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鬥爭下的羔羊:《風暴佳人》

287
2010-12-10

《風暴佳人》是在西班牙與好萊塢電影圈都游刃有餘的導演亞歷山卓阿門納巴(Alejandro Amenabar)近年的新作,阿門納巴向來喜歡討論複雜難解的議題,例如2001年的《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顛覆了一般陽界陰間的宇宙觀,2005年導演回到西班牙所拍的《點燃生命之海》(The Sea Inside)討論的則是重症患者安樂死自主權的道德爭議,《風暴佳人》則是一部講述宗教與政治抗衡之下的時代悲劇。本片改編自歷史事件──古羅馬女哲學家海芭夏之死。在羅馬帝國管轄之下的亞歷山大港裡,亞歷山大博物館館長之女海芭夏是當地有名的哲學、數學與天文學者,她畢生專研數學與天文學,卻在當地基督教會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鬥爭之下成為無辜的犧牲者。



本片由美、西共同出品,斥資約八千萬美元,操著一口優雅的英式英語,儼然是衝著美國好萊塢的市場而來,而要餵養這些習慣大製作重口味的觀眾,當然少不了大場面。而對於導演而言,這則是他從影至今拍攝的五部劇情長片之中,第一次執導場面如此浩大的製作。本片利用視覺特效還原了羅馬帝國時期亞歷山大港繁盛的樣貌,更重塑亞歷山大博物館和內部神殿宏偉的外觀,而本片在服裝的考據上也極其用心,重現了這個匯集羅馬人、猶太人、基督徒、和其他不同種族的文化重鎮。影片中更有基督徒與信奉多神信仰的羅馬人之間的衝突,在導演的處理之下也成了一場有著史詩氣勢的戰役。當然,史詩電影之中永遠少不了鳥瞰鏡頭,以突顯在這時代動盪之中人類的渺小,但阿門納巴不只採用了鳥瞰鏡頭來拍攝打鬥的場面,他更將影像快轉,使得鏡頭下的人如庸庸碌碌的螞蟻一般,更突顯人類的渺小。



而在這宏大史詩格局之下,被凸顯的是宗教的不理性,但在其後促成這齣悲劇的還有階級、權力、政治等因素。導演以客觀的視角呈現大部份的因素,但是,從宗教的立場來看,他似乎是站在反基督教,或是自省的觀點出發的。在本片之中,基督教被呈現成扼殺學術思想的劊子手,基督教會史上有名的主教區利羅在本片中被塑造成喜歡引用經文來為自己陰謀背書的主教,而其下狂熱的傳教士軍更儼然是當時教會的祕密警察。但除此之外,海芭夏(Rachel Weisz飾)對兩位想拉攏她受洗的學生所說的一席話:「你們不能夠懷疑你們的神,但我必須不斷質疑我的信仰」凸顯了基督教在本質上與科學理性思維之間的鴻溝。



在宏觀的歷史架構之下,導演也加入了兩段沒有結果的愛情,一是海芭夏的奴隸戴夫(Max Minghella飾)對於主人的仰慕之情,另一則是總督奧拉提斯(Oscar Isaac飾)對海芭夏的一往情深。總督奧拉提斯在年輕求學於海芭夏門下時曾不斷向她求愛,她卻因為鍾情於學問而加以婉拒,奧拉提斯接掌總督之後,他仍十分倚重海芭夏的意見,沒想到這道最後竟變成被主教區利羅抓住的把柄,汙衊海芭夏為巫女,讓她因而喪命於狂熱的教徒手下。而影片花更多心思關注的是海芭夏的奴隸戴夫,戴夫一直是一個矛盾的人,對主人也一直有著滿滿說不出的愛,卻礙於身分無法表達,但他在主人身後悄悄表露的愛慕之情在攝影機望遠鏡頭之下卻顯得格外深情,但戴夫最終受不了女主人的無緣無故的責罵加入了基督教傳教士軍,但他仍然時常懷疑自己是否做對了選擇,但相較於他身邊其他的傳教士軍而言,戴夫還是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影片最後也讓他靠著這個能力做出正確的抉擇,在海芭夏即將被眾人處死之前再次保護了他心愛的女主人。



本片的結局並沒有完全忠於史實,史上關於海芭夏被處死的方式一直眾說紛紜,但是所有的說法都顯示她遭受到極為殘酷的對待,而導演或許是想要為這位偉大的女哲人致敬,他以浪漫而英雄式的手法改寫了海芭夏人生的最後一刻。但是,結局依然令人扼腕,因為在這宗教與政治的抗衡之下,知識竟成了亞伯拉罕祭台上的那頭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