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看見──《心中的小星星》
今春最受矚目的電影界大事,首推英國製片的「印度電影」《貧窮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勇奪八項奧斯卡大獎,英語發音的印度片中憑其異國調性成功引起關注,其斬獲之大,令人驚訝!而三月中旬於台北同時上映的另一部印度電影,則是電影年產量超過一千部的寶萊塢製作、並代表印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2008)。這部由寶來塢演員阿米爾罕(Aamir Khan)親自執導並演出的電影,不僅奪下「印度奧斯卡」(Filmfare) 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三項大獎,也是2008年印度最佳票房的影片。
《心中的小星星》是一部關於兒童學習障礙與重獲信心的通俗劇。它有印度電影必有的歌舞歡樂元素,當然也有鮮明的人物與賺人熱淚的角色類型,加上歌樂煽動情緒的戲劇高潮與大團圓的結局。印度觀眾用票房證明了它是一部動人的娛樂片;而西方觀眾對於此片的看好,不僅由於它參展奧斯卡最佳外片,和「英語印度電影」《貧窮百萬富翁》的聲勢帶動,更有來自慈善團體「國際閱讀障礙協會」(IDA─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 的注目,因為這正是一部以閱讀障礙為主題的兒童電影。這麼一來,它對西方觀眾所具有的意義,就不只是一部帶有異國情調的印度片了,它更跨越了國界而敲動了天下為人父母的心弦。
.
印度片一直以來都是娛樂片,這部電影卻更帶有教育意義,它是一部超越印度文化背景的兒童電影,卻不說教嚴肅;然而再嚴肅的主題,在印度片裡似乎都要有濃郁的色彩與華麗的歌舞,寓教於「樂」才算數。歌舞元素使得印度片始終無法真正嚴肅討論各種議題,但在印度這個種姓與階級到今天還牢不可破的社會,多少人帶著永遠無法改變的宿命活著,命運既然無法改變,生活中不如來點樂的,電影大行其道,是絕對的娛樂。使其故事哀傷也「樂」,歡樂也「舞」,通宵過癮也罷,及時歌舞也罷;反過來說,或許是電影中的歌舞沖淡了是非,稀釋了哀傷,轉移了現世善惡的報償,兌現眼前的歡樂,這就是寶來塢。
閱讀障礙
這是一部帶著童話色彩,卻滲入了悲傷調子的電影。
故事的前半段,是一部充滿寶來塢調性與卡通色彩的劇情片。從它的片頭開始,長達數分鐘的鮮艷卡通動畫,塗鴉式的手寫演員名表,以陽光的彩度、童趣的調性、天馬行空的想像、及音樂的俏皮節奏,鋪陳了一部兒童片的輕盈調性。憨傻與帶有喜感的主角伊翔(Ishaan)出場之前,片頭先出現滿是字母與數字漫天跳動,綿密的織成網狀的世界,才令人窒息又瞬間崩解,方才還仍是如糖果般鮮麗繽紛的色彩,霎時間又凌亂的不可收拾!真是詼諧,給人一個喜劇的印象,穿插著課堂上老師宣布成績時念出「伊翔,25題只對3題…」,也叫人覺得滑稽。
伊翔是個憨傻而帶有喜感的八歲學童,對人不設防,卻動作笨拙、凡事慢半拍,是父親眼中的常惹麻煩的頑皮鬼,母親擔憂心疼的寶貝,令老師頭疼的不專心學生。他常受人誤解,卻不善用言語說出委屈,卻是會因為新鮮的事物而雙眼閃耀、忘卻憂傷的孩子。天空突然飛落的風箏會令他擦乾傷口旁的眼淚,地上閃亮的玻璃和金屬會收進到他的百寶袋,哪一天變出一具教同學驚訝的水上飛機你也不知道。只是教室讓他不自在,隔著鐵窗櫺,外頭的事物常叫他分心。
伊翔眼中的世界有一番活潑的顏色,曾經逃學的他,眼中的街市,更是那樣的新鮮明亮而色彩濃郁;一顆滴落在面頰上如淚珠的白漆會讓他仰向天空的笑靨開綻;黝黑濃汗的工人粗豪的飲水神情在他眼裡是如此甘甜鮮美,赤膊粗壯的窮人肩上扛著幼子在夕陽中的溫馨背影也令他生羨,還有那刨冰淋上艷紅濃紫的糖汁盛在玻璃碗中真是甜滋脆涼的寶石,這些將烙印在他回家之後的圖畫紙上,教功課名列前矛的哥哥也讚嘆欣賞。伊翔有一種將雙眼所見畫下來的天賦──用圖像語言說故事的能力,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有著學習的障礙。本來故事一開始時,觀眾像一般父母家人一樣,對此毫無所覺,也只覺得它是個淘氣而善良的憨傻孩子。
寶來塢歌樂
音樂開始了競爭的一天:爸爸上班、媽媽準備早餐、哥哥上學,搖滾樂般的節奏,配上「世界就是這樣地轉動」的高昂歌聲,宛如上戰場的進行曲,但當鏡頭轉向仍然賴床的伊翔時,抒情的歌聲卻溫柔的唱出了「時間停下腳步,啊~別淪為時間的奴隸…」好似天使也為這趕不上世界腳步的孩子心疼,因為他每次都讓校車久等,害大家遲到。劇情很卡通,音樂畫面也很卡通,讓人不知不覺漸漸掉入二個半小時的苦兒辛酸史裡去。
伊翔到了學校,聽不懂英文和數學,書上的字母都在跳舞,教室裡的斥責與嘲笑似乎並沒有使他受傷害,這就是孩童奇特的地方,因為他根本聽不懂!他可以看著課本嘟嚕亂唸英文來回應不懂的尷尬,被罰出教室還做鬼臉逗弄同學,走廊罰站還能跳太空舞步自我排遣,而簡單的乘法算術都能以繞行九大行星的想像來得到滿江紅的答案!家庭聯絡簿從來沒帶回家…簡單的說,連續留級二年的他並沒有進入這個狀況。
從來沒有一個心理學家或是教育學家能把閱讀障礙形容的那麼生動,而大家還真感到是在欣賞一部滑稽片呢。直到父母和老師見面,「教育」的問題就產生了,可是這時大家都已經喜歡上這孩子了,而「閱讀障礙」這個字眼甚至都還沒在本片出現呢!但他卻開始逃學了。
恍惚的伊翔遊蕩在街頭,愁緒中帶著寂寞,電影中天真的童聲吟唱從這裡開始唱出他的心聲:「可愛的孩子,只是要自由」,天真的眼神越來越好奇,湊在人群中看工地熱鬧,搭公車張望學校之外的世界,看市井窮人自在的生活,坐在城市邊緣的河邊消波塊上眺望廣闊的天空…「啊~發現我的世界~」的歌聲漸轉高昂振奮,唱道:「童年的短暫時光將不會重來,要活在當下,要破產就賒帳吧!活在當下。」戲中的伊翔很少台詞,穿插在伊翔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歌聲卻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
字寫得很醜,畫卻很漂亮
學校老師沒辦法教,爸爸決定要把已留級二年的伊翔送去寄宿學校。開車的爸爸咒罵擦車窗的窮孩子「滾!臭孩子」,卻不能相信自己的兒子是「白痴」,媽媽心疼兒子要送到寄宿學校,卻不知該怎麼用母愛的直覺對抗丈夫競爭的哲學,故事在淚水和爭吵中將普天之下父母夫妻的煩惱,都牽扯進來了,我看過的印度片從來沒有一部「不好看」,沒有一部是艱澀而不會說故事的。
我們將看到伊翔那仰望天空憨傻而天真晶亮的雙眼,從課堂上受罰卻嘻笑霎眼的促狹,將變成不願離家住校的憤怒瞪視,最後在講「紀律」的學校裡變成喪失信心的沉默呆滯,而離家前在夢中與母親在火車站裡失散的驚恐淚眼,更教母親心碎。母親的角色在本片中有一種對照於嚴父的傳統慈母典型,她柔軟的性情、美貌與淚水是孩子永遠思慕的完美形象。
離開母親後的伊翔不再有台詞,寄宿學校裡,陪伴他的只有催淚的歌聲:「從沒告訴你,我有多怕黑,但你知道嗎?媽,你什麼都知道,我的媽媽,別丟下我獨自在人潮中,別送我去遙遠地方,在那裡妳甚至不會想起我來,我那麼壞嗎?」一段憂愁的歌聲迴盪在寄宿學校歡鬧的同學之間,形成對比:「有時爸爸把我盪在太高的天空中,我的雙眼總在尋找你,希望妳能來把我抱緊,我不告訴他,但是我嚇壞了,我不說別人看不出來,媽媽,妳可知我的沮喪?妳什麼都知道的,媽媽~」,寶萊塢的歌聲真是叫人受不了的催淚。歌吟舞蹈本來就是戲劇表演的核心,印度電影把傳統戲劇的吟唱與歌舞直接融入電影形式之中,無論傳統題材與現代生活均出入無礙,實在是一大文化現象,即使是有時到了樂貫滿盈舞不勝收的地步,卻也不可以類型電影小覷。
這部電影的音聲畫影與緊湊的劇情的確扣人心弦,不管你是為歌聲落淚也好,為舞蹈歡笑也罷,不僅畫面悅目、富有教育意義和娛樂性;它還不止於此,本片確實很有深度。藉著代課美術老師朗(Ram)一場造訪伊翔父母的戲,才讓我們開始了解孩子有一種苦惱叫閱讀障礙,並不只是一句不用功那麼簡單!原來算術不會算、字母在跳舞、聽力會混淆,甚至領帶不會打、鈕扣扣不上、鞋帶繫不好,這些都跟認知的成長有關,而分心真的不是他的錯,而是一種叫閱讀障礙的困擾讓他有苦難言,若沒有想像力和遊戲,他們還真不知要怎麼辦!可憐的大人,誰來教我們知道這一切?
然而孩子卻有表達的語言──圖畫,只是大人們不會閱讀。
有意思的是,在這部印度片裡,伊翔遭遇閱讀的障礙卻是英文。英文是國際語言,這就使得本片的共鳴超越了印度觀眾。寄宿學校的英語課堂上,銀幕畫面上緊湊地剪接著尖銳的金屬搖滾樂音、穿插老師咄咄逼人的嘴臉和連珠砲似的發問、蒙太奇上鋪天蓋地的字母蜘蛛意象,再加上走廊罰跪的羞辱,這當然又重重打擊了被老師罵成笨蛋懶鬼白痴伊翔的自尊。如何形容兒童在教室裡坐立難安的無言恐懼與被字母追逐無法逃遁的驚嚇呢?這可是一段很令人難忘的恐怖片呢!
家境不錯的伊翔,實際上有機會比一般印度兒童有更好的發展,他的哥哥甚至是成績優良還參加網球比賽的模範生;父親出差回家還會帶禮物給兩兄弟,若非伊翔是個有學習障礙而留級二次的不適應兒童,嚴父慈母對他的期望,並不算太過苛求,至少比起鄉下路邊賣牛奶的小男孩要強多了。本片主角的處境,巧妙地設定在單純的兒童學習障礙上,而避開階級與社會背景的特殊性,使得故事傳達的焦點準確而共鳴集中。
用畫畫表現圖畫世界
寄宿學校裡講求紀律,連詩歌的學習都要有正確的解釋,令人對這種生活感到疲累。看到片中美術老師教孩童畫透視法(一種講求正確描繪科學),畫錯就體罰,就不免覺得美術老師真的是一種受過訓練來摧毀孩童對美術興趣的專業人士。透視(Perspective)是一種講求正確描繪的「科學」,是學齡不到中學,不能去教的一種「知識」。編劇真是有心,用「透視」來諷刺大人不但無知於繪畫是兒童表達自我的另類語言,還把「正確書寫」的觀念強加在童年最後一塊自由的園地裡;當伊翔連美術課都不再提筆,他的自信心幾乎是崩潰了。
我曾經是美術老師,想起教兒童畫畫,那並不容易。它不像一般人所以為的:去教兒童「學會畫畫」這項「才藝」,而是讓他們「畫出自己所認識的世界」。孩子們手握畫筆,向你展露毫不遮掩的天真時,是如此動人而教你驚奇。但在兒童的圖畫世界裡 (噢!兒童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們早在學習說話善用語言之前,就已經能夠毫無障礙地用這種繪畫語言說他自己的故事了),這些孩子氣的圖象語言對大人而言,似乎不是那麼需要花心神去閱讀。大人們倒是很懂得閱讀是要好好學習的,然而,誰來當父母的老師,教會他們閱懂孩子們的內心語言呢?。
其實,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比教他們學會了解我們的世界更重要。每一個曾教過兒童畫畫的老師都知道:父母原來應該是孩子最好的美術老師的,因為最了解孩子的莫過於朝夕相處的父母了。孩子本來應該是父母眼中的小星星,那麼明亮那麼清晰,哪知到了他們開始學習寫字的年紀,就開始了無法棄權的競爭遊戲,語言與文字,大概就是他們開始步入人群的「社會經驗」了。識字最多的蘇軾有一句詩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好像還真的是替孩子們說的話呢。
所幸美術老師不久就去巴西了(真遠!),新來的美術老師朗 (Ram) 不一樣!他像個陽光大男孩,一出場扮成紅鼻子小丑的RAP歌舞,簡直把教室都掀了頂,不僅教室裡的學童都樂翻了,這段讓身兼導演的他盡情發揮寶萊塢歌舞才華的獨角戲,讓戲院裡看電影的大人們也都開始有點坐不住椅子。可是,伊翔已經變得呆癡、無動於衷了。這是本片中的一個高潮與低潮的奇特揉合,在這場最生動的歌舞片段中,導演讓漠然的伊翔信心喪失的如此徹底,老實說令人感到有些不近情理,但這樣的出場真是精彩。彷彿一道陽光照入了沉悶的水池掀起波光。
第一堂美術課帶來的歌舞歡笑讓孩子們耳目一新:朗告訴他們「世界隨你的眼光而不同,你怎麼看,它就如何。」清新的觀點打破的教室的嚴肅感,美術教室就該如此,「上課畫什麼?」學生們對於「桌子太小,裝不下你們的想像」的說法,也感到很新鮮。此時,伊翔卻仍是呆滯的坐在桌上白紙前動也不動。
英文課伊翔仍舊被叫到走廊上罰跪,直到朗發現伊翔的作業本都是重覆的「錯誤」:把「the」聽成「de」,把「SIR」寫成「RIS」,「top」看成「pot」。朗憐惜兒童的心思化成歌聲:「孩子啊~是晨間的露珠,上天的禮物,細緻的珍珠;如冬日的陽光,金光灑滿庭院,驅散我們心中的陰影,孩子啊~落入凡塵的星辰」,這是很動人的一段歌詞。伊翔畫給媽媽的動畫塗鴉、在翻頁中逐漸離開父母的孤獨影像,也令朗驚訝於伊翔的聰明與敏感,繪畫是他的語言,清晰而具有豐富的想像力。
這孩子逐漸在老師心中有了特別的意義,自己也曾是個閱讀障礙者的朗作下決定,決定親自教他讀寫。課堂上,他特意為同學舉例達文西左撇子手寫反字,畢卡索也是,還有愛迪生,都是受人誤解的晚熟天才。接下來輕快的音樂和流暢的畫面剪接,把梵谷的畫和電玩遊戲切入師生單獨教學的親密互動,讓不久前曾經繞著操場不停奔跑的憤怒孩子重獲歡笑。印度片有一種把情感壓縮然後解壓縮到極端的傾向,他們實在太愛把人生做成戲了。
面對前來探視伊翔的父親,朗說了一句話:「也許你們也可以關心一下所羅門群島的砍樹法,島民砍樹不用刀,而是圍著樹集體咒罵到日暮,隔日那樹就自動萎死」,這麼有愛心的老師也說出這麼嚴厲的一句話!令人震驚!但也許只有這樣才會令大人為自己對孩子的忽視感到慚愧,因他們等不及看見孩子有一天教人驚訝的達到令人矚目的成就。
回到童年
一個代課美術老師對學習遲緩學童的特意關注,起初,令同事與校長都不以為然,直到朗提出辦一場學生與教職員都參加的畫畫比賽,事情才有了轉機。
一場嘉年華式的全校畫圖比賽,讓坐滿廣場階梯的師生們,像彩色的馬賽克般絢爛。這個典型的印度華麗風的畫面將掀起高潮。在眾人期盼中遲來的伊翔,他的作品原本與朗的圖畫並列優勝,經由最後的評選成為青出於藍的優勝者。這個原本在班上受盡嘲弄、在走廊罰跪的沉默男孩,卻因為一張畫、一場老師精心安排的畫圖比賽,而獲得全校的歡呼與掌聲,怯生生地走上台領取獎勵。這段劇情幾乎可以預測,但他跑向老師緊緊擁抱的畫面仍然令人哽咽。此時,口琴聲掌聲鼓聲所有的音樂都來了,淚水決提的衝動和眼前湧動的鑲嵌彩色畫面籠罩著漸強的配樂聲實在令人有點喘不過氣來。雖然美術老師自己也參加比賽,還得了第二名的這部份劇情有點兒過頭,但他在前半場伊翔缺席的情形下畫了一張非常傳神的伊翔肖像畫,則隱喻著這孩子在他心中的地位。
階梯廣場上畫畫的意象繽紛熱鬧,學生畫,老師也畫,教室裡的老師是多麼顢頇而傷人,廣場上領到畫紙的老師此刻卻讓學生畫成詼諧的模樣而不自在。位置倒轉,對立的立場將由彩色的畫圖遊戲巧妙的化解,合諧的共同譜出一面歡樂的馬賽克鑲嵌畫面。
學期末,當伊翔的父母來到學校接他,並從校長手中接過封面印了伊翔優勝畫作的紀念冊 (封底是獲第二名的老師所畫的伊翔肖像),他們無法置信伊翔已是校長老師口中學業進步神速的好孩子。在父母慚愧的淚眼中,他已是能自己穿衣穿鞋梳頭打領帶的孩子,陽光再次照在伊翔的笑臉上,大團圓的結局,當然也有一點父母或許慶幸當初送伊翔來寄宿學校的弔詭。
比賽開始前,校長致詞的一句話:「眼前如彩色玻璃鑲嵌的眾人令我回到童年」。回到童年,說來容易,其實並不簡單,由導演用飽滿鮮麗的意象成功的呈現了一個讓大人觀眾也短暫回到童年的畫面。
圖畫成為本片的一個觸媒,本片並未從天才兒童的出眾才華著眼,而是從一個孩子內心語言的寓意,發展成嘉年華的節慶意象,使眾人同樂,不僅有深度、有令人澈悟的學習理論,更重要的是帶來笑中有淚的娛樂。
片尾字幕轉動時,切換著各國兒童的天真剪影,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嬌憨有的傻氣、有做苦工的有受呵護如花朵的、乾淨的滿臉泥巴的、跑的跳的跌倒的,都睜著一雙雙星亮的大眼睛,教你憐愛。從卡通的片頭開始到片尾凡間天使的純真影像,將近三個小時的故事讓你一分鐘也無法靜下來思考,隨著孩子的笑容與憂愁,感觸良多地任它煽動你的情緒。
《心中的小星星》是一部大人也該讀懂孩子語言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