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之爭,困獸之鬥:《今晚誰當家》

359
2012-05-24

回顧羅曼波蘭斯基近六十年導演生涯交出的三十餘部作品,不論是驚悚片經典《失嬰記》(Rosemary’s Baby, 1968)、帶有深刻自傳色彩的《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或是改編自文學經典的《森林復活記》(Macbeth, 1971)和《孤雛淚》(Oliver Twist, 2005),多以刻畫人性黑暗面為電影主軸。此次推出新作《今晚誰當家》,改編自東尼獎最佳劇本《文明的野蠻人》(The God of Carnage),沿用劇場的獨幕劇形式,全片在同一室內場景拍攝,由兩大影后茱蒂福斯特、凱特溫絲蕾和戲精克里斯多夫沃茲、約翰萊里擔綱演出,幽默譏諷的對話和黑色喜劇的流暢剪接、明快氛圍,一改以往觀眾與影迷們,對其作品題材深沉和力求寫實描摹的既定印象。



電影始於兩個孩子的肢體衝突,鏡頭以遠景客觀地呈現被孤立在幫派之外的小孩,拾起地上的木棍打傷團體中為首男孩的臉。鏡頭一轉,雙方的父母親因為各自的小孩打架齊聚一堂,「肇事者」的父母登門致歉,盼能以成年人理性文明的處事態度解決這場紛爭。孩子間的衝突是本片的起點,誰知四位大人的「互動」才是推動本片笑鬧不斷、直至高潮的關鍵。



導演靈活運用二元對立(binary opposition)的對照和衝突,縱使劇中人物受限於單一空間,故事發展也絕不單調無聊。言談之間,觀眾得知由克里斯多夫沃茲和凱特溫絲蕾飾演前來和解的夫婦,分別為律師和投資經紀人。兩人的性格和價值觀與刻板印象中擁有高薪職業、言行拘謹有禮的中產階級如出一轍,茱蒂福斯特和約翰萊里則形成絕妙對比。兩對夫妻,不論是職業、家庭觀和教育理念等價值觀皆是南轅北轍,剛開始尚能一團和氣地相互問候、交換意見,當談話主題延伸至是非觀、道德基準的辯證時,優雅禮貌的假面隨之逐漸剝落。有趣的是,各種觀點上的衝突,並不設限一對夫妻對抗另一對夫妻的固定模式。話題與話題間,人物各自的立場不斷地游移轉換,透過鏡頭時而明確、時而含混曖昧地劃分或勾連角色間的意見歧異和陣線結盟,徹底地將原文片名「Carnage」內涵的「殺戮」精髓之意表現得淋漓盡致。沙場之上,沒有永遠的敵人,更無永遠的盟友。



獨幕劇為戲劇作品中常用的表現形式,意即全劇情節在單一舞台上完成,中間不分場亦不換景。為使空間不顯平板單調,需要靈活的場面調度,佐以燈光設計、演員表演和場景陳設等元素,在一固定舞台上創造出內外有別、分段區隔的想像空間。《今晚誰當家》援引戲劇的表現手法,雖沿用劇場的獨幕劇形式,但影像創作的特性打破劇場的空間限制,搭建真實的內部場景,以實際房屋格局的間隔開啟更能調動自如的揮灑空間。即使處於封閉的公寓內部,劇情推演適時地轉換各個橋段發生的細部地點,於客廳、廁所和門廊間三個「角落」(對比於整個公寓的「全景」)來回轉換。遠近鏡頭和多方鏡位的交錯使用也將單一空間分割成更細小的片段,例如客廳被細切成沙發、鋼琴和邊櫃等局部區域。細膩的空間設計、場面調度與攝影手法使本片雖是獨幕劇形式的故事藍本,反而比一般多場景或是切換景交替迅速的電影擁有更目不暇給的繁複樣貌。



本片引人發笑之處,不外乎是四個角色相互撕下面具、揭開瘡疤、直往他人傷口上灑鹽的絕妙對話。觀眾和劇中人一同困處一室八十分鐘(電影片長),個性和價值觀廻異的人物拋出意見和架設立場,觀影者皆是這場殺戮中的第五人,一路跟隨劇情起伏和接連的爭端,隨劇中角色不停地置換陣地,將自己的想法、認同與不認同投射其中。影中衝突跨越大銀幕內的公寓場景,使黑盒子內的觀眾全遭池魚之殃。片末,鏡頭回到室外,在事發的同一公園場景,呼應片頭,長鏡頭遠遠地遙望著,兩個男孩早已和好如初。不遠處,大人們也許還在門窗緊閉的斗室內,瞪大著眼睛,張牙舞爪地廝殺決鬥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