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藝大尋獲台灣首部35釐米傳奇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

433
2013-11-11

今年上映的《阿嬤的夢中情人》才喚醒過去台語片輝煌時代的記憶,為年輕觀眾重現當年台語片盛行的光景,更讓甫結束的桃園電影節安排了《第七號女間諜》的放映,讓觀眾實地感受當年台語片的風貌,但台灣在1950-1970間生產了約1200部台語片,至今卻只留下了200部作品,過去許多影片佚失,史的今人只能依靠文字記載和上一輩的回憶來拼湊台語片的回憶。而上週學界在台語電影領域的努力上,又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11月7號於光點台北舉行記者會,由所長蔡慶同、計畫主持人井迎瑞、協同主持人曾吉賢、以及數位修復師王明山攜手正式對外公布,該所師生於今年尋獲了台灣電影史上開起台語片風潮之作《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電影拷貝。

《薛平貴與王寶釧》是1955年由陳澄三先生投資拍攝,邀請何基明導演執導,並由陳所屬的「麥寮拱樂社」歌劇團擔綱演出的台語黑白有聲電影。《薛》片是第一部台人自製的35釐米電影,當年標榜「正宗台語」電影,造成全台轟動,打破票房紀錄,陳澄三與何基明又打鐵趁熱的於次年推出《薛》的續集與第三集,並引起一陣歌仔戲電影的跟拍風潮。但在過去五十幾年,這三部歌仔戲電影普遍被認為早已因時代變遷而永遠佚失。多年來,台灣對於該片的研究只能參考一些片段與零碎的文字資料,鮮有人看過本片,一直是相關研究人員的遺憾。

在7日的記者會上井迎瑞教授表示,南藝大音像所師生在今年六月於苗栗地區進行歇業老戲院與資深放映師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份珍貴的拷貝。負責進行訪問的曾吉賢教授回憶,當時他看到生鏽的鐵盒上貼著「王寶劍」三字時,還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台語電影,等到他回去整理文物時,才發現其中一個影格上有著「打破票房紀錄」的字樣,心中才暗暗驚喜,等到技術人員確定拾獲的就是《薛平貴與王寶釧》三集完整的拷貝時,他更是感到熱血沸騰。

井迎瑞教授表示,《薛》片三集均完整出土,包括第一集92分鐘,第二集91分鐘,第三集78分鐘。特別的是,這部於苗栗尋獲的台語片拷貝,卻經過客語重新配音、配唱。井迎瑞興奮的表示,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台灣電影發展初期影人透過戲曲電影為媒介,讓「劇場藝術」向「電影藝術」而過度的努力。同時,這份「客語版」的拷貝,更揭開一塊台灣電影史所忽略的領域。而台下與會的客家文化工作者鍾永豐更興奮的表示,這部珍貴拷貝可能指出了幾個當年重要的文化面相。第一,由配音、配唱可看出當年台語片可能有意經營客家族群的市場,而閩客間的文化隔閡也可能不像現在想像的那麼涇渭分明;第二,片中配唱的使用的均為客家戲曲曲調,包括「山歌」、「八音」、「大戲」等體裁,而大戲與歌仔戲同屬北管系統,歌謠皆為七字,使得這部電影在閩客文化之間的轉換更是減去一層隔閡,他更指出,配唱的大戲班在唱腔中帶有一些「江湖味」,與一般客家戲班唱腔不同,他研判此一戲班可能不只唱客家大戲,也可能會在閩南族群地區演出歌仔戲,因而唱腔之中便帶有歌仔戲的韻味。而客語配音所使用的是「四縣腔」,也顯示了當時在竹苗客家族群流行文化中,是以四縣腔為主流。

此一拷貝狀況並不佳,出土時已有多處出現酸化、變形、甚至斷片,有部分片段更是因底片斷裂而只剩下一半寬度的畫片,拷貝本身也因當時技術水準不足,而有多處沖印瑕疵,目前南藝大在前任中影資深調光師王明山老師的指導帶領下,已將《薛》第一集拷貝完成物理性的修復,去除底片上的油汙與放映髒點,同時,該所添購的數位修復軟硬體也已經到位,接下來將由負責過多部中影電影數位修復計畫的王明山為此片進行數位修復。王明山老師表示,考量到保留當時的技術水準,還原文物原貌,進行數位修復時,將保留當時的沖印瑕疵。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的井迎瑞教授表示,此一拷貝的發現及具歷史與學術意義,他希望藉由此次修復計畫展現台灣在地研究單位的能力,希望以後我們再也不用將影片送至國外修復。

會上井迎瑞教授也撥放了片花讓在做嘉賓先睹為快。《薛平貴與王寶釧》片頭演職員表配以好萊塢式的管絃樂,等到影片開始時才轉為台灣傳統戲曲的音樂,形式十分特別。片尾更有第二集的預告,劇情畫面上打上「使你感動」、「切莫錯失良機」等字樣,展現出早期台灣電影的質樸韻味。


南藝大音像所團隊與會嘉賓合影,音像所團隊為井迎瑞教授(右四)、曾吉賢教授(右一)、影片修復講師王明山教授(左一),與會嘉賓包括國影館館長林文淇先生(左三)、南藝大校長李肇修教授(右五)、作家小野先生(右三)、客家文史工作者鍾永豐先生(左四)。

井迎瑞教授也宣布,南藝大將於11月15日至18日與成功大學合辦「2013閩南語電影展──歌仔戲電影專題」,屆時將於11月16日星期六,在南藝大音像學院大放映廳放映《薛平貴與王寶釧》第一集全片,歡迎各界蒞臨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