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引歸途的死亡──盧貝松《碧海藍天》
光在海面
浮動
你的臉
軟軟的
散去
最深的黑
是你披上海波
離去
留下的光
小男孩縱身入海,背著天空他潛泳滑動的水波像清亮的聲線喚醒魚群。他的目光溫柔遲疑,能不經意地舒張海。盧貝松《碧海藍天》(The Big Blue,1988)的黑白片頭,似乎被沉緩的絃樂引出的中音薩克斯風主旋律,連成了海底的深邃哀鳴,我閉上眼就能看見那些清澈的畫面。
大江健三郎說小孩子的作戰方式是牢記看見的事情,一丁點也不會漏掉。有些電影我很久以前看過,即使不以小孩子的作戰方式,那些電影的片頭也時時浮現在眼前,像空氣的銘刻。塔可夫斯基《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1962)中,鏡頭隨一棵樹幹緩慢拉升,小男孩向遠處奔跑,時間奇妙地被抽長;矢崎仁司《三月的獅子》(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1990)一名看不清臉孔的女人蜷在暗了的窗玻璃下;《碧海藍天》裡那張小小的面向海洋的臉……這些影像使我來到誰的繭中,輕柔地被絲線一圈圈纏繞。
廣袤的海、光禿禿的岩石、游動的魚、水面下的錢幣、同伴的遊戲、父親沉入海底,男孩被龐大世界環繞而來不及理解歡愉和悲傷,小時候那些無法清理而且持續擴大的情緒,寫定了《碧海藍天》片頭的黑白色調,迷離懵懂,一種回首而無從介入的姿勢。
盧貝松(Luc Besson)認為此片是他最好的一部電影,並獻給他的女兒。故事描述一個迷戀大海而不顧一切的男孩──雅克(Jean-Marc Barr飾)的一生。全片從靈動悠遠的黑白色調、綿延遨翔在海面上的鳥瞰鏡頭,轉為清淺的水藍色光影;雅克與恩佐(Jean Reno飾)告別了希臘小島上的童年時光。長大後的恩佐成為世界潛水冠軍,一心只想找到雅克。當兩人重逢,恩佐邀雅克一起參加潛水極限比賽;這時,雅克與喬安娜(Rosanna Arquette飾)相遇,三人在友情、愛情、名利、自由和信念的競逐中陷入膠著。最後,雅克棄絕現實,拋下愛他的喬安娜,獨自潛入水裡,隨海豚游走,如光線曲折的海波落在哀傷凝重的墨藍海域。
盧貝松小時候在希臘和前南斯拉夫的海岸生活,立志成為海洋生態學家。十七歲時的一場意外,使他再也不能潛水,才因而走上導演之路。《碧海藍天》於是被視為盧貝松極具濃厚自傳性色彩的作品,傳達了他對海洋的傾戀,也呈現出他對於潛水家 Jacques Mayol 的崇拜之情。《碧海藍天》有三個版本:法國版 132 分鐘,導演完整版 168 分鐘,這兩部的配樂皆出自 Eric Serra 之手;而美國版只有 119 分鐘,結局不同,並改由 Bill Conti 配樂。據說,為了讓 Serra 寫出配樂,盧貝松每天拉他去潛水,最後,Serra 以冰冷的電子音樂和男聲,營造出深海的低頻縹緲感;而 Bill Conti 則以鋼琴、弦樂和女聲來配樂,像一首留在岸上的喬安娜吟出的安魂曲。盧貝松除了講究配樂,連色彩、構圖、打光、攝影都意圖將真實抽拔到更為真實的虛幻造境:採廣角攝影擴張了地貌海景,並使用偏光鏡減弱水面的反光,以濾鏡突出了大規模精純厚實的藍,再加上人物出神入化的潛水技能,這些都展現了「新巴洛克」的電影語言。隔了幾年,盧貝松的另一部作品《亞特蘭提斯》(Atlantis,1991),純粹由 Eric Serra 的連綿音樂與海洋的影像交織而成,像盧貝松對童年濱海時光的凝視,也像他對奧祕海洋的無限探問。
《碧海藍天》裡有個片段我印象深刻:酒醉的兩個大男孩憋氣坐在水池底部,恩佐不疾不徐地打開香檳,溢出一串光華氣泡,那來自深海的鳴音和他們撞擊玻璃杯的清脆聲,隨著氣泡竄出。在水底他們留著話不說,也不再畏懼時間的傷害,像誰蟄伏在夜裡秘密地漆黑著。怕他們溺死,喬安娜戴上蛙鏡,穿著白色套裝跳入水中,救起雅克和恩佐,像打擾一場遲遲沒有醒來的夢。當雅克躺在床上,指著海豚的相片哭了起來,他對喬安娜說:「這是我的家人,誰跟我一樣有海豚的家人?」雅克的臉那麼孤獨、笨拙而純潔,我好想捧在手心裡疼愛。
海洋將雅克、恩佐和喬安娜的命運連在一起,相濡以沫,也讓他們親臨自己存在的問題。恩佐開朗傲慢,企圖征服海洋,超越一切。他追求名利,以為能掌握並化解問題來製造意義─他不知道他的海是無邊的野心,進行一次次兇猛的反撲。直到潛入死亡的深度,恩佐才停止了向外探究而且領悟:超越存在的事物即是接受事物存在的樣貌和底限。
---
雅克一直處在無法提問也無法自救的生命疑惑裡,他告訴恩佐:「我很奇怪,像剛學會走路的嬰孩」、「我想知道關於一切的一切」;當喬安娜從西西里回到紐約,雅克失落他的愛情,恩佐安慰他「時間能沖淡一切」,雅克說:「我不想沖淡什麼。」他停頓、開放自己,試圖看清恐懼和欲望,在自己的存在中領悟包括他自身在內的一切存在者。
雅克憂鬱靦腆,不受到現實物慾的牽絆,儘管他也享受友情和愛情的甜美潤澤,但更願意一整夜和海豚在水裡玩。雖然恩佐一直把雅克當作競爭對手,但潛水像是雅克的本能,他的海是如岸一般的歸屬。當他與喬安娜再次相逢,喬安娜問他潛水是什麼感覺,雅克回答:「像是一種滑落的感覺;最難的是,在海底的時候,總要找個理由返回海面,但我很難找到理由。」海洋對恩佐與雅克的意義那麼不同,直到恩佐死前對雅克說:“you are right, it is a better place”,雅克含著淚把恩佐放入海裡,凝重的鋼琴聲為斷氣的恩佐引路,雅克再一次目睹海洋無情地奪去他心愛的人。
片尾,雅克在醫院的病床上睜開眼,看見蔚藍的海水從天花板滲入、將自己溫柔覆蓋,聽見海豚的鳴叫……,夢醒時,他的耳鼻彷彿因深海壓力而逼滲出血來。他不顧喬安娜的勸阻,毅然決然地奔向大海,「我得去看看。」喬安娜跪在岸邊哭喊:「那裡什麼都沒有,那裡又陰又冷,你會很孤單,而我在這裡,我是真實的。」雅克要喬安娜放開潛水器繩纜時,她憐憫地說“Go with sea, my love……”雅克潛入幽暗的水中,與海豚游向海洋的無盡處。我想起雅克說的那則美人魚傳說:「潛入海底,那裡的海水不再是藍色,天空在那裡只成為回憶,你就躺在寂靜裡,待在那裡,決心為她們而死,只有那樣她們才會出現,她們來考驗你的愛。如果你的愛夠真誠、純潔,她們就會和你在一起,然後把你永遠地帶走。」
雅克曾走進生活裡,愛過、猶豫過,再回到心裡渴望的海洋;他不是逃避現實,也不是受到外力的干預,而是內心最底層從未消逝過的力量已橫越現實,成為一種神祕而不可傳遞的巨大召喚,他決心讓死亡提引歸途。雅克使我想起:松本大洋的漫畫《零》中以死亡拳擊來找尋「玩不壞的玩具」的五島雅,渴望被比自己更具毀滅力量的人所銷毀,如同他希望下輩子是一朵花,春天盛開而秋天凋零,不再孤獨地拖延那不敗的空虛感。我也想起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地獄變》裡把藝術看得超越一切的畫師良秀,在女兒被燒死的火焰中完成人間煉獄的畫作。我還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90,2000)裡終於要離開大船踏上陸地的角色 1990 說:「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阻擋我的是看不見的景物。」陸地不再是可創造無限旋律的八十八個琴鍵,而是一艘太大的船,他選擇待在即將燒毀的大船上死去。這些人在生死極限之間,受到內心最底層從未消逝過、但與現實抗衡的那一股莫名力量所凌越,決心將意義讓渡給存在本身,他們和《碧海藍天》裡的雅克都向我們顯示:在無法切割的時間裡,過去的那個自己仍然活在同一個身體之中,以某種更生或脆弱的力量延續到未來,成為下一個自己。沒有人能夠掌握自己的源頭,只能孤獨地發現自己被拋進各式各樣的狀態。存在,從來就是他們所不是的東西、而不是他們所是的東西;不是為了成為什麼東西而存在,是為了存在本身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