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爸媽不在家 ILO ILO --人都要學著自己長大

432
2013-11-01

汽車的駕駛座,小男孩玩著方向盤,擋風玻璃外面,菲傭在賣力洗車。淘氣的他亂翻著車裡的東西,隨手拿了一捲錄音帶,放進卡匣,音響傳來一首流行歌:

天上飄流的是誰的心
海上漂流的是誰的遭遇
受傷的心不想言語
過去未來都像一場夢境
痛苦和美麗留給孤獨的自己
未知的旋律又響起
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
黑暗之中沈默地探索你的手
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
明天的我又要到哪裡停泊…。

王傑滄桑的歌聲與男孩胡鬧玩耍的情境看似不搭調,卻準確反射戲裡的凡俗生命與社會情緒,同時烘托了整部片的基調,現實生活裡消極的活力,有著穿透日常生活的物質表面,探測深層的內在精神。

《爸媽不在家》是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在坎城影展引起高度關注,「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night)首映場贏得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十五分鐘,評選為表現最佳的首部作品,獲得金攝影機獎(La Camera d’Or Award)的殊榮。另外,除了金馬獎入圍六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新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員以及最佳原著劇本),本片也將代表新加坡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資格。重視個體生命,關注社會狀態,是本片能夠打動人的最重要因素。在這部片中,我們感受到一種對普通人的關心,對待日常經驗的態度,平實誠懇,真情流露,是電影秉持的美學原則,也是在影展勝出的關鍵。

片中主要角色都是我們熟悉的普通人。男孩家樂(許家樂 飾),聰明伶俐卻十分調皮任性,時常讓爸媽頭痛,不但在學校惹事生非,還欺負新來的菲傭泰莉莎(安潔莉芭雅妮 飾)。兩人之間的關係演變是本片的焦點,過程中我們目睹小男孩的成長,從另一個人身上學習尊重與關心與我們相同與不同的人。家樂的母親(楊雁雁飾演)是家庭工作兩頭燒的職業婦女,懷了第二胎的她只好請菲傭來分擔家事與照顧小孩,但看著兒子對泰莉莎的日漸依賴,又要面對事業不如意的丈夫,內心十分無助與不安。家樂的父親(陳天文飾演)工作不得志,為了謀生委屈打零工,投資股票又失利,不敢讓家人知道真相,只能偷偷抽煙紓解鬱悶心情。遠離家鄉的泰莉莎,忍受思念孩子之苦,努力工作只求改善故鄉環境,卻不料走進另一個家庭與文化的困境。

個人生活的動盪不安,與所處環境的衝突,關係緊密不可分。家樂在學校遭受霸凌與不公的懲罰,爸媽們面臨的經濟危機與社會險惡,泰莉莎在外地求生承受的環境壓迫,電影透過這些個體形塑出的生命經驗,呈現九十年代末的社會處境,教育、經濟與移民人口的種種問題。雖然導演描繪的是新加坡文化的特殊經驗,但全球化的浪潮,推動著每個人隨著相同的節奏起起落落,四處流動的眾生,共同面對世俗生活的狼狽不堪,與生存競賽的疲於奔命。從這些「普通人」身上,我們找到共生的情感連結,他們的矛盾掙扎,透露人性尊嚴的光芒,平實溫暖,直視內心,誠懇不畏懼。

本片得到金馬獎提名最佳原著劇本的肯定,導演原創故事的靈感來自兒時記憶。和家樂一樣,陳哲藝小時候也有位照顧陪伴自己的外籍幫傭名叫 Teresa,家人都喊她 Auntie Terry,成了片中的同名角色。最後的分離,讓他非常傷心,也始終無法忘懷那段童年時光,因此,他有了説故事的念頭。多年過去,和 Auntie Terry 有關的一切也漸漸模糊,試圖喚醒的記憶裡有著 Auntie Terry 來自的城市名 ILO ILO,也是《爸媽不在家》的英文片名。遙遠陌生的地名觸動了童年回憶,有如普魯斯特在嚐一口瑪德蓮蛋糕後,兒時景象頓時湧現眼前。關於感動這件事,我們越來越無法預料,在什麼時刻,什麼情境,什麼人,什麼事物,能夠啟動回憶,讓我們再次感受,也讓我們訝異,原來從來沒有忘記過。片尾家樂拿著隨身聽播放 Auntie Terry  常聽的流行歌,在旁的父親也拿起耳機跟著聽。熱鬧奔放的流行歌覆蓋了消極聆聽的父子兩人,雖各懷心事,卻在相同的旋律中得到一絲絲安慰。本片對於流行歌曲運用,令人耳目一新,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視聽文本。

很多作者的創作力都要回到童年才能找到閃現的靈光,華特.班雅明的散文《柏林童年》中亦有此一説。因為 ILO ILO 這個深埋在兒時記憶的地方,有了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在這浮動不安的世界裡,儘管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在我們心裡仍留有相信的證明,以及愛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