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 期 | 放映頭條】出賣感情,努力到死──導演徐漢強與他的《鬼才之道》

「創作電影,本身何嘗不是一件出賣情感、用盡全力討好他人,藉此獲得肯定的事情?有人透過討好一個人就能獲得滿足,有人卻希望討好一大群。後者,大抵是製作一部『商業電影』時候的集體心聲。『一個人的才華,有時候要變成鬼才知道。』電影的 slogan 是個肯定句,但又像徐漢強提出的疑問句——『人活著,為何要這麼努力被看見?』」
2019 年,以改編同名遊戲作品的首部劇情長片《返校》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與突破 2 億 5,000 萬新臺幣的出色票房成績,導演徐漢強的第二部作品《鬼才之道》,時隔五年之後,終於要與觀眾見面。匯集《匿名遊戲》張榕容、《返校》王淨等合作班底,以反映現實焦慮的靈異喜劇,施展自己擅長的活潑風格。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徐漢強,談及本片創作發展、從《返校》成功以來便揮之不去的焦慮,還有臺灣影視環境變化的壓力與隱憂。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64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64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
本期介紹導演徐漢強即將上映的最新作品《鬼才之道》,在歷經首部劇情長片《返校》的獎項與票房成功之後,徐漢強經歷名氣竄升與自我懷疑,在第二部電影回到自己偏好的喜劇類型,用靈異世界的成功之路,來映照現實世界出人頭地的酸楚。除了分享創作源起之外,徐漢強也在本期專訪與我們談論影視產業如今面對的挑戰,值得共同深思。
同為新銳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廖明毅《愛的惡夢》承繼前作《怪胎》,繼續以 iPhone 為主要攝影器材挑戰電影拍攝。在本期的專訪中,廖明毅與我們分享再次以 iPhone 做為新時代電影實驗媒介的想像,同有挑戰商業產製框架與個人技術突破的宏大企圖心。在影展方面,入圍 2023 柏林影展主競賽的《藝術學院》,本期刊載中國導演劉健訪談一篇,回顧 90 年代的同時,也表現出對動畫形式的再思考。
評論部分,剛剛結束的 2024 台北電影獎,將卓越貢獻獎頒給電影看板畫師顏振發。本期刊載作者王振愷對顏振發的影像回顧梳理,透過對影像再現進行爬梳,也呈現出顏振發電影生涯的更多面向。現正進行中的 2024 金馬經典影展,本期則刊載作者陳沅綦評論 30 年代電影《藍天使》一篇,解析女星瑪琳黛德麗的表演光彩,也透過電影重讀彼時德國的政治與文化狀態。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將持續追蹤報導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email protected],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鬼才之道》導演徐漢強;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07.31
短暫的熱戀期,與尚未見到的可能性──專訪導演廖明毅談《愛的噩夢》與 iPhone 電影思考

「如果再做跟《怪胎》一樣的視覺,例如玩顏色跟強迫症置中構圖,觀眾會覺得我會的大概就是這樣,會膩。《愛的惡夢》思考比較接近於,我今天拿這個預算要做這部電影,應該用什麼樣的構圖就用什麼樣的構圖、該跟拍或該上穩定器就做。簡單來說,如果我今天換成一台正常的攝影機,我一樣會用這些鏡頭去講這個故事,只是我們用的是 iPhone,所以在取鏡位和攝影機跟拍的時候,會比大機器來得方便。」
在首部劇情長片《怪胎》問世的四年後,導演廖明毅再以 iPhone 拍攝《愛的噩夢》。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廖明毅,針對電影本身的製作規模、攝影美學、角色塑造進行討論,也延伸思考手機作為電影攝影機的未來,以及之於當下電影創作和放映環境的意義與定位。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我的九零年代:專訪《藝術學院》導演劉健

「無論是《刺痛我》還是《大世界》,那些場景往往是真實存在於南京城的某隅,先由團隊到場堪景拍照,後作加工,建構成為專屬這個黑色世界的背景。......劉健創造的南京如同眾多中國的二線城市,儼如是受全景意識監控與資本主義的社會縮影。可是當觀眾深刻感受到電影反映經濟現實、社會民生的沉重議題時,劉健卻採取了黑色幽默的處理,使電影顯得份外輕盈。」
曾以《大世界》入圍 2017 年金馬獎三項大獎,中國獨立動畫導演劉健新作《藝術學院》描述 1994 年中國的南方藝術學院,在時代翻頁之際,一群年輕藝術家朋友的生活紀事,本作入圍 2023 柏林影展主競賽,並於 2024 香港國際電影節選映。本期《放映週報》刊載《藝術學院》導演劉健專訪一篇,分享動畫形式思考,與 90 年代的時代精神想像。本篇訪問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進行,並在編輯後刊登。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一位畫師的多重身影:論職人影像中顏振發師傅的再現

「伴隨顏振發師傅的媒體效應,近年來有多部紀錄片、廣告、新聞報導、綜藝節目等影像產製,不斷以他作為主角進行拍攝。過去常見的再現手法,包括他親自繪製與教授看板、帶領研習班學員傳承手藝,以及娓娓道來自身的經歷等,這些都能在此次典禮影片被看見......。」
2024 年,第 26 屆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頒給電影看板畫師顏振發,肯定其超過 50 年對手繪電影看板文化的奉獻。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王振愷的觀點評論一篇,作者同為《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著作作者,在嘉許台北電影獎將獎項頒予外於核心的產業人員之餘,也回頭檢視關於顏振發的影像文本,細述顏振發投身於電影海報繪製,而包括報導、廣告,與紀錄片在內的影像,又如何回頭重現他。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4 金馬經典】當兩個世界交錯:橫跨空間與時間的《藍天使》

「若說《大都會》中的科學家洛宏在地下墓穴裡藉手電筒象徵性地強暴了瑪莉亞,那麼《藍天使》的蘿拉在這層意義上,反之控制著光,掌握著力量。當教授首次進入酒吧時,她直接將聚光燈轉向他來證明了這一點。也正如蘿拉歌曲中暗示的,他被光困住了,而她則是吸引並殺死男性的光。儘管蘿拉被塑造為男性慾望的對象,但就像《大都會》中的假瑪莉亞一樣,這賦予了她束縛和毀滅的力量。」
2024 金馬經典影展以「巨星的誕生」為題,聚焦好萊塢黃金時代,以 12 位女性明星為主軸,選映共計 35 部,跨越影史不同階段的個別代表作品。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陳沅綦評論一篇,以 1930 年約瑟夫.馮.史登堡作品《藍天使》為題,評論德國名演員埃米爾傑寧斯與女星瑪琳黛德麗擦出的表演火花,也述及當時分以德語、英語兩版本拍攝的《藍天使》,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不同的情節狀態,與《藍天使》本身做為德國政治、文化體現的時代註記。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