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裡的USB隨身碟與雲端科技
抽空去看了已經不斷有人討論的《露西》。不少人說它是探討哲學的電影,我倒是發現盧貝松很聰明地利用史嘉蕾喬韓森的身體、台北這個異國都市,還有人與動物/自然世界之間的對比剪接,拍了一部可以回推到《科學怪人》的科幻電影。
如果不要扯太遠,至少可以從同樣是主打魔女的《嘉莉》(Carrie, 1976)開始看。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的《嘉莉》 是30年前的《露西》,只是在電腦還沒有那麼強勢的時代,不死魔女的超能力是非科技的身體神祕力量,被欺負的嘉莉只用超能力為自己復仇。她若從墳墓裡出來,會成為在暗夜裡遊盪的惡鬼,飄來飄去同樣是無所不在。
電腦這個科技新發明對於人類文明史影響巨大,隨著它逐漸在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領域變得越來越不可取代,科幻電影也開始有電腦相關的故事,呈現與人的互動,也想像這個科技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危險。這個類型早期的經典包括:《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1982)和《神通情人夢》(Electric Dreams, 1984)。到了90年代,電腦透過電話撥接上網,網際網路成為新寵,珊卓布拉克主演的《網路上身》(The Net, 1995)順勢上演,恐嚇觀眾網際網路雖然便利,但是卻存在可以瞬間剝奪你一切所有的危險,票房反應極佳。
90年代起,「虛擬實境」也逐漸成為可以透過戴上大頭罩與手套去體驗的遊戲。有一部布洛斯南走紅前主演的一部B級電影《割草人》(The Lawnmower Man, 1992),不知道在台灣有沒有上映過。就電腦科幻片而言,《割草人》是20年前的《露西》。在片中,原來智能不足的割草工人,在科技的改造下,能夠快速吸取光碟中的資訊成為心智可以控制他人的超人。但超能力同時誘發了他的野心,成為科學家必須消滅的魔男(科學怪人)。
《電子世界爭霸戰》時代,人要進入電腦要透過雷射光,到了《割草人》,就改成更直接的虛擬實境裝備了。從電腦進化史的觀點來看,《割草人》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雖然已經開始納入電腦網路的面向,但是在當時還必須呈現實體世界(身體)與虛擬世界(網路)的分界。割草人在進入電腦主機板內部後,他在虛擬實境裝備中的肉身先開始萎縮才幻滅,完成他在電話/網路之中的魔男存在。這個不再受身體限制的魔男,可以透過電話連結的網路控制全世界,但是影片還是必須以電話鈴聲來宣示魔男的存在,一如《嘉莉》片尾從墳墓裡伸出的那隻手,告訴觀眾嘉莉不死。
1999年撼動全球的《駭客任務》與4年後發行的第二、三集,可以說是10年前《露西》。過了千禧年,電話連線已經成為懷舊的呈現。電腦科技製造的虛擬世界已經與真實世界再也難以完全劃分。電腦科技看似故事裡主要的惡魔,其實只是故事的背景,影片探討的是,在這個「人」已經幾乎消失的科技世代,要如何確保人性。《割草人》裡的魔男還受到電話網路的限制,《駭客任務》裡由基諾裡維所飾演的尼歐,本來只是的宅男,但是他與嘉莉一樣有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再加上與割草人一樣的知識「灌輸」(刻意做成類似機械工廠的大鋼釘從頸後插入),宅男變成聖男(救世主),他可以不受身體限制,任意在地球上空翱翔。只是,影片為了展現主角的時尚感,不能讓尼歐像割草人完全丟棄身體。這也透露了《駭客任務》裡操控現實世界的勢力,並非是需要人類作為電池的電腦/科技,而是極端倚賴廣告的資本主義。
依照這個類型脈絡來看,《露西》是《嘉莉》的女兒,兩片的主角都是被欺負的女性,影片也都相信身體隱含巨大未開發能力的迷思。《露西》也是《割草人》的女兒,因為兩部影片都刻劃知識就是力量。露西提昇了大腦的開發比例,她甚至可以突破地心引力,手一揮就可以把人黏在天花板上不會掉下來。而《露西》也是《駭客任務》的女兒,露西最後和尼歐一樣,從一個普通的女孩變成為救世主。
露西為了讓人類能夠擁有新「知識」而自我犧牲的情節,無疑是把她與耶穌相連結。影片末尾,露西完成100%的大腦開發成為無形無影的存在(聖靈)後,她交給摩根費理曼一支存有人類所有知識的USB隨身碟。就電腦科技演進而言,電影裡拿出隨身碟實在是非常落伍。難道盧貝松想不到更酷的科技產品嗎?
我認為這支凡人都很想要的USB隨身碟,其重要性並不是裡面打包儲存的知識,而是它的外型。西斯汀教堂的米開朗基羅知名壁畫〈上帝創造亞當〉裡,上帝向亞當伸出的食指,在《露西》裡換成了這支長條型的隨身碟。然而,露西與米開朗基羅的上帝不同的是,她在大腦100%開發完成後身體立即瞬間消失,變成「無所不在」。弔詭的是,沒有形體的露西,卻能載有人類難以想像的龐大資料,以及她從中發展出來人類過去無法開始探索的知識。
所以,《露西》真正處理的電腦議題是:「雲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