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電影展映: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
「另一種影像記事」是由四位台灣人於2015年組成的動態影像策展團隊,他們尤其關注電影與動態影像的形式,討論影像的種種可能。2016年起,開始策劃放映實體活動,以小型不定期的放映活動,靈活策劃與訂定主題,不斷探索電影院外非傳統場地展映的可能性,嘗試與全臺各地觀眾產生對話與連結。
為什麼要自己DIY辦影展?
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2009年2月在慕尼黑「藝術之家」美術館(Haus der Kunst)舉辦首次個展《原始》(Primitive),隔年作為完結《原始》展覽最終作品之長片《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在坎城影展首映並奪下金棕櫚首獎。阿比查邦的影像作品跨越電影與藝術產業之間的限界,在兩者場域、媒介甚至是商業模式間產生了連結與呼應。其他包括蔡明亮、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本・芮河斯(Ben Rivers)、香妲.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等創作者皆曾經在黑盒子(Black Box,意指電影院)與白方塊(White Cube,意指藝廊空間)之間展映發表作品,這一類跨界、尚未完全被定義的嘗試,近年在西方藝術與電影圈引起討論。
首次進入美術館空間
2017年7月8日起在臺南蕭壠文化中心,「另一種影像記事」將推出「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展覽,探討動態影像在戲院黑色空間與美術白色方盒所呈現相異的觀影經驗,展出路克.弗勒(Luke Fowler)、王君弘、李幼鸚鵡鵪鶉、吳梓安,也藉由藝術家的作品一窺電影影像的生命特性,關於影像的精神世界,情慾,生死,甚至影像的轉世。
在臺灣當影迷其實非常幸運,幾乎整年都有大小各類影展,臺北以外的縣市也有許多地方性影展。院線商業上映的影片數量更是蔚為奇觀,去年總計共有679部首輪上映影片。身為觀眾在電影院裡的選擇非常多,然而近年除了蔡明亮《郊遊》走入美術館,嘗試在黑盒子與白方塊間創作或策展的展映活動,還是比較少;實驗電影能見度也不算高,在臺灣幾個大型影展中鮮少有規劃專屬於此類影片的單元。有感於此,臉書頁「另一種影像記事」在2015年成立,最初僅是分享相關訊息和交流的「線上影迷俱樂部」,轉貼與介紹全世界各地關於錄像藝術、實驗電影與非傳統放映等活動資訊,亦不定時推薦電影理論相關書籍,希望藉此平台帶起台灣動態影像愛好者討論交流的風氣。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四個朋友一起經營交流的小團體,2016年開始策劃放映實體活動,有別於大型影展密集的展映方式,希望以「游擊式」小型不定期的放映活動,靈活地策劃與訂定主題,也不斷探索電影院外非傳統場地展映的可能性,與全臺各地觀眾產生對話與連結。
各種場域與展映方式
2016年5月「另一種影像記事」與策展人喬治克拉克(George Clark)在臺南一起進行關於廟口露天電影放映的田野調查研究,訪問電影放映師許順吉並參觀他在屏東的片庫,做為此一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在臺南總爺文化中心舉辦了一場重現傳統廟口露天放映會,邀請許放映師與放映機工廠「聖福電影機械廠」盧慶雄先生在現場操作35mm放映機,影片是1982年由陳俊良導演執導的神怪片《新西遊記》,遵照傳統謝鬼祭神的放映程序,之前先放短片《醉八仙》並由放映師唸一段通知神明電影即將放映的祭詞。映後也邀請放映師與機師一起與觀眾交流,席間不少觀眾憶起童年在廟口看電影的愉快回憶,喬治克拉克也提到:「談到電影的歷史,我們常常講到導演、電影明星和看電影觀眾,很少人會去想到機器,以及操作機器的人——放映師。」
同年底「另一種影像記事」舉辦數場主題放映。11月活動名為「一段遙遠的情節:本.芮河斯 x 但漢章」,主要節目係由英國動態影像創作者本・芮河斯(Ben Rivers)應哈佛電影資料館邀請以「午夜電影」特別主題策展,將自己的短片作品《物》(2014)與臺灣影評暨導演但漢章的《離魂》(1987)搭配放映,與臺灣的八零年代產生了神奇連結。「一段遙遠的距離」在咖啡廳空間放映,兩部影片素材皆為16釐米拷貝,特別租借16釐米放映機並請機師操作,投影於咖啡廳白牆上。除了放映,還有一面白牆展出關於但漢章與《離魂》當年參加國際影展文件的小型檔案展。
12月活動「This is Now:英國龐克後實驗電影與錄像」則與英國動態影像機構LUX合作,呈現80年代英國DIY龐克實驗影像短片作品,共引進三個節目。呼應英國龐克的DIY精神,開幕晚會與BYOB活動(Bring Your Own Beamer,自己帶投影設備)結合,以「一夜限定」Pop Up影像秀概念,邀請台灣16組影像創作者,在咖啡店樓上一個空曠空間,不設限將動態影像自由投影於牆上、地上、天花板等任何地方,並有現場DJ、音樂即興表演。
從臺灣到全世界的連結
「另一種影像記事」也策劃邀請世界各地從事動態影像研究學者與策展人來台舉辦放映會並交流,包括前泰德美術館電影部門策展人喬治・克拉克(George Clark)、鹿特丹短片單元評審暨獨立策展人朱利安.羅斯(Julian Ross)、英國Videoclub 策展人沾偉德(Jamie Wyld)與英國動態影像創作者雷德蒙.恩特威斯爾(Redmond Entwistle)等。
2016年11月「另一種影像記事」與紐約布魯克林推廣電影機構「Mono No Aware」十週年活動企劃合作,推出《板塊邊緣、太癢的孩子》(Childen on the edge of itchy-tectonics – Taiwanese New Experimental Films)單元,邀請台灣新生代實驗影像創作者包括林仕杰、許岑竹、吳梓安、葉覓覓、黃亞歷、許雅婷、林毛、王愷立、Dooll Chao、陳瀅如、洪子建、雪克,一同在紐約 Ace Hotel 放映廳展映,映後並由參展藝術家吳梓安與觀眾進行交流。
首次進入美術館空間
2017年7月8日起在臺南蕭壠文化中心,「另一種影像記事」將推出「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展覽,探討動態影像在戲院黑色空間與美術白色方盒所呈現相異的觀影經驗,展出路克.弗勒(Luke Fowler)、王君弘、李幼鸚鵡鵪鶉、吳梓安,也藉由藝術家的作品一窺電影影像的生命特性,關於影像的精神世界,情慾,生死,甚至影像的轉世。■
活動簡介
另一種影像記事
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
黑盒子與白方塊的動態影像 時間:07.08-09.10
地點:蕭壠文化園區 A3 館(台南市六安里六安130號)
活動官網:由此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