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閱讀台灣紀錄片:《生命的影像:台灣紀錄片的七堂課》
近幾年來,台灣的紀錄片蓬勃發展,大約是從全景工作室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蹲點製作的一系列紀錄片之後,尤其是吳乙峰的《生命》,就揭開了台灣這幾年來可以稱之為台灣紀錄片文藝復興的熱鬧景象;直到《無米樂》一片的巡迴放映、佳評如潮,開始有人比較樂觀地揣測,紀錄片也許竟然可以帶動國片的重生,擔任一支前哨的先鋒部隊。
事實上,台灣本身的紀錄片傳統由來已久,早在黨外時代的「綠色小組」,於社運動風起雲湧的黃金十年中,就建立了一種社會介入、運動改革的傳統,那些即時攝製轉拷的VHS在各種黨外集會的小攤位上兜售、發送、流轉、傳遞,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之一。在那之後,九0年代的國片工業迅速瓦解、凋敝,但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卻持續了下來,也生產了許多經典之作─也許,恰好是台灣紀錄片那一支社會運動的傳統,使得紀錄片無意涉入電影工業中商業映演體系的運作,因此反而得以倖免於九0年代台灣電影市場大幅度重組、被壟斷、破壞斷炊;直到千禧年之際,由《生命》一片的爆炸式出現,讓沉潛、醞釀、蓄積了豐沛能量的台灣紀錄片,一時之間澎湃湧現,而這其實恰似921大地震即使帶來創傷,卻不但沒有斲斷或者挫敗台灣人民的韌性和精神,地殼位移而裸露出來的肥沃斷層剖面上,反而生成了一片奇花異果的欣欣榮景。
吳乙峰的《生命》一片不但盛況空前地激起了眾多觀眾的眼淚與熱情,也引發了一場對於紀錄片本身的角色和價值、進行冷靜反思的文字討論。郭力昕教授擲地有聲的一篇代表性長文,即是針對紀錄片是否只能是一種比較煽情的、賺人熱淚的、甚至無意中成為被消費的商品,嚴肅地思考其他的出口。暫時擱置一系列對於《生命》一片的評價和毀譽的內容,試著思考這個「事件」本身,那麼它似乎代表了、也開啟了紀錄片的另外一個向度:如果有心延續著台灣紀錄片的社會介入傳統,那麼光是近年紀錄片的產量激增、雖然樂見其成但似乎仍然有所不足,我們可以問的是:視覺和影像之外,是否需要文字和言說?吸引觀眾、訴諸激情(pathos)、讓觀眾投入之外,是否也必須多一分冷靜和反思?以及,紀錄片在戲院放映之後、在巡迴各地的小放映室之後,可以如何繼續發酵、產生影響、進而多少往社會運動的理想推進一小步?
由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在2006年所出版的《生命的影像:台灣紀錄片的七堂課》一書,也許可以視為朝著此一個紀錄片新向度所行進的一個嘗試。這本書其實是一次影像教育活動的總結、同時也是延續。2006年,中央大學電影研究室以及教育部顧問室合作,舉辦了一場「多元文化與影像教學工作坊」,此活動巡迴了全台灣北、中、南、東,總共四所大學校園,放映了七部紀錄片,同時邀請了多位紀錄片導演、影評人、電影學者,以大專教師工作坊的形式,舉行了多場映後座談和研習會。這個工作坊受到許多有心以紀錄片作為教學教材的大專教師的熱情參與和熱烈迴響,爾後中央大學電影研究室決心以此次工作坊所選映的紀錄片為基礎,編纂一本集合了對於各片導讀、評論、分析、提問的專書,期盼日後能夠提供予教師進行影像教學的後續工作。於是,正如書名「生命的影像」所暗示的,前述郭力昕教授針對《生命》所提出的一系列提問,就在這本書中,我們試著加以回應和實踐:在影像教育的領域中,嘗試結合了紀錄片和當下與我們息息相關、甚至燃眉迫切的社會議題,在激情的影像放映之外,開拓一小塊冷靜反思的討論空間。
本書選擇了七部具有代表性的紀錄片,主要為90s到2006這段時期之內的代表性作品,形式語言多元、交錯涵括了多項社會議題,伴隨每一部影片所收錄的文字篇章,則從影片簡介,入門導讀,深度影評、甚至還有針對議題本身所撰寫的專文,直到延伸閱讀等等,試圖從電影形式、影像語言、內容評析、社會議題、以及反思紀錄片本身和視覺影像的本質等,以多剖面、複層次的方式,雖然無法窮盡、但也已經讓一部紀錄片可以發散、推展出來的影像意義、社會潛能達到了極為豐饒的境地。
書中的第一堂課是2006由鍾孟宏導演甫完成的紀錄片《醫生》,關注的是自殺議題,彷彿回應了《生命》的盈眶熱淚,反以黑白、冷調、沉靜的影像語言,呈現了年輕生命的殞落。林文淇教授的《醫生:一個父親的故事》回顧了近年面對生命議題的台灣紀錄片,包括了《生命》、《翻滾吧,男孩》、《無米樂》等,認為這些「令人動容」的真實故事,也許正是台灣紀錄片勃興的主因之一;此外,文中也特別聚焦於片中溫醫師身為一位「父親」的角色,閱讀一位父親對於兒子自殺的創傷療癒。
無獨有偶的,湯湘竹的《山有多高》,不同於《醫生》中的父親觀點,則是一趟導演兒子陪伴年邁父親返回中國故鄉探親的旅程,在此同時,導演自己也初為人父;於是,父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多向了。林譽如的導讀中,指出了片中老父親返鄉之路的蹣跚,與導演的新生兒子遙遙學步之路,二者平行並置,織就出老、中、青三代之間、海峽兩岸之間,時間 (歷史和新生) 與空間 (鄉關何處) 交錯而成的細膩故事。
兩部以父子關係為主的紀錄片之外,曾文珍則是以《春天:許金玉的故事》,從女性的視角和生命歷程,講述從政治白色恐怖之中努力生存下來的女性故事;曾文珍特地撰寫了一篇導演自述,娓娓道來拍攝過程中她與許金玉女士之間的對話,而這也代表了一種在紀錄片的情境之中,上一代與新一代的女性,在對於台灣那一段創傷歷史的追溯中,形成了有別於男性觀點的歷史傳承和詮釋。而黃玉姍導演則在《從台灣女導演紀錄片看女性歷史書寫主體性》一文中,詳盡地羅列、細數了幾乎所有近年來女性導演的紀錄片,並且從中爬梳了「女人寫史」的脈絡,是一篇非常珍貴的、女性影像研究的文獻。
回顧台灣過去的創傷政治史之外,顏蘭權、莊益增合導的《無米樂》,則轉而以底層勞苦農人的視野,去面對逼近的WTO、同時回望台灣經濟發展的小史,屬於社會史和庶民史的紀錄角度。清大宋文里教授跳脫出既有影評多所著墨的社會學分析方式,從「社會/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試圖為片中農業困境提出一種「轉型想像」,在紀錄功能之外,嘗試設想了一種對於行動/實踐的思考起點。而影評人藍祖蔚在深度影評《台灣的心肝》一文中,談及了紀錄片的拍攝倫理問題:面對「末代稻農」(片中崑濱伯的自嘲之語)如此弱勢的對象時,鏡頭如何才能夠不成為另外一種暴力?藍祖蔚認為,本片的幕後拍攝過程,可以作為一個可供學習的示範。
不只是前述的台灣歷史、兩岸關係、族群認同、底層階級等議題涉及到了政治,廣義的政治也包括了「性別政治」。周美玲的《私角落》紀錄了一家同志酒吧(gay bar)的故事,可以說是為九0年代興盛的同志運動和性別議題下了一則註腳。卡維波的《現形與現身》一文,討論了「come out」的同志運動策略,從風格化的影像中拉出一條社會運動的思考戰線。而邱貴芬教授的《在絕地邊境尋找出口:私角落的紀錄美學》,以細讀的方式,細膩分析這部紀錄片的風格和美學語言─紀錄片不只是紀錄真實而已,也可以有其風格化的形式,而往往正好是在紀錄片中不真實的部分,可以釋放出更多可以推進改變的能量。
如果性別也是政治,那麼朱賢哲的紀錄片《養生主》,則是把鏡頭轉向生活更為悲慘、但也更被人們忽略的主角─流浪狗,從中折射出整個人類社會對於動物「他者」的殘忍對待方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朱增宏以《庖丁解牛與動保運動:養生主的現代啟示錄》一文,指出動保運動絕對不只是「疼愛小貓小狗」而已,而是觀照了人類對於動物、環境、生命倫理的全面態度;他進而敘說了台灣動物保護運動的政治面向,尤其是動物保護法的立法過程之艱辛─而這幾乎就和流浪狗返家之路同樣遙遠和崎嶇。
本書最後一部粉墨登台的紀錄片,則是詩人鴻鴻的《台北波希米亞》,講述小劇場演員生活點滴中的各式酸甜苦辣。導演鴻鴻的《台灣現代劇場的來龍去脈》一文,以及戲劇系學者于善祿的《場邊觀看近二十年台灣現代劇場的政治策略與創作美學》長文,一從局內人、一從觀察者的雙向角度,提供了台灣現代劇場活力四射的發展史。而更年輕的劇場工作者陳亮君,則是以文字「民族誌」的方式,補述了影像形式無法全觀無遺的劇場工作甘苦談。劇場和紀錄片,這兩種幾乎處於光譜二極的創作形式,在《台北波希米亞》中相互詰問,幕前幕後、台上台下、夢想的輕盈與現實的鈍重、虛構和真實之間複雜糾葛的關係,在此彼此應答。
編按:由於本書並未公開販售,僅致贈中大電影研究室之友,希望擁有本書的讀者可以透過捐款贊助中大電影研究室取得。中大電影研究室發行《放映週報》,您的贊助也是支持本週報的發行,敬請踴躍贊助。捐款單下載網址:http://film.ncu.edu.tw/word/donation.doc。
全書目次:
前言
壹. 醫生
參展紀錄/影片簡介/導演簡介.
導演的話.
影片導讀˙〈導讀醫生〉文/陳德齡.
深度影評˙〈《醫生》:一個父親的故事〉文/林文淇.
˙〈醫生〉文/曾偉禎
˙〈醫生〉文/聞天祥
議題選文˙〈「自殺學」的最後一堂課──談《醫生》與他的兒子〉文/林綺雲
˙〈走出憂傷的深谷:傾聽一位子女猝死的醫生父親現身說法〉文/賴其萬
延伸閱讀.
貳. 無米樂
參展紀錄/影片簡介/導演簡介.
導演的話˙〈記錄台灣草根生命力:小人物躍上大舞台〉
影片導讀˙〈導讀無米樂〉文/陳平浩.
深度影評˙〈《無米樂》:一部素樸卻熠熠發光的紀錄片〉文/林靖傑.
˙〈台灣農民的美麗與悲哀—《無米樂》〉文/張世倫.
˙〈台灣的心肝〉文/藍祖蔚.
議題選文˙〈從末代想像到轉型想像:以一種社會/文化研究的方式〉文/宋文里.
˙〈無樂樂〉文/夏瑞紅
˙〈末代稻農的無米樂〉文/郭宏治
延伸閱讀.
參. 台北波希米亞
參展紀錄/影片簡介/導演簡介.
導演的話˙〈公視專訪〉
影片導讀˙〈導讀台北波西米亞〉文/林文淇、沈文.
深度影評˙〈靈魂的美麗與揮霍—鴻鴻《台北波西米亞》〉文/郝譽翔
˙〈《台北波希米亞》劇場工作者的民族誌〉文/陳亮君.
˙〈你看,波希米亞人的劇幕開啟了─我看鴻鴻《台北波希米亞》〉文/蕭義玲
議題選文˙〈場邊觀看近二十年台灣現代劇場的政治策略與創作美學〉文/于善祿
˙〈台灣現代劇場的來龍去脈〉文/鴻鴻
延伸閱讀.
肆. 春天-許金玉的故事
參展紀錄/影片簡介/導演簡介.
導演的話˙〈與女政治犯對話〉.
影片導讀˙〈導讀春天-許金玉的故事〉文/黃怡玫
深度影評˙〈《春天-許金玉的故事》- 飛越中的女性〉文/王慰慈.
議題選文˙〈從台灣女導演紀錄片看女性歷史書寫主體性〉文/黃玉珊
延伸閱讀.
伍. 山有多高
參展紀錄/影片簡介/導演簡介.
導演的話˙〈公視專訪〉
影片導讀˙〈導讀山有多高〉文/林譽如.
深度影評˙〈家鄉、故鄉、原鄉-《山有多高》〉文/林宛靜.
議題選文˙〈十年回首:我的四十手記〉 節錄 文/王健文.
延伸閱讀.
陸. 養生主
參展紀錄/影片簡介/導演簡介.
導演的話˙〈公視專訪〉
影片導讀˙〈導讀養生主─台灣流浪狗〉文/陳平浩.
深度影評˙〈庖丁解牛與動保運動-《養生主》的現代啟示錄〉文/朱增宏.
˙〈養生主〉文/黃玉珊
˙〈貼近被遺棄的生命—《養生主》裡的那人、那狗、那苦難〉文/黃宗慧.
議題選文˙〈養生主-台灣流浪狗日記〉文/朱賢哲.
˙〈狗物語-因為狗的緣故〉文/黃宗慧
˙〈狗眼看世界〉文/黃宗慧
延伸閱讀.
柒. 角落
參展紀錄/影片簡介/導演簡介.
導演的話˙〈公視專訪〉
影片導讀˙〈導讀角落〉文/陳思慧.
深度影評˙〈在絕地邊境尋找出口:《私角落》的紀錄美學〉文/邱貴芬.
˙〈看不見的身體──在《私角落》擺弄性感做自己〉文/陳德齡.
議題選文˙〈現形與現身〉文/卡維波.
˙〈世紀末的台灣同性戀-寫給林賢修的《看見同性戀?》〉文/何春蕤.
延伸閱讀.
附錄. 台灣紀錄片小史(1966-2006)文/陳德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