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電影史,他在乎,他記得,他也留住了
懷念黃仁老師留下的種種
編按:今年(2020)四月中旬,兩位重量級的台灣影評人去世。一位是由報社記者身份起家,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為台灣電影發展的每一頁都留下珍貴記錄的電影史學家黃仁,任何在台灣接觸過電影研究這門學科的人,都不可能跳過這個名字;另一位則是橫跨翻譯家、詩人、藝術家、同志等不同斜桿身份,曾在華視「閃亮電影院」主持映後影評、啟發無數影迷的資深影評人景翔。
本期《放映週報》特別感謝台灣影評人協會協助牽線,邀請了影評人陳煒智與但唐謨,撰寫〈關於台灣電影史,他在乎,他記得,他也留住了——懷念黃仁老師留下的種種〉、〈我們的斜槓人生——懷念影評人景翔大哥〉這兩篇文章,分享他們眼中的這兩位前輩。文章既有緬懷親近的個人角度,也有針對時代的觀察梳理,藉此紀念兩位電影書寫先進所留下的豐富遺產。
記得在五、六年前,時年90高齡的黃老師在資深影評人梁良的陪伴下,勉勵後輩,盼望新世代的電影評論及電影研究者,尤其在不同媒介、不同領域努力經營的朋友,能捐棄成見,團結合作,一起為電影評論和電影研究再盡點心力。這也是「台灣影評人協會」後來能排除萬難,正式創立的發軔緣由之一。
本名黃定成的黃仁老師,於2020年的4月14日下午逝世,享耆壽97歲。黃老師投身影評及編輯工作,於台灣新聞界最前線服務數十年,筆耕不輟,提攜後進也不遺餘力。
回想跟黃仁老師的互動,相信每位在台灣接觸過電影研究這個學門的朋友,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可能為了要寫學位論文,需要翻閱黃老師的書,不管是《胡金銓的電影世界》、《電影阿郎:白景瑞》,還是《悲情台語片》。也有可能使用了黃仁編輯的工具書,比如《世界電影名導演集》、《圖說華語電影》、《台灣電影百年史話》等等。
▍延伸閱讀
263期【放映頭條】
|
對筆者而言,也有屬於自己很特別的回憶。只要說起黃仁老師,心中總會油然升起濃濃的親切感。尤其,家父每次都會提起,某月某日又在大安森林公園晨運時遇上黃老師。仍然是抖擻精神,問候招呼,天南地北瞎聊一陣,再各分東西。對他來說,黃老師就是個親切的長者,個子雖然矮小,氣場可毫不輸人;家父只曉得黃老師和電影研究界有深厚的關係,卻直到筆者向他細數大師的豐功偉業,他才咋舌驚嘆——原來以前《聯合報》赫赫有名的「藝文天地」,是由黃仁老師一手打造而成的。
2000年春天,距離現在整整二十年前,筆者非常幸運申請上了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出國前幾個月,幾乎整天泡在當時還叫電影資料館的閱覽室,讀書、看電影、跟朋友聊電影。忘了是哪位前輩的引見,第一次拜見黃仁老師本尊,真的彷彿看到大神下凡似的,戰戰兢兢,聊沒幾句,黃老師知道我對李翰祥導演其人其作甚感興趣,二話不說,直接帶著我往家裡去,然後拿出成疊成山的剪報資料,一本一本,一套一套,細細檢索,暢聊起來。
算起來,黃仁老師那年應該是77歲,我不過廿多,但我們卻因為李翰祥導演,因為電影,因為電影書寫,跨過相隔半個多世紀的「時差」,聊得停不下來。辭別之前,他又翻出電影《西施》的紀念特刊,親自影印給我,一頁一頁,清清楚楚,拿回家後裝訂起來,隨行李打包帶好,運到海外隨身跟著,求學之餘,後來工作、教學之餘,時不時會取出翻看,十多年後回到台北,開始認真寫起李翰祥導演,以及電影《西施》的研究文字,考證、分析,這份由黃仁老師親自影印的特刊,一直扮演相當重要的指引角色。
2014至2016年,筆者任職由電影資料館改制而成的國家電影中心,服務於研究出版組,時間雖然不長,卻是跟黃仁老師互動最頻繁的時候。那幾年之間,有機會承辦電影放映活動,每逢遇到比較稀奇的選片,不必特別宣傳、通知、邀請,一定能看到黃老師的身影,出現在放映室裡。
每次,黃老師都會帶來珍貴的故事或見解,跟在場觀眾分享。老師年紀愈大,說話鄉音也更重,為了讓老師更順暢地跟現場觀眾溝通,常常我都會扮演起「主持人」的角色,像明星見面會一樣,黃老師說一段,稍停,我就把黃老師所說重述一次,然後藉機提問,讓黃老師有更多分享的話題。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談起何非光導演的時候。
出身台灣的何非光導演,在上海影壇發跡,戰時跟著中國電影製片廠一路遷往後方,在漢口、在重慶,都參與了重要電影工作,完成作品《保家鄉》、《血濺櫻花》、《日本間諜》等等。他親自執導、1947年在台灣山區拍攝外景的《花蓮港》,在2015年國影中心籌辦資深表演藝術家王玨老前輩的紀念影展時,我們成功由北京電影資料館借得選映,黃仁老師也特地到放映活動上,跟大家分享他印象中的何非光導演。
何導演戰後在香港拍攝《蘆花翻白燕子飛》,未幾,便重回中國大陸,之後定居下來,沒有再回台灣。政權易幟之後,也沒什麼人還知道、還記得這一位原籍台灣的重要華語電影工作者。
黃仁老師因著他對台灣本土文化的尊重與喜愛,起身為文重新討論何非光,終於在1990年代中期,得知老前輩依然健在,幾經奔走,終於促成何非光導演返台參訪,不料臨行前二個月,何老前輩健康生變,與世長辭,幾年之後,黃仁老師結集手邊資料,出版了《何非光圖文資料匯編》的薄冊,成為所有電影及歷史研究者,進入何非光導演世界的入門之階。
聽黃老師現身說法,娓娓道出他和何非光導演的這段往事,再看《花蓮港》,感受完全不一樣。電影攝於1947年,班底是中國製片廠的老搭檔,卻是由民營影業投資拍攝;以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1947年中製廠由上海專程來台拍電影,是很重要的一件影史大事,直進入《花蓮港》的世界,才終於真相大白。
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後不久,《花蓮港》某種程度上扮演著「政治宣傳」的角色,它的情節以台灣原住民和漢人間的仇恨、愛情,還有原住民自己內部的矛頓,做為引子,牽引出整場以愛情和壓迫為核心議題的人性省思,羅密歐與茱莉葉式的對立和犧牲,不知是否能喚醒彼此對立的族群,但悲劇帶來的衝擊,至少會是一記強而有力的當頭棒喝。
何非光導演以這樣的藝術膽識,完成《花蓮港》,又帶著攝影團隊,由他的故鄉——台灣中部出發深入部落,紀錄下萬分珍貴的原聲原影景象,剪接輯入電影當中。電影完成之後沒幾年,局勢匹變,出品公司左轉投共,連帶扼殺了電影在台灣重新上映機會。海峽兩岸,一隔萬水千山,誰也料不到,電影完成68年之後,竟然還是登上了台灣的電影銀幕。
能為台灣留住對於何非光的記憶,黃仁老師功不可沒。說到底,就是因為他在乎,他關心,而且,他記得。
他在電影上的啟蒙,據他自己回憶,大概是在1946年,當時只有21歲,從福建要到台灣投靠剛結婚的大姐,並預備在台灣從事新聞工作或者繼續升學。在福州等船等了一個月的時間,空閒無事,天天看電影。
戰事剛平,百廢待舉,福州沒什麼真正的「首輪新片」可以看,反而有大量自孤島上海時代,以及敵偽時期中聯、華影的舊片留下,黃老師說,光是陳雲裳主演的《木蘭從軍》他大概就看了三遍,插曲「月亮在哪裡?月亮在哪廂?照著破碎的戰場,照著甜蜜的家鄉」也牢記在心。就這樣看著看著,看成了影迷。
抵達台灣,黃仁直接投身新聞工作,任校對、任編輯,二二八事件重創台灣社會,也同樣重創台灣的新聞出版事業,到1949年國府遷台之後,又見新的局面。
1950年9月,《經濟日報》、《全民日報》、《民族報》合併為《聯合報》。由《民族》主掌編輯部,《經濟》負責廣告、財務,《全民》負責發行。黃仁原任職《經濟時報》,獲高層賞識、提拔,也經《民族》的班底接納,正式成為《聯合報》的編輯,1951年他進入台大夜間部攻讀哲學和歷史,同時繼續在《聯合報》服務,兩年後,在1953年,《聯合報》推出一個影劇副刊新聞化的版面,題為「藝文天地」,將電影、戲劇、音樂、美術、體育、出版、文藝活動等等,全部納入其中,由黃仁任主編,他立志做到雅俗共賞、動靜兼備,也希望能朝「多元化、生活化、新聞化」的方向邁進。
「藝文天地」並沒有維持很多年,但它樹立起相當多重要的標竿,在台灣的大眾文化發展歷程裡,奠定了極佳的基礎,尤其在「評論」和「深度專欄」方面,用嚴肅態度寫成的影評、樂評、書評、藝評,伴隨報導性的藝文短訊,再搭配軟性的軼事、趣聞等等,加上諷刺漫畫,經營成為一個多元紛呈的自主小天地。黃仁老師在他所著《我在『聯合報』43年》一書中,更大膽推斷,日後《民生報》的規劃,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從「藝文天地」的思考邏輯放大而成,雖不能說是直接影響,但「藝文天地」無疑是台灣媒體界的重要先驅。
「本土化」是黃仁主編「藝文天地」時提出的另一重要主張。他希望這方天地能體現出予人有親切之感的本土情致,在「文化」上能接地氣,能本土化。因此,《聯合報》在京劇、越劇的消息之外,必然有歌仔戲、布袋戲、台灣歌謠的史話和介紹,台語片興盛之初,《聯合報》也認真以對,留下多篇嚴肅評論;16糎的《六才子西廂記》還沒上映,他受邀先看試片,《薛平貴與王寶釧》還沒拍完,黃仁已經兩度赴台中探班、參觀。
在《我在『聯合報』43年》一書中,黃仁老師提起這段往事,寫道,《聯合報》社方並無本土化的指示,只是他「入鄉隨俗」,期望能將寶島台灣最美麗的親切風景,透過誠懇、嚴謹的報人態度,忠實呈現在讀者眼前,如此而已。
筆者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在圖書館翻閱《聯合報》的套裝縮印本,讀到不少黃仁老師的影評,或許因此而「啟蒙」,就像《木蘭從軍》和裡面的月亮之歌,對青年黃仁的影響一樣,也說不定!
印象很深的是早在1959還是1960年,他便以「余心善」為筆名,公開呼籲我們應該重視電影文化資產,應該儘速成立電影圖書館。還有後來《梁山伯與祝英台》當紅,文人騷客、學者論者,交相讚美,唯有他獨排眾議,對影片裡幾處過份仰賴戲曲舊劇推展模式的舞台腔調,提出針砭。
1980年代中後期,黃仁老師在報端開始編寫「電影史上的今天」小方塊,也會為電視長片撰寫幾十字的超級小短評。這些隻言片字,竟如雪泥鴻爪,滋養了筆者當時雖然幼稚,卻對電影充滿好奇、充滿幻想的心靈。
比方他簡評電視上播出的陶秦導演《明日之歌》,點出影片欠缺布景調劑的問題,兒時懵懂,看了電影卻也真心覺得「缺乏布景調劑」,直到很久以後,才明白拍攝當時,女主角凌波正好懷孕,不得已,重點歌唱場面只能拍面部及胸上的近景,歌曲和夢境的迷離效果,更無法顯現出來。
其實,「啟蒙」,就是這麼回事。
可能是幾行字,可能是一篇短短的訊息,但你讀到了、接收到了,像鑰匙伸進鎖孔,「磕」的一聲,打開了。今後,你學會了開始留意、開始思考、開始反芻、自省。然後發之為文,或發之為創作,洋洋灑灑,迤邐而去。
追溯源頭,或許,它來自於前輩留下的片言隻語,也或許,是幾頁影印的電影特刊,又或許,只是張口說話,說起當年的回憶。
但因為,有人記得,所以,就留下來了。
黃仁老師將他畢生的收藏捐贈給台南藝術大學,南藝為他成立了「黃仁書房」,也頒發榮譽博士予這位著作等身的影評大家。
2008年,金馬獎首次設立「特別貢獻獎」項目,第一位得主就是黃仁老師,表揚他對台灣電影研究的卓越貢獻。黃仁老師由大導演李行和寶島玉女張美瑤的手中,接過獎座,笑容滿面。好多年後,幾位評論界的前輩提議,希望國影中心能替黃仁老師出一本圖片書,當時職責所在,研究了一下手中素材,驚見這些照片之於台灣電影史上的非凡價值,於是盡力促成,完成這本我們工作團隊戲稱為「黃仁老師寫真集」的小書。封面選用的照片,就是他手捧金馬,李行、張美瑤二位頒獎立在兩旁,金光燦爛的輝煌,鑲在書封之上。
這本寫真薄冊裡,可以看到黃仁老師以影劇記者和影評人的身份,貫穿台灣的電影歷史,從1950年代直到21世紀的2000、2010年代,將近70年的畫面,裡面收錄的並非明星艷照、電影劇照、拍攝現場照,而是全然不一樣的視角,有很多記者採訪時的紀念合影,有很多大家排排坐,像拍畢業照一樣的全家福,細看影中人物,1964年8月24日,當時叫做「中國影評人協會」的成立大會,全體會員留下了歷史性的鏡頭,裡面有康白、白景瑞、老沙鄭炳森、哈公黃宣威、謝家孝、魯稚子饒曉明、劉藝、杜雲之,幾乎所有當時在台灣跟電影文藝書寫有關的文化人,全都團圓在裡面。
此外,還有許多因為「影展」,因為「學術交流」,在中華民國外交受挫的年代,在兩岸互動尚未頻繁密切的時刻,電影人、影評人、媒體人跨出台灣,將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悉數記下,黃仁老師著作等身,這些著作背後的精采鏡頭,現在還靜靜躺在這本「黃仁老師寫真集」的紀念冊裡。
書名,題為《黃仁電影之旅》。
黃仁老師的這趟旅程,寧靜、圓滿地來到終點。謹以此文,向他獻上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謝謝他留給我們的一切。
當然,那本《西施》的電影特刊,也包括在內。■
黃仁參與著作年表
《中外名導演集》。台北:聯經出版,1968。
《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圖書出版,1994。
《電影與政治宣傳》。台北:萬象圖書出版,1994。
《永遠的李翰祥:紀念專輯》。台北:錦繡出版,1997。
《胡金銓的世界》。台北:亞太出版,1999。
《台灣話劇的黃金時代》。台北:亞太出版,2000。
《電影阿郎!:白景瑞》。台北:亞太出版,2001。
《台北市話劇史九十年大事記》。台北:亞太出版,2002。
《懷念夢中家園:三斯堂》。台北:牧村出版,2002。
《台灣影評六十年:台灣影評史話》。台北:亞太出版,2004。
《國片電影史話:跨世紀華語電影創意的先行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
《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王玨九十年的人生影劇之旅》。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
《俠骨柔情——電影教父郭南宏》。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3。
《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二)》。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
《世界電影名導演集》。台北:聯經出版,1979。
《中國電影簡史劇照篇》。台北:國家電影圖書館,1989。
《歐美電影名導演集》。台北:聯經出版,1995。
《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台北:時報出版,1999。
《何非光:圖文資料彙編選集》。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2000。
《聯邦電影時代》。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2001。
《袁叢美從影七十年回憶錄》。台北:亞太出版,2002。
《白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輯》。台北:亞太出版,2003。
《辛奇的傳奇》。台北:亞太出版,2005。
《優秀台語片評論精選集》。台北:亞太出版,2006。
《開拓台語片的女性先驅》。台北:禾田科技出版,2007。
《劇影新聞》。1949年8月10日創刊,發行人閔夢塵。共四期。
《銀風》。1950年2月11日創刊,發行人路沙。共兩期。
《影劇世界》。1950年12月1日創刊,發行人恐志明。共十六期。
《藝壇》。1958年4月20日創刊。共一期。
《影訊》。1958年10月10日創刊,發行人唐棣。共兩期。
《世界影訊》。1953年6月15日創刊,發行人馬韻宜。共四十六期,黃仁僅參與第一期。
《國際電影教育》。1956年12月創刊,發行人夏維堂。後更改編制,黃仁僅參與第一期。
《電影評論》。1970年6月創刊。試刊號為黃仁主編,創刊後由中國影評人協會全體人員共同經營。
《今日電影》。1976年5月20日創刊,發行人孟莉萍。創刊一年後改由黃仁兼任發行人。
《新世紀》。完全由老沙、黃仁兩人兼任全職的綜合性半月刊。
《試妻奇冤》。
《中國電影事業論》。台北:中國電影文學出版社,1970。張雨田著、黃仁代筆。
《中國電影電視名人錄》。台北:今日電影雜誌社出版,1982。梁良、戴獨行、黃仁合寫。
《重修台灣省通誌:藝術篇》。台北:國家文獻館出版,1994。黃仁參與文建會之編寫,參與第十卷的部份。
《龔稼農從影生涯與劇照全集》。台北:高寶出版,1995。龔稼農、黃仁合寫。
《繽紛電影四十春》。台北:國家電影圖書館出版,1995。沙榮峰著、黃仁代筆。
《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台灣電影導演協會出版,2000。陳飛寶著、黃仁編補。
《世紀回顧:圖說華語電影》。台北:國家電影圖書館出版,2001。黃建業、黃仁合寫。
《臥虎藏龍好萊塢:李安傳奇與華裔影人精英》台北:亞太出版,2002。梁良、黃仁合寫。
《台灣電影百年史話》。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出版,2004。王唯、黃仁合寫。
《中國電影圖史(1905-2005)》。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7。負責台灣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