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Panay——《太陽的孩子》 | 文/ 王振愷 | 《太陽的孩子》很容易聯想到今年出現的《愛琳娜》,當中有許多共同點與問題是能相互比較,通俗的定位走向也是一致,而從鄭有傑的創作脈絡來看,《太陽的孩子》絕非偶然…… | | |
|
|
| 食物與記憶・和解與逃離——《海街日記》 | 文/ 黃香 | 比起前作《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的故事更曲折:父親外遇拋妻棄女,多年後死於異鄉;同父異母的妹妹歸返老家同住引發衝擊,進而點出全片核心:親情的前提非要有純粹血緣?愛能否超越血統、包容背叛? | | |
|
|
| 國際合製的入門學程:「DOC+紀錄片工作坊」 | 文/ 洪健倫 | 本次的「DOC+紀錄片工作坊」是台灣少數深入引介國際合製各環節進行方式的活動,不論從籌資、製作、到國際發行的商業機制皆有深入的介紹,透過這次的討論與分享,也打破我們對於國際合製模式的某些既定印象…… | | |
|
|
| 探訪夢的創造源頭——高雄電影節焦點影人維特漢米爾 | 文/ 牛頭犬 | 本屆高雄電影節將放映漢米爾一系列短片代表作與他的最新劇情長片,如果看過維特漢米爾(Veit Helmer)的處男作《浮生狂想曲》(Tuvalu, 1999),或在高雄電影節欣賞過他的《我的太空女友》(Baikonur, 2011),一定會對那癲狂歡鬧的想像和無可拘束的浪漫感到印象深刻。 | | |
|
|
| 原式幽默語言的喜趣——鄭有傑與勒嘎.舒米的《太陽的孩子》 | 文/ 李幼鸚鵡鵪鶉 | Panay憶述自己幼年沒有原住民口音,普通話講得標準流利,因而深受老師們的讚賞並贏得演講比賽、獲贈「部落之光」榮耀,而今能不怨怒「部落之光」竟是等同抹去原住民身分?豈不可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