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些歌的背後:《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書評

441
2015-03-04

屬於現代的我們,偶爾看完某部片,會坐在電影院到最後一刻,就為候著那浮出的字幕,因為他們將夾帶著配樂者與音樂的名字,緩緩升起。然後,我們可能上網,甚至我們意外腳步勤快,進唱片行裡、到書店裡,按字母或注音符號殷切搜索。我們下載,或者自認失心瘋地購入一張張電影原聲帶。有段時間,我們以聲響反芻著觀影時分的心思觸動種種。有段時間,我們心念懸浮,生活總佐著某個旋律飄搖在一個高度。

但是距今4、50年前,作曲配樂者與配樂本身的名字,常常是那樣悄然撐持著一個時代的觀影氛圍,卻往往在記憶中淡出,觀影後靜默。除非我們談的是與流行綜藝靠得更近的電影時代,除非是進入歌曲與歌星大量置入電影行銷的年代;否則,編曲作樂是重要卻低調的,它們總位處視覺的大後方,流動於清朗的意識之外。

周藍萍便是5、60年代這樣一個影人與音樂人,在音樂界聲噪,於一個時代卻相形無聲。時至今日,傳唱他曲子的人眾,談及他人者卻寡少。直到2011年,周藍萍之女周揚明,才開啟父逝後40年來,為母親封箱的過往。她所始料未及的,是蓄藏於影音聲畫裡,集體的記憶或成群的遺憾。這些昔日從觀影者耳裡傾入的樂音,成為意識底處暗伏的潛源。這一刻,終經口眼渠道,嘩然湧出溼漉漉的故事與笑淚。然後,大家猛然想起,一個時代的配樂,配的終究不只是一齣電影啊。

在以女兒周揚明為敘事主線的紀錄片《音樂家周藍萍》開拍之前,因母親撒手而終於鬆綁的記憶,陸續開始因籌備周藍萍紀念演唱會,被追索,被攤展。周藍萍這個名字,這也才以主角的方式登台,這次是別人幫他的歌、幫他的故事,合聲與配樂,即使那些曲本是他作的。他的音樂創作之豐富,與該時代牽連之糾結,讓這從單純配套紀念演唱會的冊子,終於不可收拾地發展成周藍萍的專書。最後,匯集沈冬、陳峙維、陳煒智、羅愛湄等電影音樂研究者的論述,交響成一落《寶島回想曲》。說是回想,回想的是其實或許不曾記住過的、時代之聲的幕後推手,周藍萍與四海唱片。

因此說是追憶,可能更為準確。研究者們荒煙蔓草裡去,到處翻找,使勁張羅,從戶籍登記簿到合唱團員名冊,從舊報紙(尤其是60年代的《聯合報》)老照片,到黑膠唱盤和褪色手稿,從五線樂譜到親自訪談。莫不希望紛循多條追憶,復將線索密織成網;企盼從中聽聞,成就半百年前時代底蘊的那個人的,數首更背後的歌。因為,從周藍萍自對岸渡台前的謎樣身世,到客居香港量產電影配樂的生涯,人生一路便是這樣交織著他自己創作或經手的曲調走來。1962年前,在台灣時,他寫得人人朗朗上口的〈綠島小夜曲〉、〈美麗的寶島〉、〈月光小夜曲〉等,也兼開始做各類國台語片或布袋戲的插曲配樂。1962年後,在香港時,他擅寫婉轉周折詞曲皆古雅的黃梅調電影配樂,如《梁祝》,如《七仙女》等;1965年後,他還能酣暢無礙地演繹以崑笛琴聲、嗩吶鑼鼓輪番開闔影像張力的武俠電影音樂,如《大醉俠》,如《龍門客棧》,如《路客與刀客》等,且屢有新意。那些歌,幕前映畫,曲裡藏韻,背底裡有事。

背底裡當然有許多事。不過,正因為彼時音樂人藏身幕後的低調本質,再加上至親家人刻意地選擇性遺忘,能夠重塑的周藍萍形象,終究離立體整全相當遙遠。全書唯有論及〈綠島小夜曲〉時,真說了段周藍萍的戀愛故事;材料資源所限,加上時移事往,研究者能做的,多半是不能近身,無從貼心,更別說長驅直入周自身內幕的聲畫曲式風格或音樂產業分析。不過,《寶島回想曲》一書作者們,順著時序,分頭悉心查找史料,耙梳整理創作生涯諸作,從各色音樂創作中折射出他至今仍能發光的才情,專業學術而深入淺出的曲調分析,確實也讓那些淡出朦朧的許許多多,顯得更明澈通透。

全書中後段,幾乎與周藍萍平行,但也偶有錯身地,述說曾與他相識合作、惺惺相惜的四海唱片創辦人廖乾元的故事,以及「四海唱片」脫胎於舊書攤到風行流通的背景,談及四海從西洋歌譜、兒童歌謠、節慶音樂到藝術曲式,各種高低藝術類型的高質量發行之時代影響力。末章,則完整地分析當時,從錄音間到唱片行,一首歌曲是如何誕生。這些篇章規劃安排,雖有些因作者各自為文,文風相異,又有雙條主線並行,若斷散開來;卻的的確確都是相當用心地,說著彼時的音樂本事,給音樂生產者佈署了一個中間的席位。

無論是周藍萍與流行歌電影配樂,廖乾元和四海唱片,它們都詳細提示著,戰後的時代音樂,從來不是沒有電影沒有歌者,就沒有自己身世的一縷清魂。它們確確實實脫胎於膽識和才華皆過人的創製人、出品者手下,並負載著整個時代壓印其上的鮮明性格。它們有著背後的許多人,很多事,更多歌。它們雖貌似位處視覺的大後方,流動於清朗的意識之外,卻在潛意識裡,暗挾著那些年華歲月而來,並且可循之上溯到故事的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