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冥想‧魔幻的時空:拉烏‧盧伊茲的《鄉村歲月》
一張撕成兩半的照片,引出一座美麗莊園中人、事、物的情感記憶。《鄉村歲月》(Dias de Campo)是智利導演拉烏‧盧伊茲(Raul Ruiz,於歐美地區亦常拼作Raoul Ruiz)於2004年,流亡異鄉30年後,首次返回故土,在智利聖地亞哥完成的作品。
然而這部片子並沒有明顯的地理特徵,也沒有拉丁風情,只有一種回顧往昔,恍如隔世的惆悵:失落的青春、逝去的時代;飄泊與鄉愁;童年與記憶及無以彌補的生命缺憾…
故事取材自智利作家費德利哥‧迦納(Frederic Gana)的同名小說。一位老作家和朋友在酒吧中談他正在撰寫的小說,言談之中,他們像是已經跨過生死之界。拉烏‧盧伊茲似乎預感自己的來日不多,藉這部作品扣問生死、現實與想像:老作家聽到收音機中不斷放送他自己的死訊,死去的人物如幽靈般在影像中出沒。他問道:「是你夢見的還是你在做夢?」何者是真?何者為幻?莊周與蝴蝶的辯證。
沒有清楚的敘述線,只有故事的碎片,鏡頭自由的穿梭於時間與空間之中,將夢與現實重疊,今生與來世對映;今日之我與他日之我在同一鏡頭中對詰;鏡裡與鏡外,窗內與窗外;無窮反射所製造的恍惚,使這部電影充滿文學的冥想趣味。
拉烏‧盧伊茲因對智利軍政府的批判遭通緝,1974年流亡法國。曾就讀巴黎國家影音學院,他兼顧理論與實務,是作家、演員、編劇、導演;他博學而好奇,從孩童的遊戲到形上思索;從社會議題,無關緊要的社會新聞到大文豪的巨構都可以激發他的靈感。他拍過的影片超過百部,但從來不在電影主流,卻是歐美公認的電影大師。
他執導的作品在台灣較知名的有:《情慾克林姆》(Klimt, 2006)、《追憶似水年華》(Le Temps Retrouve, 1999)與他最後一部大河片《里斯本的秘密》(Les Mysteres de Lisbonne, 2010),後二者取材文學作品。
許多文學作品的改編,不過是將文字的描述用影像填滿,因而扼殺了文字的想像空間。而拉烏‧盧伊茲的改編不拘泥於故事,沒有嘮叨的對話或獨白,以影像與音效塑造氛圍,充分發揮電影語言的魅力。
在《鄉村歲月》中,他用音樂轉換情境,以聲音與影像的錯位製造多重的時空幻覺;他喜歡用攝影機橫向的推移來描繪景色;運用景深呈現室內的層次;以陽光、燭火的遊戲做細緻的光影變化,用超大的特寫和旋轉鏡頭來製造超現實的暈眩感。
《鄉村歲月》述說家常歲月,瑣碎到每日的餐點,但荷包蛋或收音機之類日常的用品會在他獨特的鏡頭運用下,突然呈現一種超乎現實的詭異,承襲了拉美的魔幻傳統。
故事情節的斷裂、聲音與畫面的錯位,不知來歷的人物,突兀出現的東西(酒杯裡的火柴棒、路邊的西瓜)、不明源頭的水滴聲……等等,這種種漏洞、空白,甚至謎團,釋放了影像與聲音的想像,使電影有了詩的餘韻,引人低迴。
拉烏‧盧伊茲今年八月病逝巴黎,享年七十歲。今年12月16日於台北光點展開為期三週的「台灣拉美影展」將以《鄉間歲月》揭開序幕,向這位大師致敬。
以「彼端」為主題的「台灣拉美影展」,為我們開展地球彼端的視野,不只是地理人文的,也是美學的,讓我們看見電影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