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順風》──冷眼的大地 | 文/ 686(詹正德) | 大抵自紀錄片《醫生》以來,鍾導的電影中一再反映出這種因為「生命的無常與不可測」而呈現出的某種「存在的虛無」,為了抵抗這種虛無,再殘忍再冷血的暴力也必得直視,但再漂泊再孤寂的靈魂也終能安定;此所以鍾孟宏的鏡頭的距離從來不是超拔抽高的「天觀」或「神視」,而更接近於一種來自無言大地的寬容與接納,甚且暗喻了我們這個特殊島嶼的際遇。 | | |
|
|
| 天朝路大碾壓人與土地──《大路朝天》 | 文/ 黃香 | 從《天降》到《大路朝天》,張贊波萌生拍攝紀錄片的無力感:無法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無法幫助鏡頭後面那些人的生活,更無法改變「結石般堅硬」的結構。但是他給了這些底層人民小小的特權,讓他們有機會在紀錄片中描述自己的遭遇…… | | |
|
|
| 從雷奈、費里尼、奧黛麗·赫本的電影 看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新驚喜(中) | 文/ 李幼鸚鵡鵪鶉 | 2016年1月我書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依然沒看出奧黛麗·赫本的另一張照片貼在小公園冰果店的牆上!奧黛麗·赫本的照片,讓楊德昌標示了那個年代、緬懷了某些情境。外加楊德昌對奧黛麗·赫本的深愛。且讓我過度解讀,跟陳湘琪扮演的日本女孩照片乍看無關,卻可能另有玄機! | | |
|
|
| 【金馬影展奈派克獎聚焦】回到古典民國,看一場人情大戲——專訪《不成問題的問題》導演梅峰 | 文/ 橘貓(2016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 | 以往給婁燁寫寫當代戲,會把自己的私人經驗和社會經驗結合,在這個基礎上去做資料蒐集、社會觀察、建立一個態度。但改編老舍先生的小說的任務真是太大了,只能一頭扎進民國當中的影像、歷史、文學,例如參考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或是去找當時重慶的生活型態、庶民生活。也特別依賴於老舍先生說服力強大的文本,從那些材料上,讓自己建立這些人物的真實存在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