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電影年度風向球直擊
坎城影展 60 週年實況報導
大師新銳群起爭鋒,張羅世界影壇大拜拜
2007年坎城影展於5月16日晚間揭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影人、片商、影迷紛紛湧入蔚藍海岸,喧嘩了這個平日寧靜的小鎮。適逢影展六十大壽,主辦單位不僅擴大舉辦規模,更祭出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將坎城影展打造得更加星光燦爛、金碧輝煌。
【放映週報】為了讓國內影迷深入掌握此一年一度國際影壇盛會的動態,特別由特約記者陳小配駐坎城,就影展重要的活動與面向實地觀察,提供第一手的專題報導。本期頭條刊出陳小配發自坎城的報導上篇,下篇預計將於六月初刊出,敬請讀者密切期待。
三十五位名導築起夢想戲院
坎城影展最具創意的慶生方式,就是邀請三十五位世界名導,拍一部《每個人的電影院》(To Each His Own Cinema),北野武、郭利斯馬基、南尼莫瑞提、拉斯馮提爾等人,以及兩岸三地的導演侯孝賢、蔡明亮、王家衛、張藝謀、陳凱歌,都在邀請之列。每個人以三分鐘的時間呈現出自己內心的戲院,侯導重現六○年代南台灣電姬戲院的榮景,對比今日的頹圮。而蔡導的《是夢》則是拍出對家庭、父親與戲院的回憶。在三十三部短片之中,有的真摯動人,有的幽默搞笑,也有關注社會議題。當然也不乏一、兩部荒腔走板之作,但整體表現水準極高,影迷們可以從中尋找到關於電影的熱情、夢想與感動。
在記者會上,出席的三十二位導演一字排開,浩大的陣仗前所未見,顯示出坎城驚人的號召力。正式放映時,熱情的影迷亦將盧米埃戲院的紅地毯擠得水洩不通,為影展掀起高潮。這部片十七日在影展首映之後,晚間立即在法國當地電視台播出,DVD亦將於五月底在法國上市,但坎城官方目前似乎尚未有具體販售版權或在影展放映的計畫,即使各國片商紛紛表示高度的興趣,但影迷恐怕還是要再等一等了。
(圖:王家衛的《藍莓夜》劇照)
精彩競賽片單反應不若預期
今年坎城影展祭出超強陣容的片單,不僅有許多曾在坎城獲得金棕櫚獎的名導回鍋,如昆汀塔倫提諾、柯恩兄弟、葛斯范桑、庫斯托利卡等,還網羅了費提阿金、金基德等曾在其他影展大放異彩的導演,堪稱是近幾年來最令人期待的競賽片單。
然而,隨著競賽片一部接一部的播映,大部分的人卻感受到高度期待之下的強烈失落。許多導演們仍舊延續了以往作品中強烈而鮮明的個人風格,但並未有令人驚喜的突破。許多影片都著重於情緒與意象的處理,如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放逐》(The Banishment),和墨西哥導演卡洛斯雷卡達斯的《寂靜之光》(Silent Light),皆以將近150分鐘的片長,以及幽緩的鏡頭和節奏,考驗著觀者的耐心。
而榮獲開幕片與競賽片雙項殊榮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是王家衛首部執導的英語長片,集結了爵士天后諾拉瓊斯,及裘德洛、瑞秋懷茲、娜塔莉波曼等好萊塢一線巨星。鮮豔的光影、呢喃的念白,形式上仍非常的王家衛,但卻少了點過往動人的靈魂與神采。
昆汀塔倫提諾在一鳴驚人的《黑色追緝令》之後,似乎就有江河日下的趨勢。這次的《死亡證據》(Death Proof)不僅被某些《國際銀幕》(Screen International)的影評人直接評為「極差」,還說這部片暗示了昆汀的江郎才盡,冗長而無趣的對白,恐怕要令期待昆汀大肆惡搞的影迷們失望了。
除了以上幾部片,貝拉塔爾的《倫敦來的男人》(The Man From London)、金基德的《呼吸》(Breath)等,都反映出今年名導雲集,卻缺乏驚喜的窘境。反而是羅馬尼亞新銳導演克利斯坦穆吉烏(Christian Mungiu),以第二部劇情長片《四個月,三週又兩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獲得一致的讚賞,影片以1986年的羅馬尼亞為背景,描述一個大學女生為了協助室友墮胎,在一天之中的經歷,導演大膽運用一個場景單一鏡頭及搖晃的手持機,讓觀者的情緒不自覺的跟隨劇中角色起伏。影評人聞天祥便表示:「截至目前為止,看大師與名導的作品,比較像是風格複習,並無驚喜,反而是幾個新銳,讓人眼睛一亮。」
坎城影展六十週年,金棕櫚獎落誰家?
往往觀察媒體、影評人及觀眾的反應,再加上對評審喜好的預測,大致上可以勾勒出本次競賽片得獎的熱門程度。今年的評審團主席是《黛妃與女皇》的導演史帝芬佛瑞爾斯,成員有華人女星張曼玉,加拿大女演員暨導演莎拉波利,澳大利亞女演員東妮克利帝,以及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等八人。史帝芬佛瑞爾斯勇於觸碰政治社會議題,影片戲劇張力強,而具有演員身份的評審即佔了六席,再加上帕慕克非專業的特殊背景,這樣的組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令人期待。然而評審團有時會刻意選擇避開自己熟悉的類型或偏好的口味,例如去年王家衛任評審團主席時,就在一片驚訝聲中,把金棕櫚獎頒給了和他自己風格迥異的肯洛區。
競賽片的部份接下來還有南韓新銳導演李滄東的《祕密陽光》(Secret Sunshine),蘇古諾夫的《亞歷山卓》(Alexandra),詹姆斯葛雷的《我們擁有夜晚》(We Own the Night),凱薩琳布雷亞的《老情婦》(An Old Mistress),曾兩度獲得金棕櫚獎的庫斯托力卡的《對我承諾》(Promise Me This),以及首部劇情長片即獲金攝影機獎的河瀨直美的《殯之森》(The Mourning Forest)。六十週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殊榮究竟會由誰獲得,將於台北時間二十八日凌晨一點半的頒獎典禮上揭曉。
(圖:侯孝賢的《紅氣球的旅行》劇照)
紅氣球翩翩,為一種注目揭幕
一種注目單元亦是坎城正式項目之一,涵蓋來自世界各地、各種類型的電影。今年的開幕片是侯孝賢所執導的法語片《紅氣球的旅行》(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這是由巴黎奧塞美術館出資,為慶祝美術館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的計畫之一。這使得侯導繼《珈琲時光》在東京拍攝之後,將場景拉至更遙遠的歐陸。他為此對巴黎做了許多的研究,當他看到1956年由艾伯特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執導的經典老片《紅氣球》,他決定在五十年後的今天拍攝一部向該片致敬的作品。《紅氣球》曾獲得當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描述一個小男孩解開了一個被綁在街燈上的紅氣球,自此以後,紅氣球就不斷跟著他,跟他成了好朋友。影片在魔幻寫實中充滿童趣,亦反映了當時的巴黎街頭即景。
《紅氣球的旅行》亦是以跟隨小男孩的紅氣球開場,描述一位單親媽媽,因為工作忙碌,請來在法國念電影的中國留學生照顧她七歲的小孩。影片延續侯導一貫的風格,在沈緩的節奏中呈現出生活的種種片段,也表達了都市生活的孤寂與無奈。這部片對於觀眾來說,並非容易親近的作品,但在電影美學的成就上,侯導仍舊展現了沈穩的大師風範。
侯導誇讚茱麗葉畢諾許是一位非常專業的演員,即使在開鏡前只見過三次面,但她便已能掌握住角色的靈魂。她在片中飾演一個因工作與生活的忙碌,而心力交瘁的職業婦女,總是穿著俗氣的服裝,甩著一頭蓬亂的金髮,不時神經質而情緒化的咆哮,與她以往充滿氣質的形象有著劇烈的轉變,也顯示了一名專業女演員的敬業。
談及在法國和台灣拍片最大的差異,侯導說在法國每拍五天就可以休假兩天,但是在台灣經常是持續不停的拍攝,直到劇組累到無法工作,才有短暫的休息,一語道出台灣拍片環境與制度不健全的問題。
原版的《紅氣球》今年亦有重新修復的拷貝,在導演雙週單元做世界首映,現場佈置起一個個紅氣球,還請來許多小朋友一同觀賞。當年劇中的小男孩,也走出螢幕出現在觀眾面前,但五十年歲月過去,如今的他已是中年男子了。
導演雙週與影評人週發出獨立之聲
當全世界都把關注焦點放在競賽片之時,事實上坎城影展另有兩個獨立於上述正式項目以外的單元:「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與「影評人週」(Critics’ Week),為坎城影展注入了不同的聲音與觀點。這兩個單元有許多未臻成熟的作品,因此常有踩到「地雷」的危險,但也有挖到瑰寶的機會。
導演雙週緣起於1968年,一群電影工作者包括羅伯布烈松等人,成立了法國導演協會,隔年即在坎城影展期間舉辦導演雙週活動。導演雙週以倡導在符合藝術、道德、專業與經濟自由的宗旨下,來創作影片。許多導演都是先在此被發掘,進而躍上正式單元,成為國際名導,例如侯孝賢、大島渚、法斯賓達、溫德斯等。
今年導演雙週是以描述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生平與死亡的《Control》為開幕片,導演是曾經為Joy Division拍攝相片的名攝影師,黑白影像迷人,敘事表現工整。去年導演雙週整體表現不俗,入選影片《花都圓舞曲》導演克里斯多夫何內,今年便以《愛的香頌》(Love Songs)登上正式競賽;讓大家驚為天人的影片《駭人怪物》,亦是出自於導演雙週。然而今年該單元態勢似乎有些疲軟,不僅觀眾人數明顯減少,至今亦尚未出現令人驚喜的作品。
已邁入第四十六屆的影評人週,是由法國影評人協會所主辦,該協會有230名成員,由影評人及記者所組成,其宗旨為保障言論自由與捍衛電影創作的多樣性。今年特別請到蓋爾賈西亞貝納擔任大使,他與影評人週的淵源,起自於2000年由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執導的得獎影片《愛情像母狗》,蓋爾賈西亞在片中擔任男主角。他首部自導自演的劇情長片《Deficit》亦在影評人週做世界首映,以青少年觀點探討成長、種族及階級問題。該片放映時,許多墨西哥影迷甚至在場外拿著國旗揮舞,在現場造成不小的騷動。
影評人週另一部備受期待的影片,是由《羊男的迷宮》導演所監製的《The Orphanage》,講述一個隱藏在孤兒院背後的祕密,影片依舊展現了華麗的美術及視覺效果,充滿詭異的氣氛,驚悚而感人。該片已有片商引進台灣,觀眾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在大銀幕上欣賞到。
編後感:
為期十二天的坎城影展已接近尾聲,普遍觀眾和媒體都反應沒有特別驚人的作品或潮流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展熱絡的交易喊價和好萊塢大片的接連造勢,坎城的商業氛圍正壓倒性地和藝術氣息抗衡中,在最後倒數四天是否能再多一些驚喜出現,評審口味又將如何反映在得獎名單上,相信是目前影迷最為關注的焦點,放映週報駐坎城記者也將持續為讀者獻上最立即的實況報導,請密切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