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倫巴‧銀色上海──《上海倫巴》
上海,一個在十九世紀初象徵中國最具現代化的城市,她的紙醉金迷成為傳唱的「夜上海」,而經過快一世紀舉辦的「上海世博會」,她則重新被妝扮成東方的「小世界」。作為此件盛事的獻禮之一《海上傳奇》(賈樟柯,2010),賈樟柯利用紀錄片重新拼湊這城市上一世紀的顛沛流離與無常人生,筆者認為這倒也提醒了影迷,別忘了上海在早期中國電影史上亦具有重要而浪漫的位置。上海在1930年代的中國「左翼電影」裏具有多重身影,如在《神女》(吳永剛,1934)、《馬路天使》(袁牧之,1937)中被刻劃成帝國主義霸權橫行的罪惡之都,或在《都市風光》(袁牧之,1935)的詼諧歌曲〈西洋鏡之歌〉中,她成為主角所觀看的「西洋鏡」裏,那座只可遠觀不可近之焉的大都會。
如此多樣風情的上海,在早期黑白片時代的中國電影裡,更經常被塑造成時尚之都,好比《都市風光》中便出現許多閃著霓虹燈的外商招牌,記錄上海當時的異國風情。亦如關錦鵬在拍《阮玲玉》(1991)時重造老上海的時尚社交,隨著西洋樂而跳起倫巴(Rumba)的「阮玲玉」,更顯中國女子因著合身旗袍而只能輕舞手足的性感。另外,同樣以穿著旗袍跳倫巴來重現早年中國影壇情史的《上海倫巴》(彭小蓮,2006),彭小蓮讓黃宗英與趙丹兩位電影巨匠再次舞出戀曲,並再訪他們合演的諷刺喜劇《烏鴉與麻雀》(鄭君里,1949)的片場,打造一座既懷舊又華麗的上海城。
膠卷轉動的答答聲配上悠緩的爵士樂,觀眾或許以為這是一部古典通俗好萊塢電影的開場,其實這是彭小蓮要觀者憶起,這裡曾是電影工業發達的上海的第一幕。或許能說,《上海倫巴》是一部懷念兩位中國影星合作的身影,同時紀念上海影業興盛時期之作,甚至批判了當時控制文化思想出版的檢查制度。然而導演刻意不讓男、女主角以兩位前輩為名,也不明示片裏的戲中戲就是《烏鴉與麻雀》,或許是因為此片在作為中國電影百年懷舊之作,而上演著黃宗英與趙丹的愛情故事外,還意在側寫亂世中女性掌握自我意識的成長浪漫史。
《上海倫巴》描述一位嫁入豪門的舞台劇演員婉玉(暗喻黃宗英),不甘就此步入平靜生活,與丈夫看完《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後又燃起表演之欲,主動到片場試鏡並取得演出機會。長相清秀典雅的婉玉,順理成章扮演一位忍辱負重的良家婦女,但她卻主動要求嘗試扮演反派角色,也就是《烏鴉與麻雀》中黃宗英飾演的刻薄情婦。婉玉不願被刻板印象所束縛,積極爭取一個反倫常角色,她清楚這是演戲,也明白這是自己熱愛的工作,如此了解自我的決定,讓她更有勇氣再次追求真愛,亦反映了現實中,黃宗英在第三次婚姻才與趙丹結為連理。
同時,這段上一世紀的中國電影羅曼史,在彭小蓮的鏡頭下,不因加入西洋樂而顯突兀,反而讓上海多具了幾分奇幻。影片第二幕是兩位主角在片場的夕陽街道上遊走,旗袍女子與西服男子在爵士曲風的襯樂下赴約,倒也不讓人意外這會是曾經發生在上海的愛情故事,也令人想起上海又名「東方巴黎」。此外,片名中的「倫巴」則添增了老上海的柔媚,「倫巴」因講究舞者的嬌柔身姿而屬較為浪漫之舞蹈,也被稱為愛情之舞,當然也就意指了主人翁的訂情之舞。
此外,《上海倫巴》不僅在服飾、音樂上大玩復古情調,彭小蓮更直接在片中重演了多幕《烏鴉與麻雀》的經典橋段,也刻意讓演員模仿黃宗英或趙丹的演技特質,如趙丹飾演的甘草人物--小廣播,因過於得意盤算黑市買賣而從椅子摔落,或是他被眾人抬舉而受傷等諷刺片段。有趣的是,當戲中戲正式拍攝時,導演還刻意將畫面塑造成具有早期黑白電影特有的質感,甚至保留早期片場會在演員身上殘留的燈光陰影。至於片中最教人玩味的是,兩幕利用黑白片段作為「偽記錄」戲中戲的後台花絮,乃至對話都以字卡代替:正在織毛衣的婉玉(黃宗英)、在化妝室打鬧的阿川(趙丹)或在梳畫的茵茵(上官雲珠),彷彿又造訪了早期中國電影的後台人生。
如果說《上海倫巴》是中國女性導演的作品,或許已不稀奇,但說此片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也許大家早已遺忘彭小蓮也是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同學。然而《上海倫巴》不大玩東方文化奇觀,導演簡單地利用視聽元素重新打造老上海,在這座城市的懷舊氣氛中,再次上演當年的中國銀幕佳話,也點亮了夜上海的老片場。
(本文作者王柏偉為南藝大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影像美學組研究生)
「懷舊←→未來」專題前期文章:
第295期 《9》:末日之時總是懷舊 (文 / 宋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