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膚之侵》─我們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者
影史上關於外星人造訪地球的電影枚不勝舉,有的可愛溫馨如《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有的恐怖驚悚如《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2005),而視覺風格強烈的美國名導強納森葛雷澤(Jonathan Glazer)睽違九年推出的第三部長片《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則將此一題材升格到深入人性和社會的層次,造就出一部同樣風格獨具且別出心裁的前衛極微傑作。
《肌膚之侵》原著小說是作家米歇爾法柏(Michel Faber)2000年出版的第一本作品,米歇爾於荷蘭出生、澳洲成長,最後定居蘇格蘭。 |
改編自同名長篇小說的《肌膚之侵》敘述一名女性外星人(史嘉蕾喬韓森 飾)來到地球進行任務,用偽裝成人類的美色引誘搭便車的人,讓他們成為滿足母國星球口腹之慾的珍饈佳餚,然而這名外星人卻逐漸被人類世界的影響,受到重視外表、同情心,甚至自我定位的潛移默化,人類對她展現了溫柔善良的一面,也讓她看見恐怖醜陋的另一面。
葛雷澤精心營造的風格化畫面和聲音絕對是本片最為特出的重點,片頭主角呢喃般的學語,和不連貫的詭異影像,揭示了全片不尋常的基調。曾與葛雷澤合作拍攝廣告,並曾為碧玉(Björk)、強烈衝擊樂團(Massive Attack)和酷玩樂團(Coldplay)MV掌鏡的英國攝影師丹尼爾蘭丁(Daniel Landin),其運鏡完整塑造出本片冷酷疏離的氛圍,精準捕捉並投射故事背景蘇格蘭的陰鬱和主角的心理變化。英國樂壇新銳「米卡丘與幽靈樂團」(Micachu & the Shapes)的主腦「米卡丘」米卡李維(Mica Levi)初次擔任電影配樂便驚豔四座,以她融合古典背景與另類樂風的特異風格,譜寫出既令人感到高度不安,又被深深吸引的詭譎淒美樂章,完全牽引著影片的情緒呈現,或許也因為她的女性身分,因而更能描繪出主角的幽微內心。
《肌膚之侵》的視角,和名導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銀幕經典《潛行者》(Stalker,1979)之間,對照起來也令人玩味。《潛行者》由蘇聯科幻故事作家斯特魯加茨基兄弟(Arkady and Boris Strugatsky)根據他們所撰的短篇故事《路邊的野餐》(Roadside Picnic,1971)親自改編而來。這部電影打造了一個被外星人造訪過,且被他們留下的「垃圾」所影響的未來世界。《潛》片和《肌》兩部影片都敘述了外星人造訪地球的旅程,但與《肌膚之侵》中的掠奪不同,《潛》中的外星人僅是路過地球,甚至完全沒有留意到人類的存在。不過,這兩部片都透過外星人的觀點,讓觀眾反思自己仗著身為「萬物之靈」,任意地入侵野地休憩,或宰殺動物來作為食物等,這些習以為常行為的合理性。美國作家洛威爾康寧漢(Lowell Cunningham)創作的連載漫畫《黑衣人》(The Men in Black,1990-1991、1997),及其被翻拍成的賣座強片《MIB星際戰警》(Men in Black,1997)中的外星人也像《肌膚之侵》的主角一樣套著人皮偽裝成人類,並用高度諷刺的角度,傳遞了人類尚未知的宇宙及其可能無限大的宏觀。
《肌膚之侵》在外星人侵略的老套故事前提下,扭轉了人類一向身為受害者的設定,主角自身逐漸發展出的「人性」,對她本身而言也是一種「入侵」,書名和片名「皮膚之下」(Under the Skin)明喻著主角在人類外表下的異形邪魔,也逐漸延伸為隱喻人類在形體之內或正或邪的人性。葛雷澤在主角「引君入甕」的橋段中,以有形的虛構恐怖,暗諷現代人徒有空殼(皮膚)的真實恐怖。本片將主角設定為女性,顯然是對男性強權社會的反諷,欲染指擁有人類女性外表主角的便車客,始料未及自己才是受害者。然而,在主角被人類影響後,開始有了憐憫之心,反而陷自己於險境中,她身為外星人和女性的身分在觀眾眼中形成衝突:她理應被人類反擊,卻不該被男性侵害。電影對原著作了絕大的簡化,結局也更動甚多,但最終仍歸於超越形體的精神層次,在存在的過程中,我們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