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台中電影傳奇-台中市百年來的電影風華》
書評:《台中電影傳奇-台中市百年來的電影風華》
作者:林良哲
出版:台中市政府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
本書企圖重溯並紀錄台中市與台灣電影發展之淵源,顯為現代觀眾所知的當推中國電影公司的前身「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其實在國民政府遷台後首先設立於台中市,而在一九五0年代掀起台語片風潮的《薛平貴與王寶釧》一片的導演何基明出身台中市,並在台中成立華興製片廠,引領了短暫的台語片風潮。縱線觀來,本書從一八四二年,應宗教需求而生的戲劇活動「字姓戲」說起,進入到二十世紀電影發明後,由日人引進的「活動寫真」、「映畫片」的電影觀賞活動,以及一九0二年第一座戲院的誕生「台中座」,開始依循著歷史進程,紀錄台中市的電影放映、以及電影拍攝活動。從日本統治時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光復時期,進入到國民政府統治階段,本書平實地紀錄了位於台中市的戲院、電影院發展以及電影製片場的興衰。以橫線觀來,本書將電影(cinema)此一文化產品/活動劃分為戲院映演、以及片場攝製兩大部分,最後再輔以不可或缺的「向電影人致敬」單元,希望能拼湊出一個較為完整的電影人文地圖。在平實的人事時地物紀錄中,偶有驚喜,如台中仕紳、台灣民族運動先驅林獻堂先生的日記中提及電影映演、個人觀影活動的片段。甚至作者在尋訪台中市曾有的製片場時,意外發現了一九五七年由何基明導演拍攝的《王懷義買父》電影膠捲,可惜膠捲因缺乏適當保存已損壞大部分,但部分影片在修復之下應該可留存片段。
本書透過地方耆老的訪問、新聞史料的蒐集,企圖為台中市建立獨立的電影史資料庫,作者蒐羅了許多的人事時地物名稱,卻無法將之與歷史、社會、政經、文化脈絡結合。例如台中市第一座戲院「台中座」乃日本人所開設,和台灣人自組的「樂舞台」有何映演影片風格上的區別?是否作為不同的政治信仰之宣傳工具?為何「台中座」始終經營不善,經營權一再易手?這些事實所代表的政治文化經濟意涵都無法在本書中獲得任何線索。而在全書架構上,時間的縱軸與空間的橫軸無法相互連結,在〈戰後台中市電影事業的發展〉一章中,條例式地介紹了曾經創建於台中市的六家電影製片廠,然而六家製片場的描述各成體系毫無交流,讀者獲得的只是一連串陌生的人名與片名。緊接著下一章節〈戰後台中市戲院的發展〉,以戲院的類型做條列式的編排,如小型、二輪、露天、大樓電影院、到百貨公司附設電影院及外貿大型影城的進駐,然而除了一連串的戲院名稱以及簡略說明電影映演市場因電視普及而衰退外,這樣的分類介紹對於台中市電影映演市場的轉變歷史並無瞭解上的助益。最後,整本書淪為表面上架構明確,內容上無法互相連接的窘境。如果在文字上無法獲得知識的增長,讀者們或許會期待這樣的書籍裡能有豐富的圖片,作為一種地方風物誌的趣味。然此書的圖片內容可謂聊備一格,除了少數作者本人提供的早期電影宣傳單,早期戲院、製片廠的照片寥寥可數,甚至只能用原戲院舊址的現狀圖片充數(試問讓讀者看現在已成為停車場、大樓的戲院舊址照片有何意義、甚至趣味所在?)。
作者林良哲為資深記者,並且熱衷於台灣本土文化研究,個人專長為台灣民謠,並有創作閩南語歌詞多首。他出身為台中人,熱愛本土文化並欲為文紀錄之熱心固然可喜,但本書作為一本介紹入門級的電影叢書、地方文物史誌也好,都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