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能堡美學的註腳:《危險療程》
以大衛柯能堡從影以來的作品風格來看,《危險療程》(The Dangerous Method)算是一部十分內斂的作品,但是本片之中仍可見柯能堡作品挖掘剖析人性陰暗面的一貫脈絡。
《危險療程》是改編自本片編劇克里斯多夫漢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 《贖罪》編劇)在2003年改編自約翰卡爾著作《最危險的療程》(John Kerr, A Most Dangerous Method: the Story of Jung, Freud, and Sabina Spielrein)的舞台劇作《談話治療》(The Talikng Cure),敘述心理學巨擘榮格(麥克法斯賓達飾)與其女病人莎賓娜(綺拉奈特莉飾)兩人間的複雜關係。當時已婚的榮格為莎賓娜治療精神疾病,榮格在她身上常是驗證精神分析始祖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新療法──「談話治療」,發現受良好教育的莎賓娜有受虐傾向與性成癮的問題,在多年的治療過程中,他們的關係從醫病轉變為朋友與師徒,榮格更漸漸為她聰穎卻複雜的心靈所吸引,兩人曖昧之情最終一發不可收拾,痊癒出院,正攻讀心理學的莎賓娜於是和榮格陷入熱戀。也因為莎賓娜的研究案例,榮格才有機會正式結識佛洛伊德(維果莫天森飾),但他與莎賓娜之間複雜的關係卻也間接導致師徒兩人關係決裂,分道揚鑣。
科幻元素、與毫不掩飾的暴力美學一向是大衛柯能堡電影的視覺要素,藉由呈現詭譎的事物與狂暴的行徑,柯能堡得以直搗人性最陰暗的角落,將人類內心的怪物挖出,赤裸裸血淋淋地置之銀幕之上任由/強迫觀眾端詳。而《危險療程》這發生於十九世紀的真人真事幾乎不可能有任何施展柯氏影像美學的空間,但是柯能堡還是可以突破這重重限制,置入他的作者標記,當莎賓娜於談話治療中描述她晚上的幻覺,還有其自幼因別人的羞辱而獲得身心的快感時,柯能堡依然成功的營造了詭譎驚悚的視覺與心理經驗,影片先是藉由角色描述情境引導觀眾的想像,再以鏡頭凝視忘我陳述的莎賓娜,捕捉光影在她臉上細微的變化,強調了演員綺拉奈特莉光滑細緻卻面容猙獰、線條分明的臉孔,加上她大幅度不自然的肢體扭動,大大增加了視覺上的衝擊。霎那間,我似乎看到《裸體午餐》中那個怪物再度出現的錯覺。
雖然《危險療程》的口味比起柯能堡的前作可說輕上許多,但不難看出這個劇本和已引起柯能堡的興趣。年輕的榮格正直而充滿理想,希望引導受困的靈魂脫離桎梏,邁向至善,但莎賓娜的出現卻讓他心中的野獸漸漸現形,在倫常與愛慾之間拉鋸交戰,也讓他見到自己真正的樣貌。佛洛伊德-榮格-莎賓娜三人的關係就像是人類超我-自我-本我的三層意識。佛洛依德在和榮格關係中的父親形象正象徵著一夫一妻制的社會倫理與超我意識,是榮格所服從又想反抗的對象;而莎賓娜正象徵潛伏於人們意識之下,帶著原始慾望的本我,是榮格不斷壓抑卻又十分渴望的對象。榮格正直外表下的慾望正是柯能堡偏愛的創作素材。
此外,柯能堡似乎想透過榮格與莎賓娜之間的情事,來說明驅使他鏡頭下角色們忱溺於狂暴或愛慾的根本原因。莎賓娜所提劇作家華格納的作品哲學「純真與完美須無可避免地由惡與罪之中誕生」帶出了《危險療程》貫徹全片的母題,榮格對於自我的完整認識正是透過違背社會倫理的行為得到。同時,這不也是柯能堡作品一貫的美學概念嗎?而莎賓娜提出的著名理論「性慾之中包含了人類自我毀滅與轉化的本能」似乎也正和指涉著柯能堡的許多前作,例如還有《變蠅人》(The Fly, 1986)中那位對於傳送與融合個體著迷的科學家,或是《超速性追緝》(Crash, 1997)中從欣賞車禍得到性快感的人們,似乎都與莎賓娜的理論相互呼應。因而,《危險療程》似乎就像是大衛柯能堡為自己創作理念所下的註腳。
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本片在台灣只有配合電影片商在台北舉辦的《奧斯卡影展》放映,尚無院線發行的計畫,喜愛柯能堡作品的影迷可能只好趕緊把握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