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兒女》:胡金銓的演員告別作與導演首部曲

361
2013-07-05

一般認為《玉堂春》(1964)是胡金銓執導的第一部影片,其實他當時只是接了李翰祥主導的黃梅調影片拍攝計畫。胡金銓真正導演的第一部影片應該是1964年的《大地兒女》。由於胡金銓後來在武俠電影的成就非凡,因此這部描寫日軍侵略中國後,民眾組織游擊隊抗日的影片並未受到重視,至今也尚未有電影學者專文討論。



這部影片由當時喜劇小生陳厚與剛產後復出的樂蒂夫妻檔主演,劇本則是胡金銓從老舍的小說《火葬》得到靈感,加上結合另一本小說《四代同堂》裡的部份內容編寫而成。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九一八事件後華北的一個古城文成縣內。劇情首先描述在日軍佔領縣城前,以畫廣告勉強維生的俞瑞(陳厚飾)與伙伴老三(李昆飾)意外救了由鄉下被拐賣來的女子蓮花(樂蒂飾)。就在兩人成親日,城內惡霸常二爺夫妻(蔣光超、高寶樹飾)帶惡棍上門搶人,幸虧縣裡新任的警察局長丁老虎(胡金銓飾)適時率警到來嚴懲凶歹。



然而,好日子不長,日軍不久便入城,俞瑞夫妻與縣城百姓在日軍與漢奸的暴力與欺侮下苦不堪言。常二爺公報私仇誣指俞瑞與老三為抗日份子抓入憲兵隊拷打,經蓮花向好色的日軍西尾少將求情才能以自己換取兩人自由。兩人被救回山上由丁局長組織的游擊隊基地,經過訓練後配合臥底的隊員向縣城日軍發動一波猛烈攻擊。不幸丁隊長犧牲,俞瑞與其他隊員也被捕。就在即將被砍頭處死前,抗戰勝利電報傳來。成為國軍的俞瑞與荷花也得以團圓。



本片據黃仁在《胡金銓的電影世界》指出,原來預計是三小時,但因「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實施反種族法,迫使邵氏大量刪減日軍暴行場面和中日對抗鏡頭,尤其有國旗場面全被剪光,只剩兩小時二十分…」。由於目前由天映公司所發行的DVD影片長度是107分鐘,片中後半部主要也是以游擊隊與日軍的槍戰場面為主,日本與中華民國國旗的鏡頭也都在,因此顯然並非原來的三小時或是二小時二十分的版本。本片當時在香港上映的是哪一個版本仍須查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本片涉及種族對抗的主題,內容受到星馬電檢制度的大幅刪減,賣座甚受影響。



由於這部影片在香港與東南亞票房非常不好,導致原本胡金銓要用同一批道具與服裝拍攝的第二部相同主題影片《丁一山》計劃被迫終止。胡金銓在接受訪談時表示邵氏公司要他「避開反日情緒和時事問題,拍一部商業性更高的電影」,胡金銓遂將第二部影片改為商業性高的武俠片《大醉俠》。



從胡金銓第一部電影《大地兒女》與沒有完成的《丁一山》兩部影片來看,胡金銓在「意外」走上武俠片這個類型之前,他其實最早對於寫實類型還是比較有興趣。六0年代中期,台灣與香港電影受到007電影熱潮的影響,紛紛推出以女間諜為賣點的間諜片。香港電影由於英國殖民政府在冷戰時期刻意維持的政治中立政策,因此銀幕上的間諜片多為影評人何思穎所謂的「無間諜的間諜片」,如《女間諜第一號》( 1965 )、《藍色夜總會》(1967)與《特警009》(1967),劇情以打擊(男性)社會罪犯為主。台灣在當時同樣也流行間諜片,以台語片為大宗,而且幾乎清一色都是以抗日為背景,如《天字第一號》(1964)、《特務女間諜王》(1965)與《間諜紅玫瑰》(1966)。不過在這些間諜片裡,抗日只是模仿007間諜敘事類型所設定的方便歷史背景,雖然少數會在片中加入日軍轟炸與百姓逃難的歷史畫面(如《天字第一號》),均屬點綴性質,影片的賣點還是爾虞我詐的間諜行動以及密室機關設施。



胡金銓《大地兒女》(1964)劇照1

胡金銓的《大地兒女》在當時直接處理抗日議題,刻化在日軍佔領地方縣城後,小老百姓受壓迫的生活與感受,以及組織游擊隊英勇對抗,在六0年代的香港與台灣電影銀幕上均屬少見。胡金銓的第一部執導影片雖然在香港與東南亞票房失利,但是在台灣受到金馬獎高度肯定,拿下第四屆(1966年)金馬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剪輯獎」以及「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三個獎項。



《大地兒女》將抗日融入一個有喜有悲的感情故事裡,是十分好看的一部影片。在幾個電影手法的層面上,都可以看到本片與胡金銓日後的武俠電影之間的關聯。以胡金銓在他的電影中善用的民俗文化與傳統戲曲來說,在《大地兒女》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胡金銓將傳統戲曲納入片中的精彩作法。日軍佔領文成縣後,以日華親善的名義要縣民參加晚會並表演。住在大雜院內的俞蘭先是京劇女伶,她上台選唱〈蘇武罵毛延壽〉的一段京劇,對著台下唱出:「毛延壽啊,你這個賣國的奸啊─賊!」影片用一個快速拉近的鏡頭,特寫台下一位身上掛了幾個大大的勳章,顯然是受日本重用的漢奸頓時受驚的反應。俞蘭仙繼續唱出:「未開言不由人牙根咬恨/罵一聲毛延壽你賣國的奸臣/你從前時君祿就該把忠盡/為什麼投番邦你喪盡了良心/我活是漢家的臣死,是漢家的鬼/落一個青史名標,萬古美名存/想這樣傷天害理豈無有報應/那時節,暗昧虧心,神目如電/千刀萬剮,狗奸賊一死/一旦就化灰存亡/罵奸賊罵得我牙根咬恨」。



影片不斷在台上的俞蘭仙與台下好些顯然是漢奸坐立不安的觀眾之間來回正反拍。這個片段之所以精彩,正是這個一對多,小百姓對漢奸大權貴,原本不成比例的對比,因為一齣京劇裡的歌詞與唱腔所帶有的正義凜然,就足以震懾全場。比起透過劇情對白來指罵,胡金銓在片裡納入京劇表演,借古罵今,一句一句鏗鏘有力的罵詞,罵得痛快淋漓,讓電影觀眾也忍不住要一同叫好。



胡金銓在《大地兒女》裡還借用另一個民間文化傳奇:關公剮骨療毒。在影片中,胡金銓所飾演的警察局長是十分正面的英雄角色,雖然戲份不重,但是卻令觀眾印象深刻。影片開始不久,觀眾就聽到巡警警告常二爺別為非作歹,因為「新來的局長可是個刺頭兒,不怎麼好辦」。在警察局內他告誡面有難色的屬下不論任何困難,「煙賭娼一定要剷除」,此時,鏡頭將丁局長與背後的國父遺像並置,隱喻這個認真執法公務員對於國家的重要性。



胡金銓《大地兒女》(1964)劇照2

日軍入城後,我們俞瑞與老三被安排送到游擊隊基地,此時觀眾才跟他們一起驚訝發現,丁局長就是游擊隊隊長。他此時手臂受到槍傷,一方面對著新到的百姓講話,告知他們不宜在回到城內,歡迎他們加入游擊隊。另一方面,因為基地內沒有醫生,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丁隊長以坐姿由兩位隊員壓住身體,伸出手臂由李老板的藥劑師兒子來取出子彈。丁隊長的伸臂不畏切膚之痛的坐姿,任何熟悉三國演義的觀眾都會立刻聯想到關公。黃仁對於胡金銓在本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所作的描述就是「不但疾惡如仇,而且忠義愛國,是現代關公的化身」。



胡金銓在畫面安排上,除了讓丁隊長的關公形象獲得眾星拱月的凸顯外,丁隊長的後面也立著中化民國的國旗與他一起入鏡。讓關公的歷史形象有了現代國家英雄的意義。一如《龍門客棧》讓片中保護忠良的俠士們任務達成後立刻揚長而去,隱身銀幕遠方,《大地兒女》裡的丁隊長也是在抗戰勝利前就犧牲。在最後一次游擊突襲成功後,他讓游擊隊員都先行離開,但就在他與最後幾位隊員準備上車時,日軍部隊突然抵達,隊員在一陣槍林彈雨中皆身亡。大批日軍包圍上來,丁隊長坐在地上依舊拿起隊員的機關槍抵死掃射。此時攝影機以快速搖攝的方式,將鏡頭從丁隊長身上移至城頭上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電影學者張建德指出這是胡金銓演員生涯中唯一一次飾演英雄人物,認為「那個角色的死亡場面充滿英雄色彩」。然而,這個英雄色彩並非如《英烈千秋》所賦予張自忠將軍(柯俊雄飾)那種「個人英雄色彩」,而是歌頌所有為國犧牲保存了國旗所代表的國家命脈的大地兒女。



對胡金銓的電影生涯而言,《大地兒女》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巧合:這是胡金銓第一部導演作品,也是他本人最後一部參與演出的影片。當時,胡金銓與邵氏的演員合約未了,他於是在本片中自導自演。《大地兒女》因此可說是胡金銓電影之路上演員與導演生涯重要的結合點,同時也是分界點。自此,胡金銓告別演員生涯,在爾後三十年的時間裡,為華語電影留下十餘部風格創新,藝術成就不凡的作品,成為一代名導。




圖片來源:影片DVD封面:〈胡金銓的電影世界〉(時光網)



影片劇照:天映娛樂公司發行《大地兒女》DVD影片截圖(合理使用)。



(本文作者林文淇為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