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羅浮宮的華鐸雅宴畫

372
2013-07-05

「電影/繪畫」筆記(CINE / PEINT)系列(二)



2008年的情人節,台北國際書展的開幕片,放映了一部有藝術史背景的導演羅宏巴提亞 (Laurent Bartillart) 的劇情長片《羅浮宮謎情》。在戲中,他創造了洛可可時代的法國畫家華鐸(Antoine Watteau, 1684-1721)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一張未曾面世的畫作,啟人疑竇。本片「我雙眼所見」(Ce que mes yeux ont vu, 2007),譯為《羅浮宮謎情》也很有意味,事實上,要看華鐸代表作,還非去羅浮宮不可。



華鐸,他的成名作《西堤島巡禮》(Pelirinage a l’ile de Cythere, 1717 )從創作發表之日,就收入皇家學院,直到今日懸掛在羅浮宮中法國繪畫迴廊,位居洛可可(Rococo)繪畫高峰的象徵。洛可可(Rococo)輕盈、精細、柔美、粉膩、女性化的風格,反映路易十五宮廷生活與上流社會,洋溢著愉快而優雅的愛情場景,不僅是時代風尚,甚至是法國的女性文化特質。



▲《西堤島巡禮》(Pelirinage a l’ile de Cythere, 1717 ),油畫,129 x 194cm,羅浮宮




華鐸以「雅宴」(fete galante)畫聞名,他一生描繪了許多宮廷園邸的愛情戲碼,他的畫裏不斷出現許多相似的美女背影,優柔細膩,身影迷濛的令人好奇。



雅宴畫是一種描繪男女談情說愛,情調浪漫,姿態優雅,而情感表達細膩的一種感性的畫面。《雅宴》字面上的意思是獻殷勤的情景,這種宮廷中男士們對淑女獻殷勤的種種姿態、表情、顯現在得體的服裝,優雅的手勢,關注的眼神,對應出《西堤島巡禮》中淑女回應在含蓄而充滿涵義的手勢裡,華麗而優雅的洛可可風尚的衣裙妝點中,及摺扇小陽傘等配件的搭配下,嫻雅的姿態,或者無意識地揮動絲綢摺扇的動作裡,所掩藏的猶豫或是歡喜的心境;在淑女們別過男士的側面剪影中,或是俯首低眉若有所思的剎那,給予紳士愛情的邀旅一個沉默的回應。男女情愛,傳移模寫,總不如想像之美,而記憶之美偏在惘然之初。



多少繪畫電影聚焦大師名作,追索畫家心路,渲染創作靈啟,導演本習藝術史,而藝術史,兼有歷史和考古學雙重領域,涉入越深,越嗜從作品與文獻著手「還原真相」之味,鮮能脫略知識障,而編劇導演卻是詩人之職,是柏拉圖(Plato)眼中惡之欲去之惑魅人心的「創造真相」者。羅宏巴提亞輕試鋒刃,卻剖向虛無的懸疑,連羅浮宮畫廊都未曾掃過一個鏡頭,更迴避了這位法國大師的經典意象,在法國人偏好古裝劇與歷史癖的傳統中,可不謂奇招?




(作者鄭治桂為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亦為資深藝術評論、導覽撰稿人,本身並從事繪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