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的彼端》的後記憶敘事:在沖繩與台灣之間 | 文/ 沈昆賢 | 《海的彼端》不但探討了後記憶的再現問題,更直接追本溯源的紀錄了一、二代的歷史經驗,以多元層面重現了一個移民家族的生命史。然而,當主角一家實際回歸台灣時,卻可以隱約的發現影片開頭的跨國歷史敘事,卻與被攝家族簡化的國族邏輯發生衝突…… | | |
|
| | 如果靈魂裝錯了身體:「2016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導讀——紀錄片篇 | 文/ 洪健倫 | 相較於容易理解、同理的男女同志,在性別光譜中遊走於曖昧地帶的雙性戀(B)與跨性別(T),仍處在相對邊緣的位置,有待社會瞭解。酷兒影展紀錄片單元七部影片之中,包含跨性別議題的影片就包含了四部,由淺入深,從個人拓展到社會層面的關照,我會這樣來安排我的觀影場次。 | | |
|
| | 台語片的前生(I):日治時期台灣與電影的第一次接觸 | 文/ 陳怡君 | 電影發明之初,台灣接觸電影,發行、映演電影,並開始嘗試進行電影創作的起始年代,與亞洲各國相比,毫不遜色。但至戰後的台語片發軔期,來訪的亞洲影人岩澤庸德曾說:「台灣的電影發展,比世界落後了三十年」,為何台灣的電影的創作,陷入發展遲滯?我們先從日治時期以來,電影如何進入台灣社會開始談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