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音》:從「畫面」看「聲音」 | 文/ 李幼鸚鵡鵪鶉 | 王婉柔的《擬音》鋪陳了多年來「聲音」為電影(也為「畫面」與演員)作牛作馬的豐功偉蹟,卻經由她的影像來「看」,既是讓「聲音」落在「被看」的位置,又是在向「聲音」(為聲音奉獻才華與辛勞的許多工作人員)致意。 | | |
|
|
| 《衝突的一天》──被隔絕於血洗暴力之內 / 外的警備車廂 | 文/ 陳韋臻 | 埃及導演穆罕默德•迪亞布的第二部劇情片《衝突的一天》,將看似對立的多方種族、宗教和階級的人們塞進一輛警備車,透過關係的張力與無可避免的互動,探問深藏在各種政權動盪與內外國族叛動暴行之下,真實的人性究竟應該為何? | | |
|
|
| 樹大招來的豈止是風——站上社會前哨的香港電影 | 文/ 楊元鈴 | 雨傘革命之後的香港電影,的確多了一些不同的樣貌,從《十年》、《樹大招風》的新銳創作,甚至《寒戰》、《危城》等商業大片的內容來看,或直言控訴、或指桑罵槐的影射,看似警匪槍戰類型化的虛構劇情,卻也意在言外地呈現了微妙的政治態度。 | | |
|
|
| 荒蕪中接棒栽花的歸鄉人——專訪《骨妹》導演徐欣羨 | 文/ 陳亭聿 | 2016年的《骨妹》則是澳門年輕導演徐欣羨的首部劇情長片。「骨妹」是港澳地區女性按摩工作者代稱,該片聚焦刻劃二位主角,18(靈靈)與19(詩詩)之間難以定義,無須定義的關係,以及骨妹們所演示出上輩澳門人的情深義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