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魂.沐於森林之中的療傷:《殯之森》

345
2012-02-17

映入眼簾的是一整片綠意盎然的森林,樹迎著風輕輕擺動著,草亦隨之如海浪般搖曳,為死者送行的樂聲彷彿與自然之聲合奏一曲驪歌,死亡的哀戚在河瀨直美的《殯之森》中並未刻意呈現,透過鏡頭讓觀眾感受自然與人融為一體的和諧,一種淡淡的憂傷氛圍油然而生。送行隊伍在嚴肅的殯葬聲音中緩慢地出現在銀幕之中,時間在原本沒有人的自然中好像是靜止的,但是在長鏡頭的持續拍攝下送行隊伍的出現,提醒了觀眾,在風一靜一動地流動與水緩緩滴落的一圈圈漣漪,看似不動的時間持續流逝著,並沒有因為逝去的人而停止。片名「殯森」出現前就已帶出全片所強調的沐於森林之中,不只死者之魂有所歸處,生者對於死者無法忘懷的哀慟,在此好像也得到了昇華。

河瀨直美在這部《殯之森》中的敘事表現可說是非常平淡而沈靜,節奏也是緩慢地進行著,尤其是在前半段一直到進入森林裡才稍微加快,但這樣淡如水的《殯之森》給觀眾的那悠悠的傷感卻濃得散不去。日本電影中的慢節奏、長鏡頭美學絕對是一大特色,從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河瀨直美…等都可從其作品本身看出端倪。《殯之森》探討著生與死,生者對於死者存留在心中深深的遺憾與悸動,這在日本電影中並不少見,像是岩井俊二的《情書》、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都處理了對於逝去的人某種追憶和遺憾感。而在《殯之森》卻略有不同,河瀨直美在敘事處理著墨不多,而將那深沈的情感展現於自然的力量上,電影中森林裡的一切就好像是死者的化身,在此自然和人同為主體,在森林之中安靜地療傷。

片中喪妻多年有著認知症問題的老者—茂樹與年輕喪子的看護—真千子,因為無法忘懷死去的親人,透過身體與身體、生與死之魂、身心與自然的接觸,轉而找回彼此失落的靈魂,在這片森林之中成了忘年之交。電影主軸圍繞著生與死,老人們談論著生命意義時,出現在銀幕上的卻是森林景象,老人們的聲音僅僅只是畫外音,他們論及生死時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面對。但是主角之一的老者茂樹,對於他逝去的妻子深切的傷痛,讓他懷疑起自己是否活著?雖然畫面上真千子和茂樹人並未交談,河瀨直美透過鏡頭將主角細微的表情變化,告訴觀眾在兩人之間對於逝去的親人,有著無法彌補的遺憾。由於茂樹的失智兩人無法交談太多,但是兩者之間的身體接觸比起言語還更能彼此感同身受。茂樹對於自己是否活著感到存疑時,法師談及當有這樣的疑問時,雖然身體依然活著,胃還能進食,但內心則不然,所以他要真千子去握住茂樹的手,通過身體的接觸能將能量傳達給對方。之後當他們迷失在夜晚的森林中時,真千子甚至將彼此衣服都脫掉,在黑暗中赤裸的身體互相接觸,為彼此傳達溫度、能量,透過身體熱量的傳達比起言語上的安慰,對於迷失在森林或是人生道路的兩人都是無與倫比的慰藉。除了身體,兩顆失魂落魄的心也互相撫慰著。

《殯之森》出現大量的長鏡頭遠景的拍攝方式,人形成隊伍步入於自然原野之中,由於從遠景角度人顯得十分渺小,突顯了自然的浩瀚。第一段出現在片頭(圖一)是為死者送行的隊伍,影像的表現在莊嚴的殯葬聲音的襯托下,傳達森林、風、光影是有靈魂和生命的。雖然沒有刻意表現人的哀傷,但是在這樣的沉靜、緩慢之中,更是讓觀者感染到一種若有似無,卻又無法消解的憂傷。第二段(圖二)是在老人們集體散步於山坡的田野,同樣透過靜止的長鏡頭看見處於自然中的一排隊伍,所不同的是此刻沒有先前那樣沉穩內斂的悲傷感,而是展現了老人們怡然自得的一面。攝影機運動近拍老人的姿態與神情,當畫面上又回到遠景時,依然清晰聽見老人們的談笑聲音。另一段(圖三)則是在茂樹與真千子如同孩童般在田園之中盡情追逐嬉戲,而畫面上的陽光要比先前來得明亮,此刻的光亮也是兩人內心逐漸交會的轉捩點,在追逐遊戲中敞開心胸。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在茂樹與真千子進入森林後,與先前長鏡頭的靜態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兩人深入林中,鏡頭開始晃動著,銀幕上的視覺感受是非常搖晃不定的(圖四),甚至因為手持攝影機而有些失焦,這樣不完美的影像,反而讓觀眾彷彿感知到主角當刻內心處於不安的狀態。森林的樹葉在風的作用力下,比起之前那種沈靜的原野之聲要來得明顯,讓人更無法忽視森林中的那無形之魂。當真千子疑惑著方向時,茂樹好像受到森林中風與光的感召,逕自不斷往前行,就好像森林引領著他找到死者之魂。森林的瞬息萬變,風時而柔和時而狂亂、光影的明滅以及水能靜謐亦能暴怒,都彰顯了河瀨直美在《殯之森》所要表現的自然之魂。茂樹在森林找尋著死去妻子的靈魂,這是來自日本的一個古老的傳統,日本人認為人死後如果埋葬在森林中能比較接近另一個世界,其中一個墓會埋葬在山上,然而因為不願與親人分離,在離家較近的山下還有另一個墓。電影裡的茂樹認為妻子真正的靈魂是留在森林裡,所以不顧一切就是為了與其妻相遇,他與真千子卻因迷失在森林裡,反而受到自然、土地、風、光的感召,兩個失落的生之魂彼此感同身受都得到慰藉,釋懷了那無法褪去的遺憾。 

(本文作者陳曉蓓為南藝大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影像美學組研究生)

「療傷」專題前期文章:

第344期 療傷,在死亡的界線之間 (文/李軍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