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犯罪,我們別無選擇——2017南方影展閉幕片《片甲不留》外的現實場景 | 文/ 林怡秀 | 冷冽的北京寒冬,一群人裹著棉被、坐在原是棲身之所的斷垣殘壁中,赤手迎來以治安之名向他們揮動的拳頭,畫家唐平吐掉口中的鮮血,喊著:「你們有什麼權利!?」。這個來自香港導演郭偉倫電影《片甲不留》的第一個場景,幾乎像是2010年1月北京008藝術區那群因遭強拆騰退、在嚴寒中裹被站立的藝術家們留下的回聲殘影。 | | |
|
|
| 有種類型叫孤寂——幾段關於尚‧皮耶‧梅爾維爾的電影札記 | 文/ 史惟筑 | 梅爾維爾從不遮掩他對美國黑色電影的愛戀,但也從來沒想要撿拾其電影元素,拍出「類」美式黑色電影。生活在法國的梅爾維爾,只想拍出獨具法國特色的黑色電影,他鏡頭底下的黑幫人物沒有激情拼搏與義薄雲天的浪漫,他們孤身出沒在城市尚未甦醒或仍沈睡的迷霧時刻,被悲劇性的命運摯肘。如果梅爾維爾式的黑色電影有類型,這種類型叫孤寂。 | | |
|
|
| 第一部華語VR電影:蔡明亮、《家在蘭若寺》與電影院革命 | 文/ 彭湘 | 《家在蘭若寺》吸引影迷的從來就不是VR技術,而是蔡明亮。看此片當然被開啟了另一個全新的觀影經驗,然而我們又必須為這麼「全新」再打上一個它未來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問號。拿下VR眼鏡時,思考那55分鐘所經歷的一切,究竟還能不能稱做「看電影」?這更是當我們來談蔡明亮這位作者導演,一個極為迷戀集體觀影儀式的創作者,值得揪出來進一步提問的。 | | |
|
|
| 打造亞太共榮電影市場,「故事」是關鍵──2017亞太製片人年會紀要 | 文/ 孫志熙 | 8月底,第十二屆亞太製片人協會(Asia Pacific Producers Network,以下簡稱APN)年度活動於台灣舉行,與2012年第七屆相同,再度由台灣的「佳映娛樂/想映電影」負責人,同時是本年度會長的劉嘉明主辦。APN係於2006年釜山電影節期間,透過韓、日、中、港、台等地的電影製片人發起創立,旨在促進亞太地區電影製作產業的交流與合作。 | | |
|
|
| 「我思考最多的是電影美學、人物以及故事」——《老獸》導演周子陽、演員王超北專訪 | 文/ 謝璇 | 《老獸》籌備起初,我先建構電影美學跟人物。我思考最多的便是「電影美學」、「人物」以及「故事」這三個核心;電影美學花了我很大的精力跟想法。我認為,尤其對於一個新導演來說,一定要做出不一樣感覺的電影。 | | |
|
|
| 【BIFF】紀錄片裡窺見錯綜複雜的東北亞局勢 | 文/ 鄭雯芳 | 釜山國際影展(BIFF,下稱釜山影展)每年設置「廣角鏡」單元,選映亞洲各國的短片、動畫、紀錄片、實驗電影,並從中評選出優秀紀錄片給予「最佳紀錄片獎」,提供1000萬韓元資助導演下一部作品。今年競賽的最佳紀錄片獎由日本大師原一男新作《ニッポン国 vs 泉南石綿村》脫穎而出(甫於日本的山形影展拿下「市民賞」),韓國方面則是朴裴日的《Soseongri》拿下。 | | |
|
|
| 安於迷失,傾聽未知——克萊兒阿瑟頓的剪輯即人生之道 | 文/ 謝佳錦;攝影/何思瑩、蔣壽安 | 與已故比利時國寶級導演香妲艾克曼合作長達三十多年的資深法國剪輯師克萊兒阿瑟頓,完成包括《國界彼方》、《非家庭電影》等作品,類型橫跨劇情片、紀錄片與裝置藝術。在來台的「大師講堂」上,她說了一句饒富禪意的話:「或許要成為真正的大師,就是要能隨時準備好迷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