水中精靈。張浩鈞的攝影剪輯可觀。

《回家》裡的台灣男孩杰成(徐宇霆飾演)與美國男孩Eric(Benjamin Turman司空圖飾演)的一段情相當動人。導演梁俊傑與攝影汪辰深諳楊德昌式的色彩風格化。Eric綠西瓜花樣的安全帽對應了杰成的紅衣、紅背包,連杰成的媽媽都是紅衣而陽台外的背景有一抹綠樹。媽媽不准兒子跟Eric出遊。兒子不從,奪門而出,搭上Eric的機車奔向山野,一路碧山綠樹。媽媽、都市(現代工商社會)、家庭(母親代行父權?)、異性戀(本片沒說破)都「紅」,對應了異國男孩、大自然、愛情、同性戀都「綠」。杰成沿襲媽媽的紅,卻往綠傾斜,與男友Eric遊山玩水。

Eric與杰成裸泳於「大自然」山水間(有別於《16公里長的夜》穿了泳褲在「人工」的游泳池中!)收場時,杰成受傷回家,Eric揹著杰成的紅背包,交給杰成的媽媽,意味深長。導演與Timothy(張提提)的劇本有一回在杰成說Eric吸菸太多而Eric騎機車離去時,前景是地上的菸,讓道具發揮非凡的功能,奉上餘韻,恰似另一回圓月隱入雲中,擅長隱喻。

兩個女孩的故事,吳季恩導演的《他好嗎?》。先出場的是羅越;在公用廁所只有「聲音」演出的是李悠。羅越走進走出(拿衛生紙給李悠),廁所鏡子映出的身影。羅越是「實」(有聲音、有畫面),李越是「虛」(只發出聲音)。羅越跟鏡子中的自己構成雙重「自我」(一實一虛),你我可會想起李白的詩句「對飲成三人」?羅越先說全家便利商店的冰淇淋很假,後來說7-eleven的餅乾(甜筒)超難吃。你我不免想入非非,彷彿暗喻愛女孩也愛男孩的李悠會不會把異性戀與同性戀當成兩家的蛋捲冰淇淋互補?李悠走了出來,面對鏡子看著自己(鏡裡鏡外雙重自我?)。

羅越讓李悠吃冰淇淋,自己吃蛋捲,是互補嗎?李悠不喜歡眼前自動販賣機的飲料,羅越要她同往便利商店去買,李悠嫌路遠,羅越願意獨自去買。女女戀情在此失衡,不全然平等,李悠被寵壞了?呼應女孩(羅越)、男孩都愛她,雙性戀左右逢源?

羅越問:「你喜歡他嗎?」李悠說:「不知道耶。」「真的喜歡他嗎?」「應該吧!」「應該?」

李悠認為羅越不知道「他」。羅越回答:「但我知道妳。」本片最讓人椎心刺骨、痛到心肺的字句鋪陳!李悠認為需要有人陪,羅越表示:「有我啊!」李悠說要跟男的。羅越的重挫正是天下女同志未受公平待遇的縮影,本片的神來之筆!「只因為我是女的?」吼出了女同志族群的共同心聲,痛苦而深沉。男孩走來,跟李悠分吃冰淇淋,雙雙走開,漸行漸遠,留下孤獨寂寞的羅越。吳季恩好狠、好準。關於背棄,關於自私,關於不體貼,以及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