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655
從泥巴裡長出的臺灣味
專訪《江湖無難事》導演高炳權
《地下狂熱趴》:比起反抗政府,我更想念一起狂歡的你
文/ 涂敏 圖/聯影提供
《地下狂熱趴》誠如其行銷語,繼承了《猜火車》的靈魂,但不同於《猜火車》將「選擇生活」(choose life)之説從男主角鄙視中產階級式平穩生活的不羈宣示,演繹為一場迎向(合)完美人生的勝利宣言,藉以反襯出生活模式選擇受限的主流價值,這回的「選擇生活」少了狂妄的千迴百轉,而有更多提前的自覺,多數要角工整地一夜長大自動歸位,走向念學位、找工作的穩定生活,未免過分清醒了。
女性的剝削還是女性的覺醒:重看《瘋狂女煞星》
文/ 卓庭伍
在如《瘋狂女煞星》的強暴復仇結構下,觀眾不只同理並認同銀幕上的(女性)受害者,在受害者轉身化為復仇者的同時,也隨之進入了復仇的角色走上浴血的復仇之路,在她虐殺惡人的同時得到重掌權力、獲得力量的快感。如此觀影經驗是許多主流影評人、對強暴復仇片投以輕蔑目光的觀眾無法理解的,也是在電影歷史中一直被噤聲的邊緣聲音:相較於女性受虐的部分,他們得以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復仇快感幾乎不被提及。
我們這時代的笑聲——評《小丑》
文/ 李蘄寬
如果單看情節,《小丑》就只是講述可憐人墜入魔道的故事,唯有放在超級英雄電影的脈絡下檢視,才能顯出它的偉大。小丑在片中多次被稱為私刑者,而在其他作品裡,私刑者通常指的是蝙蝠俠。《小丑》不僅是一部反英雄電影,它更提出尖銳的問題:如果蝙蝠俠一窮二白,他還有辦法成為正義使者嗎?還是路邊的神經病?而他的正義,是不是有錢人的廉價救贖?在《小丑》中,小丑與蝙蝠俠的區別不是本質上的善惡,而是難以撼動的階級差異。
【雄影】狂戀世代中的電影人生:從《美國舞孃》到《從前有個美國舞孃》
文/ 張笠聲
我可以體會《美國舞孃》的樂趣,卻無法體會當初美國觀眾覺得爛到可以成為經典的惡趣味那一面。高雄電影節今年搭配《美國舞孃》放映的紀錄片《從前有個美國舞孃》,告訴我們此片上映之初在觀眾與影評間受到的惡評和恥笑,他們覺得演技過火,角色誇大,情節乏味,獲得專門頒給爛片的金酸莓獎13項提名、6項獲獎。為此我試著用這可能是爛片的心態重溫了第二次,還是感受不到爛到值得嘲笑的地方,反而在其中發現更多美麗的調度、火力全開的彩色光線設計。
永續經營電影生涯:專訪《聖人大盜》導演徐嘉凱
文/ 林子翔 圖/《聖人大盜》劇照,双喜電影提供
認清到自己沒有一擲千金賭身家的本錢,只能想別的出路。他開始研究大公司的財報,例如迪士尼,瞭解到成功的產業必須跨領域做結合,創造IP,讓IP極大化,同時也要有好的通路來賣。從小的規模開始發展把模型建立起來,於是有了《Mr. Bartender》與實體酒吧的經營。接著《聖人大盜》結合區塊鏈概念,在電影裡與現實中同步發行虛擬貨幣,同時已經在未來五年規劃二部曲《竊國者》與三部曲《自成世界》,以這三部電影長片逐步完整自己想像的世界觀。
共饗光陰的印迹 Together, in Time:世界影音遺產日x國影40
文/ 毛雅芬 圖/《悲情城市》劇照,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共享的感知是歷史的共業。而歷史,又是萬物所共構。眼下這個時空,或沒有能自動打字書寫的鍵盤,亦沒有一部能張口自讀、內容隨情境改換的圖書,如布帛褶皺層層疊累的時光暗示,託借筆記字條,刺青,相片,或膠捲,在新的光陰裡,勾連(也許時時更新)的舊知覺。
高貴邊緣者的征途:談《星際救援》與導演詹姆斯葛雷
文/ 朱孟瑾
影片大半段都在拒絕他人碰觸的布萊德彼特,緩慢而有耐心的伸出手,等待像是遺忘如何與人互動、害怕一碰就會潰決的父親伸手回應,父親漆黑雙眼裡的光點是他曾經追尋的中心,而現在他有比父親更透澈碧藍的雙眼,可以充滿溫柔與諒解的凝視著爸爸。片尾布萊德彼特獨自返回地球,同樣的墜落,這次不若開場同伴僅見模糊身影,而是伸出清晰可見的援手。他不再是孤獨的超人,而是溫柔而強大的人。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班甄試入學招生中!(報名日期10/21-11/5)
第42屆金穗獎徵件中(10/18止)
紐約市立大學電視臺推出「故事之島:臺灣當代電影」節目(10/5起,連續五個週末晚間播出)
浮城猛步 香港影展(10/8-11/28)
2019紀錄片行動列車(11/17止)
日本國民導演—山田洋次 影展(10/24-11/6)
【桃園光影文化館】2019年9/10月「我的電影遊樂園」主題影展
【光點台北】2019年10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2019年10月主題「猶然而生」節目資訊
「in臺南.無影藏」2019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暨巡迴放映(9/20-10/27)
第12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徵件中!(12/5止)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