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聆聽的時代──《醉鄉民謠》
與其說是一個藝術家的畫像,倒不如說科恩兄弟描繪的是一幅時代的群像,是參與這場民謠盛會的每個人,甚至也是你我的面貌。 |
由柯恩兄弟(喬柯恩與伊森柯恩,Joel & Ethan Coen)編劇執導,講述一個失意民謠歌手與他卑微不堪的日子,他在屢屢陷入生活窘境、四處漂流,追逐夢想的路上,嚐盡周遭的冷淡漠視與虛情假意。在茫然絕望之餘,想要放棄,卻發現與生活妥協的代價更難以承擔。如此黯淡落寞的藝術生命,卻點亮了六十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昏暗的咖啡館裡,即將風起雲湧的民謠運動。
科恩兄弟,兩人自編自導,從《巴頓芬克》(Barton Fink,1991)在坎城大放異彩,到《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成為奧斯卡黑馬,又再度以本片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與眾多獎項提名。《醉鄉民謠》故事的靈感來自於美國民謠運動的重要人物戴夫.范.容克(Dave Van Ronk,1936-2002)過世後2005年出版的回憶錄《麥克道格爾街的市長》 (The Mayor of MacDougal Street)。以真實經歷為電影的現實基礎,從回憶錄裡的片段拼湊出美國民謠的系譜,化身為本片的靈魂人物——路恩戴維斯(奧斯卡伊薩克飾演)。透過虛構的創作,平實地講述一個偉大時代的精神,擬真似曾相識的場景——「煤氣燈咖啡館」(Gaslight Cafe),紐約西區的「Gerde’s Folk City」,以及芝加哥的「The Gate of Horn」——瀰漫著一股浪潮將起的氛圍,並投射出多位民謠歌手忽現的身影,其中包含了從未現身,卻又彷彿無所不在的 Bob Dylan,有如一場朝聖之旅,儼然是美國民謠的早期發展史。但是,以柯恩兄弟喜好黑色幽默的殘酷本質,呈現生活的荒謬與無稽,怎麼會正經地講述歷史呢?因此,觀眾若是期待從默默無聞到苦盡甘來,最後以一場表演感動眾人的勵志結局,恐怕是要失望了。確實,這不是一部傳記電影,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時代的靈魂。
▲ 《Insider Dave Van Ronk 》專輯封面
|
本片虛實參半,熟悉美國民謠時代的人們,可於其中按圖索驥,在精心安排的虛構世界中,就發掘其中真實的痕跡。除了片名取自戴夫.范.容克專輯名稱 「Insider Dave Van Ronk」(封面也有一隻貓),還有伊薩克現場演唱的三首歌曲也是戴夫的作品。另外片中戴維斯的兩位好友 Jim & Jean(賈斯汀與凱利墨里根飾演)是真有其二重唱組合,但與另一人Troy Nelson 演唱民謠經典歌曲《離家五百里》其實收錄在另一組知名民謠三重唱「Peter, Paul and Mary」的首張專輯之中。同時,長途跋涉到芝加哥試唱,並拒絕加入三重唱組合等情節,也被揉入這位落魄民謠歌手路恩戴維斯遭遇到人情冷暖的一周旅程。雖沒有如偉大史詩《奧德賽》中十年漂泊的盪氣迴腸,卻與現代主義小說家喬伊斯筆下的主人翁尤里西斯的一天飄流有著相同的苦悶徬徨。在那樣一個聆聽的時代裡,有志難伸的歌手,始終找不到傾聽者,不管是在酒館裡、在路上、對著朋友、對著家人、甚至陌生人,歌聲中熱烈的情感,卻無法感染週遭,得到共鳴。但,即使承受着懷才不遇的愁苦,處在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總是被他人擺佈的困境中,卻仍然掙扎着渴望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這樣的情懷,與其說是一個藝術家的畫像,倒不如說科恩兄弟描繪的是一幅時代的群像,是參與這場民謠盛會的每個人,甚至也是你我的面貌。在追求理想的路上,遇到苦澀與挫敗,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拒絕,狠狠擊倒。但,跟著貫穿本片重要的象徵物——橘子貓,經驗生命的不斷重複:我們得到,我們失去,以為結束,其實一切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