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DVD精選影評】 殺人回憶

33
2006-09-04

(編按:本文透露關鍵劇情,未看片者請斟酌閱覽)

電影裡的謀殺案,是不是一定要有個結局?沒有結局的偵探電影,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你覺得可不可能在福爾摩斯或白羅探長的本格派神探故事裡,聽到結局竟然是「抓不到兇手」?在藝術取向的影片裡,為了顛覆與實驗,或許;而在商業邏輯的類型片中,為了觀眾,大概不行吧!在談《殺人回憶》這部沒有結案的偵探片之前,想要先聊聊,何謂「商業片」?

你是不是常聽到現在台灣的電影界老把「商業」掛在嘴邊?對他們來說,商業是投資電影的考量因素,或者說是投資者所本持的態度。然而對台灣一般的觀眾來說,「商業」或者等同於「好萊塢」,又也許可以進一步詮釋為「沒有壓力,無須動腦苦思的娛樂性消費行為」。在這個前提下,觀眾進電影院所期待的,是在螢幕上看到一個完整而合乎期待的”類型”故事,在走出戲院時,或哭或笑,總之宣洩了一些生活裡的不愉快,排解了一些現實中的寂寞。我想,這是對於生活在台灣的許多人來說,看電影的意義與目的。

如此說來,經常讓觀眾摸不著頭緒的藝術性電影,與被視為純娛樂的商業性電影,是截然不同的極端囉?應該不是的。電影之所以特別,在於他既是藝術性的創作活動,又必須有工業基礎作根基的商業行為。在觀眾教育水準和觀影經驗普遍提高的今天,娛樂電影的可能性是愈來愈寬廣的。甚至,太過白痴、看低觀眾智商的電影,還會被哧之以鼻。

在我看來,《殺人回憶》就是這麼一部在商業類型架構下,所作的一部你需要在看完後仔細想想回味的電影。從頭開始懷抱著期待,與劇中人鬥智、猜測誰會是兇手,該滿足一個進電影院看偵探電影的觀眾,總要在結尾給個說法,讓類型要素得以圓滿。偏偏,《殺人回憶》這部電影讓你的期待落空了,他有個說法,但是沒有壞人被繩之以法、好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或者是社會正義與人的道德良知得到伸張這類的結局。看完後的錯愕,卻正是這部電影最為精彩的地方!套句劇中宋康昊的話:「沒有線索,就是線索。」看似荒謬的言論,卻正點出了看待這樣一部電影時,觀眾該有的反向思考能力。

但是編導也還沒有讓觀眾太過難受,最後一場戲裡,小女孩與退休刑警的對白,揭露了答案:『妳看到了,兇手長像如何?』『…普普通通,沒有什麼特別的。』『沒有什麼特別?』然後接到最後一鏡,特寫宋康昊的一個轉頭,他望向鏡頭,望向正在看電影的我們…。夠清楚了吧!

除了上面這個顯而易見的影片特點,另外一個《殺人回憶》編得相當漂亮的,是兩位刑警個性的轉變。我們知道敘事型的電影不外乎就是看一個角色在故事的起承轉合中,歷經磨難進而在劇末有所改變或突破。在經歷一個毫無頭緒的凶殺案過程中,看到原本兇惡的超行動派刑警,逐漸轉變到講證據的理性思考;而原本相當理性的刑警,卻在最後自願喪失理智。這兩個人的轉變既合乎邏輯又相當戲劇化,是很漂亮的編劇手法。

韓國電影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動與電影界人士的超積極行動下,建立了漸趨完整的電影工業體制,從長期以來堅持實行螢幕配額製保護本國電影產業、KOFIC的成立推動相關輔導政策、釜山影展的PPP與市場展將韓國推上亞洲影壇重要的商業陣地,更別提人才輩出,年輕學子搶破頭要進電影學校的景況。相對於當今台灣影業的悲涼與政府策略的無能為力,實在令我輩不甚唏噓,但卻也是一個很好的刺激與學習的對象。

然而,在艷羨韓國影業的發達與欣賞其天才佳作的同時,韓國電影裡透露出普遍的民族性畢竟還是讓我不敢恭維。暴力、色情的影像雖非韓片特有,卻在韓片中太容易地隨處可見,《殺人回憶》裡的韓式暴力,除卻在觀影時的刺激與誇張所引起的戲劇喜感之外,與我們的民族性是有相當大差距的。只希望,在韓片、韓劇文化入侵的同時,台灣的觀眾不要在不知不覺中被洗腦而喪失了自我文化的認同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