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危敵》生活的破壞與重生
2014 金馬奇幻影展甫於上周結束,在多部風格各異的作品裡,不難發現到其中有許多令人驚喜的新導演,他們以低成本實踐自己的創意,讓觀眾輕易就踏入他們所建構出的奇幻世界中,彷彿遊歷另一個世界。在參展影片當中,當然也有許多當代名導的新作。其中傑克吉倫霍(Jake Gyllenhaal)所主演的心理驚悚片《雙面危敵》(Enemy)便是其中之一,本片最引人矚目的重點,莫過於他在片中一人分飾二角。而執導本片的加拿大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從首部劇情長片《8月32日》(August 32nd On Earth, 1998)起便開始嶄露頭角;更幸運的是,他所拍攝的長片電影,在台灣幾乎都曾經在影展甚至院線放映過。
從《迷情漩渦》(Maelstrom,2000;放映於 2006 台北電影節)、《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2009;映於 2009 金馬影展)兩部從影展映演的作品開始,台灣觀眾很難不注意到這位無論是影像風格或敘事方式,都相當具有特色的導演。而《烈火焚身》(Incendies,2010)則透過橫跨兩代的歷史事件,描述充滿衝突的關係,在峰迴路轉的驚人劇情中,將親情與愛情、人性與道德融合為一體;他首部到好萊塢發展的作品《私法爭鋒》(Prisoners,2013)將人性衝突放置在一樁刑事案件中,在他的作品裡,儘管衝突不斷,但議題的開展與探討卻不會過度剝削或煽情,而是像壓力鍋般,在觀賞演員的演出時,情緒只會在心底翻騰卻不會輕易爆裂開來。
圖:《雙面危敵》劇照。
|
到了最新作品《雙面危敵》,導演帶給大家一個詭譎的世界。電影以奇想般的故事展開,晦暗的光線,沉鬱的氛圍,衝突從中後段開始加速,正當對故事發展充滿好奇時,結局卻又在最衝擊的段落戛然而止,讓人觀賞完影片後,對部分內容卻八竿子摸不著頭緒。
除了影像所營造出的特殊氣氛外,其中處處埋藏的隱晦符碼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
但是有趣的是,電影本身其實充滿莫名魅力,除了影像營造出的特殊氣氛外,處處埋藏的隱晦符碼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看完後會忍不住努力回想關於這部電影裡沒能搞懂的諸多細節,無庸置疑的是,這部虛實交錯,既真實又仿如幻想世界的電影,已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記憶。
傑克吉倫霍飾演的大學歷史講師亞當,某天意外從出租影碟上看到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出現在畫面上,出於一種好奇心態,他開始搜尋這位謎樣男子的資料,找到了他的其他演出作品,甚至查到了他的名字:安東尼。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演出的作品不多,亞當循線找到了他的經紀公司,調查他私底下的生活,甚至迫切地想見到他本人,然而這樣熱切的好奇心卻一步步引領他走向脫序生活,甚至來到危機四伏的懸崖邊緣。
圖:《雙面危敵》劇照。
|
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可能出現無論從長相、身材,甚至到胎記都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嗎?抑或是安東尼的存在其實僅是亞當的幻想,甚至是其他可能?而在故事中,兩人的伴侶又是否真是我們所認為的「真正的另一半」,抑或是主角在平凡生活之外的雙重身分?
當觀眾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開始思考主角存在的各種可能時,從頭貫串到尾的「蜘蛛」更是一種不容忽視,令人感到恐懼不安的存在。從亞當和安東尼相遇,彼此意識到對方的存在後,彷彿代表失序與混亂的意象也就變本加厲;在電影裡反覆出現的場景與疲乏無趣的生活片段,透過兩方人物互動後形成的相互牽引,卻仍舊不斷輪迴的事件,在無形中將所有角色和觀眾都一同網羅進這個如陷五里霧的詭譎世界中。
一如電影開場出現的一段話:「混亂是尚未被破譯的秩序。」(Chaos is order as yet undeciphered.),若亞當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遭逢這樣的混亂,是為了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另一個自我,那麼那些反覆輪迴的人生,就像是宿命般引領著他面對他心中某些不願面對的部分,要經歷不斷的破壞與重組,才能找回原本的生活秩序。
《雙面危敵》的故事發展看似和多數以此作為題材的作品走向幾無二致,導演卻在這看似簡單的劇情中埋進不少暗示。他不刻意一一說明這些暗示而交由觀眾自行思考吸收的作法,讓人在故事之外多出許多想像空間,也因此,觀賞完這部電影之後,每個人也可能因為不同的觀點而對整部電影有截然不同的解讀方式。這樣的處理方式其實相當大膽,觀眾或許能跟隨導演陷入這個離奇的世界裡,卻也可能一頭霧水地走出戲院,然而導演對於駕馭這個奇幻世界的企圖心早已不言而喻,只待觀眾如同步入輪迴般深陷其中。
(圖片來源:2014 金馬奇幻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