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崗拍《想飛》圓飛行夢 自豪MIT技術高水準

481
2014-10-24

一開始不免懷疑,為什麼在這個年代還會有人想要拍軍教片,或是和軍方合作,尤其當台灣的官僚政客都將電影視為一種為其擦脂抹粉妝點門面的巨幅廣告時──想想《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以及《露西》(Lucy)在台中市和台北市民代與官員們眼底的「貢獻」評價──看到李崗新作《想飛》開宗明義的表明這是一部關於空軍飛行員的故事,難免讓如我這般的觀眾心生戒備。但可能就是在這樣毫無心理準備的情形之下,進戲院看了本片之後,反而被完全沒有意料到的浪漫情節給娛樂,並對這部影片有所改觀。出了戲院後,同行友人認為本片太偶像劇,但我反倒認為在商業娛樂導向的前提之下,偶像劇化的走向尚無可厚非,如果真能讓觀眾進入其邏輯,並在那麼一刻與劇中主角一同感到怦然心動,或是揪心不已,這樣的商業電影便已達到他基本的使命。

在1999年執導第一部劇情長片《條子阿布拉》之後,李崗超過十年沒再執導大銀幕作品,在過去十多年間,他從擔任電影發行商開始,再進入監製,慢慢認識台灣電影市場的上中下游各個環節,並且將各不相同的故事,找到最適合的說書人,讓他們在觀眾面前呈現這故事最好的樣貌。而這次李崗不但擔任《想飛》的監製,更執起導演筒,是因為這個故事題材對他而言,有難以割捨的個人情感。對於李崗而言,他從小就嚮往在天際飛翔,認為飛行代表的就是人們對於自由與浪漫的夢想與渴望,而這部電影也揉合了他成長的情感與記憶,以及他對於台灣從戒嚴時代走到民主時代的轉變的觀察,他認為這樣個人的情感是很難交由別人完整呈現的,所以儘管當初曾考慮過尋找適合的導演人選,最後還是決定親自執導。

李崗表示,《想飛》最初的創作起點其實很簡單,只是一個「想在台灣拍一部飛行員故事」的念頭。之後他所面對的則是重重創作難題,儘管知道自己想拍攝飛行員的電影,但卻也不知從何處下筆,對於飛行員的生活、工作細節,所知的更是寥寥可數。他們也只能先在獲得空軍的協助下,到空軍官校進行田野調查,了解飛行員的受訓過程與操作戰鬥機的每一個細節。後來李崗在電視節目上看見了空軍中校李政亮與其視障妻子楊雅惠的故事,被夫妻兩人間的深情感動,同時,擁有絕佳視力的飛行員與視障情人的組合也十分吸引他,李崗便以兩人為雛形發想故事,在經過幾次修改(以及尊重軍方的考量後),最後才成為今日銀幕上的浪漫愛情喜劇。

而這次的拍片經驗,也讓李崗對於台灣電影發展工業的潛力具備很大的信心。比起之前監製影片的經驗,這次的製片過程,更有工業規模的嚴謹。以往台灣的製片團隊規模小,機動性高,因此在片場可以臨時改變原本的規劃,而李崗導演作業習慣照表操課,除了事前的排練之外,不再額外於現場磨演員的表現,加上這次和空軍這樣龐大的體制合作,有任何的需求與變更,都需要正式的公文來往,嚴格的行政作業增加現場臨時調度上的困難,因而事前的規劃變得格外重要,也因此,前期不管在美術、導演等部門的田野調查以及與軍方顧問間的連繫也都需要格外仔細與全面,才能確保開拍後一切能夠準確執行。李崗很感謝劇組展現的高度專業,尤其此次的聯合導演蕭力修為他在美術與現場執行上打點非常多細節,好讓李崗可以將注意力全數投入在演員的選擇與調整。

除了現場的執行,李崗導演對於此次合作的特效與動畫團隊能力也刮目相看,他也強調,這次合作的技術團隊全部來自台灣,而他自豪的打包票認為這次呈現出的技術成果並不輸給好萊塢。為了拍攝並模擬飛官在駕駛艙中飛行的畫面,幕後團隊更耗費三個月自行打造出手動的模擬駕駛艙,雖然不若好萊塢片廠使用的油壓模擬艙那般先進──當然造價也相對低廉──但是操控效果仍是十分令人滿意。而此次的動畫團隊「兔將影業」不論在需要高度擬真的戰機夜間飛行,或是在愛情場景中塑造浪漫童話般的雲端王國,不但展前全方位的風格,從IMAX銀幕上更是看的到齊3D畫面極細緻的質感。兔將從前製階段便參與創作,和李崗導演一同討論每一個分鏡與畫面中的細節。李崗表示他從這個過程之中也學到非常多,並深刻體會到要讓影片有好的動畫效果,導演絕對需要深度參與動畫製作的討論,只有這樣才能完整呈現導演腦中的畫面。

儘管在正式上映前,《想飛》在影評界得到正反兩極的評價,有影評人指出本片部分內容過於冗長,以及故事有失焦的問題。但正式上映之後,《想飛》的口碑似乎開始擴散,呈現逆勢成長的氣勢,在越來越多人投入本土商業電影市場開發的當下,這樣的題材與敘事方式,最後能夠獲得多少市場的肯定,仍值得我們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