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馬奇幻】《愛後餘生》過目即忘 | 文/ 許景順 | 演員表現上,飾演茱麗葉的演員Brittany Ashworth,恐怖電影的演技一流,無論是接骨的痛苦還是逃離殭屍魔爪的恐懼,讓人完全感受得到;演愛情片時就可惜了,被爛劇本害到,兩人對話絲毫沒有調情的樂趣或慾望的吸引力,讓她演起來像是沒有神經質的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或沒有幽默感的愛莉森.布里(Alison Brie)。 | | |
|
|
| 68:激情年代 | 文/ 波波 | 「68學運」將在今年五月屆滿半個世紀,五十年的時空相隔,不同的創作者試圖在同一件歷史上琢磨出各自精彩的故事。這些跨時空地對望、映照的作品,構成認識「68學運」的各種可能,缺一不可。 | | |
|
|
| 【TIDF】真實可待:萊拉・巴卡尼娜(節錄) | 文/ 蔡世宗 | 我們在她的作品中,時常可看到邊界地區或者是關於跨越邊境的旅程,因此片中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總是在移動,像是《渡船》(The Ferry)、《巴士》(The Bus)。如有他人問及影片議題為何,「邊界」亦為她偏愛的答案之一,「因為此答案兼容了內容與形式,電影做為藝術,誕生於摧毀或跨越兩者間邊界的時刻」。 | | |
|
|
| 穿梭於「虛」與「實」之間的魔術師:吉田大八 | 文/ 橘貓 | 《羊之木》本身是一個探討「自身」與「他人」關係的電影,電影中的六位更生人就是對小鎮來說的「外來者」, 有些人看起來很可怕,但其實很好相處,有些人則相反,故事不斷前進,最後的答案可能會讓觀眾大吃一驚。吉田大八談起自己在故事編排上的設計,也是對「自身」與「他人」的概念進行延伸,希望能在這些角色形象反轉的情節中,表現出人與人相處的複雜性。 | | |
|
|
| 弱勢非弱者,魯蛇喜劇專門戶:武正晴導演訪問 | 文/ 謝佳錦 | 小人物也有夢想,即便他們的夢想可能微不足道;小人物也有站上舞台的權利,即便他們的表現可能很滑稽。但武正晴認為:「既然我們在拍電影,是不是可以讓這些看起來很廢很渣的人發光發熱,有一點快樂的結局呢?是不是也可以給後台那些不被看見的人一點關注呢?」 | | |
|
|
| 真實與虛幻之間: 專訪《嫐》導演余為彥 | 文/ 波昂刺刺 | 余為彥在多數影迷心中,總是與楊德昌連結,他擔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製片、美術設計,是這部曠世巨作的幕後重要推手。不過他亦擁有導演身分,1993年推出的《月光少年》,有別於台灣新電影以寫實手法呈現六零年代父權,嘗試融合類型電影中的靈異元素,為台灣電影打造新局。橫越二十五個年頭,余為彥推出最新作品《嫐》,放映週報特別和余為彥導演,就其過去與楊導的合作經歷,以及前作《月光少年》的互文比較,試圖尋覓本片座落於台灣電影圈的獨特定位——資深導演的再次創作,類型元素與敘事結合。 | | |
|
|
| 電影與媒體研究專書評介:《創媒體:概念主義2.0與新物件藝術》 | 文/ 于昌民 | 《創媒體》當中的藝術家繼承的就是概念主義的傳統,但與1.0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並不把藝術只當成抽象概念在社會場域當中帶來的顛覆效果──他們個個透過複雜的手段創作出介於諸多媒體當中之間的藝術作品:像是照片的繪畫、像是照片的Google圖像集、像是數位藝術的傳統繪畫、像是印象派的影格、成了繪畫的電影等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