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 期 | 放映頭條】從居住空間與睡眠行為,映照臺灣被擠壓的世代──專訪《睏寐之際》導演賀照緹

「睡眠佔據每個人生命的很大一部分,『我一直很想拍人睡覺,』賀照緹表示:『人會在什麼地方睡覺?他們睡覺之前在做什麼?比較有資源的人可以做氣功、點精油香氛、按摩等等,但有些人則必須工作到累垮,甚至睡在電腦前面。有沒有餘裕進行儀式感行為幫助睡眠,跟社經地位與階級有關』。」
《台灣黑狗兄》、《未來無恙》導演賀照緹最新紀錄片《睏寐之際》,於本週在臺灣院線上映,以「床母」之主觀視角為引,以睡眠為題,將七段不同受訪者故事交織而成。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賀照緹,請其分享本片以居住空間與睡眠行為兩條軸線切入階級議題的創作過程,與臺灣 metoo 浪潮如何令其重新思考電影的主觀角度,最後亦有對於紀錄片的重新思考。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61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61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6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與電影評論、展節觀察。
本期介紹紀錄片導演賀照緹最新作品《睏寐之際》,從七組受訪者的故事中,以別具想法的形式創意,切入對當代社會的結構性思考。睡眠如何反應階級差距?電影為何選擇看顧孩童的「床母」做為主觀角度,就由導演為我們一一分享。另外,現正上映中的電影《環南時候》,則帶觀眾進入環南市場,用一段穿越時空的奇遇,帶觀眾看見一則動人的愛情故事;如何穿梭於不同年代,解開與父執輩的結。導演李鼎同樣在本期與我們進行細緻分享。
在剛剛結束的 2024 TIDF,本期則刊載《十方之地》導演黃肇邦訪談一篇,不只談紀錄片本身,電影以「十方/拾荒」為題,黃肇邦以敏銳的世代觀察,看見香港社會的宿命內核,也回應自己對紀錄片創作的期待。在巴黎真實影展,我們則訪問到榮獲最佳短片的《基地之側》導演周滔,從當代藝術跨界於電影的他,在這篇訪談中與我們詳盡回顧了自己的創作理路,請勿錯過本期的精采訪談。
最後,本期另刊載評論兩篇,作者翁煌德前往 2024 韓國全州影展,從這個以獨立電影為標榜的韓國重要影展中,切開別於主流對「韓國電影文化」想像的另一條路徑,文章中更精彩地評論數部韓國獨立作品,看見當地創作者的不同關注。而目前正於影視聽中心進行中的「她的新電影」專題影展,本期則刊登作者黃彥瑄評論開幕片《殺夫》數位修復版一篇,切入改編電影未能還原的女性經驗,也讓本片在時隔 40 年重與觀眾見面之際,增添不同觀點與討論。
下期《放映週報》,我們將持續追蹤報導與評論精采的臺灣作品。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email protected],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睏寐之際》導演賀照緹;攝影/蔡耀徵)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4.06.15

【2024 TIDF】「過去或將來,這裡的循環是香港人的宿命」──專訪《十方之地》導演黃肇邦


「我本身出生於葵涌村,舊屋村都是開地攤來買東西,所以我很熟悉這種運作。在紅磡拍的那一條街,又有天光墟,又有回收舖,對面就是殯儀館,也有鐵路發展,還有觀音廟,很熱鬧,我覺得所有元素其實是一個我很熟悉的香港縮影,你很難在香港再找到這麼香港的面貌。」
2024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再見真實獎入圍作品,香港導演黃肇邦新作《十方之地》於 TIDF 進行臺灣首映,「十方」,廣東話音近「拾荒」,黃肇邦拍攝香港紅磡地區的拾荒者,也為社會的大勢命運留下寫照。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黃肇邦導演,訪談中,黃肇邦分享自己拍攝的緣起、香港都市建設的進程問題,還有《十方之地》當中記錄下的景象,如何反映黃肇邦對「香港人」的整體理解。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從物景的極限,見到機械的極限──專訪《基地之側》導演周滔

「極限的重要性在今天如火星圖片,透過大量的、無數層技術才送到眼前,複雜技術不會在清晰影像上留下痕跡,我是希望如繪畫留下筆觸、留下技術工作的痕跡。光斑極為重要,機器的痕跡提醒機器的極限,光斑是機器的肖像、機器的微影。像畫筆刷子那樣保留手工、人的錯誤、無效性。」
以作品《大數據之軸》參加 2023 第 13 屆臺北雙年展「小世界」,中國藝術家暨導演周滔,在 2024 巴黎真實影展,以作品《基地之側》獲得最佳短片。本期《放映週報》由親赴巴黎真實影展的作者詹育杰在當地與周滔進行專訪,做為一名從當代藝術「跨界」至電影的藝術家,周滔在本次訪談分享他的經驗,並從踏入影像創作時點開始,細緻爬梳方法與變化,對其創作歷程進行回顧。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殺夫》重映之後,再談女性書寫的改編之困

「不同於小說文本大量闡述林市的內心活動、聽見其敘事聲音,並在讀者的閱讀過程,與小說中的主角同一,進而同理以至於理解她的行動。在影像改編上,林市在銀幕上呈現的主體性卻是被削弱的,觀眾難以進入她的世界,疏離的電影語言將主角與觀看者進行分化。電影中的林市總是有著一張緊張而瘦削的臉,侷促不安地待在屋裡的角落,她的聲音被極端壓抑的環境撥除掉,僅剩下弱小無助的軀殼受人所擺佈。」
2024 年 6 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她的新電影」專題影展,選映由作家李昂同名原著改編、夏文汐主演、曾壯祥執導之《殺夫》數位修復版為開幕片,故事描述女子林市嫁予屠豬戶陳江水之後,長期受其虐待身心,最終在精神恍惚與肉體飢餓下殺人。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黃彥瑄評論一篇,由李昂小說文本出發,比較電影改編相異之處,也重新指出改編電影中不能盡顯的女性經驗。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獨立電影的態度,韓國商業製作下的暗流──2024 韓國全州影展觀察

「獨立電影與商業大片當然可以被比作『小聯盟』與『大聯盟』,但獨立電影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生長的有機體。當焦慮的臺灣電影人都在喊著要效法韓國的時候,或許眼裡看到的只有那些有著商業潛力的明星製作,但如果來一趟全州影展,你會意識到原來那不是韓國電影的全貌,甚至未必是韓國電影未來必然的走向。」
2024 年,第 25 屆全州影展於 5 月落幕。全州影展與釜山影展、富川奇幻影展並稱韓國三大影展,並且更聚焦在小眾、獨立電影的視角,本屆共有 590 個放映場次、381 場完售,總觀眾人數為 6.7 萬人。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煌德影展評論一篇,向讀者介紹全洲影展近年發展動向、焦點事件,與本年度全州影展數部值得期待的精彩作品,從 K-POP 文化、韓國女性同志生活、「世越號事故」等題目,看見韓國獨立電影的多方關注。請見本篇文章。
閱讀更多

「時候」是「時間」裡,讓你存在最大的意義——專訪《環南時候》導演李鼎

「某日傍晚,他登上環南市場頂樓,感覺太陽就在自己身旁,整座臺北市被夕陽的光籠罩。他望著這座城市逐漸變暗,直到將要沒有光的那一刻,馬路上的路燈和霓虹啪地亮起來。『那天,我突然很想我爸。好像終於可以面對面地看一個人』,這是他成長的盆地,那感覺就像是看著一個人離去時最後的面容,幫他洗最後一次臉。」
曾執導作品《愛的發聲練習》、《到不了的地方》,臺灣導演李鼎以同志愛情、時空穿越為題,打造一部集結夏騰宏、宋柏緯、王渝屏、初孟軒、單承矩等演員陣容,為「環南市場」量身的劇情長片《環南時候》。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李鼎,從接觸環南市場攤商的第一線經驗開始說起,連接到創作構思、故事逐漸建立的過程,緩緩在對的時候、對的地點,為臺北訴說一則西城故事。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