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海灘的一天》(II)
(續前文)
先前提到簡奈特的敘事理論,所關注的就是時間。藉由他的詞彙,我們進一步分析《海灘的一天》逆行時間的多重敘事層次。這裡的層次(order),是分析小說中故事時間與敘事時間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若是同一事件,但以不同順序在兩者時間內分別進行,就是錯時(anachrony)。從第一敘事(first narrative)的起點,對照故事時間往後推與向前進,又可分為倒敘(analepsis)與預敘(prolepsis)兩種類型。倒敘(analepsis)又可依照跨度(reach)與幅度(extent)的概念再細分。(註1)
由此來看,《海灘的一天》的故事時間,是從1983年佳莉與蔚青的重逢為起點,以錯時的十三年為跨度,經過佳莉的少女時代、大學時期、離家、結婚,與丈夫發生問題,到三年前德偉在海灘疑似發生的死亡事件。從跨度中來看,故事期間所穿插在不同時間軸線的幅度,形成多重敘事軸線。這裡的倒序可以簡奈特的定義來理解:內在倒敘(internal analepses),是第一層敘事中,延伸出第二層的敘事,並對前者產生干擾。也就是說發生在過去的A事件,藉由B事件的回憶,改變了A的意義,同時影響B事件發生當下主角做的決定。而若A事件一再出現,就是重複倒敘(repeating analepses),藉著回溯的過程修正A事件的意義,甚至注入新的觀點加以重新詮釋。如此一來,第二層的敘事,可以改變第一層敘事的觀點(focalization)。進ㄧ步地說,複雜的時間層次讓我們重新思考現在與過去的關係。就像是我們常說「過去的苦澀,在回憶的當下總是甜美的」這種說法,改變了過去事件隱含的重要性,也讓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關聯性產生變化,如此的時間觀就跳脫了進步史觀的牽制,容許對個人命運超脫準則,進入例外狀態。換句話說,從不同人的觀點(focalization),不斷重複過去的特定事件,得以重新詮釋其意義,也讓角色對未來人生有了新的領悟。
以佳莉離家事件為例,細看倒敘的結構,來分析其建構的敘事與時間關係。佳莉的離家在敘事時間裡重複提到三次,形成三個不同的時間層次,第一層時間的敘事,是佳莉回憶的觀點,在此層中,佳莉首次提到自己的離家,是當蔚青問到父親是否也干涉佳莉的婚姻時,開始回憶自己大學畢業後,搬回南部的家中住,不願接受父親安排的婚事,一天夜裡與哥哥長談後,決定離家追求幸福。此敘事段落分鏡如下:
1. 佳莉在老家廚房幫忙
2. 飯桌與母親同座,大嫂抱著孩子在一旁(佳莉的旁白:德偉當兵後,她才意識到他不在了,漫無目地的跟大家一樣考托福,留考)
3. 佳森與父親穿著醫生袍走進家門,走到飯桌坐定
4. 傭人進來拿德偉來信給佳莉
5. 佳莉微笑拆開信,但被父親嚴厲眼光制止
6. 父親動筷子吃飯,哥哥與嫂嫂孩子默默在一旁
7. 晚上佳莉讀信(佳莉旁白:只有在收到德偉的來信時,才感到滿足的幸福感,而德偉退伍後希望佳莉到台北跟他會面。)
8. 媽媽進門,要佳莉到客廳
9. 父親友人上門提親
10. 母女逛菜市場(母親旁白:「哲夫才四年半就拿到美國電機博士也真不簡單,你爸爸也希望說你能嫁給這樣一個實在的人。有時候,你也該替他想想,最好也為自己打算一下。」)
11. 飯桌上父親宣佈為佳莉安排好訂婚,還有出國留學的消息,為此感到欣慰。
12佳莉看著哥哥低頭吃飯不語
13. 佳森抽煙說著自己畢業後思想上改變,大家都說他成熟了,其實只是以前的他比較理想化。但現在的他不再去想將來,也不去期望什麼,當他問到佳莉自己能給她什麼建議嗎?佳莉問他是否快樂,佳森反問她什麼是快樂,佳莉沒有回答
14. 下雨的夜晚,佳莉離家的影子投射在日式紙門上
15. 佳莉找到德偉住處
16. 兩人公證結婚,雙手緊握。
這段敘事說明佳莉離家的始末,時間切回現在,此時觀眾和聽故事的蔚青一樣,以為兩人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沒想到彼時幸福並沒有持續,而今日轉變也並非由上述回憶所造成。當她微笑着邀請佳莉與德偉去聽音樂會,佳莉卻面有難色,欲言又止。回憶又再倒敘回三年前,那個籠罩在德偉死亡疑雲的早晨。自此,佳莉的敘事從海灘那天,到海灘之前、結婚之後那段時間來回穿梭交錯。以海浪聲做為音橋,銜接到印刷的聲音,把回憶從那天的海灘,又推到兩人婚後遭遇工作挫折,卻甘之如飴的那段時光。鏡頭從當時兩人甜蜜同遊的沙灘,跳接到同一片沙灘上,孤獨徬徨的佳莉。她打電話給德偉大學時期的好友阿財,並以旁白開始交代阿財的角色,玩世不恭的他娶了財團的女兒,開了公司,並找德偉一起打天下。德偉事業起飛,日夜忙碌,佳莉不工作在家,兩人漸行漸遠,形同陌路。
當佳莉面臨婚姻危機,母親來看她,兩人對坐,展開倒敘:
1. 母親抱著幼年的佳莉
2. 爸爸看診結束,把眼鏡放在茶几上休息,與哥哥一起聽古典樂,媽媽在茶几上放了一杯茶
3. 日式房子的老家掛著鳥籠
4. 哥哥學鋼琴
5. 佳莉獨自徘徊,來到爸爸診所窗外,看見他和護士發生關係,和爸爸的眼鏡
6. 夜晚偷看到媽媽把錢放在茶几上遞給低頭哭泣的護士。
第二層的倒敘結束,回到母親與佳莉的談話。佳莉問母親會不會責怪她離家出走,母親低頭微笑,這時又進入倒敘,與佳莉敘事不同的是,母親的觀點中,當晚起身看見門外她離去的身影。透過母親端的回憶,佳莉才知道母親的了然於心,當問到母親怕不怕父親離開,沒人照顧她。母親反而笑著說:「他一直都像小孩,都是我在照顧他,有什麼好怕的。」聽到母親這樣一說,佳莉破涕為笑,彷彿明白了什麼。這層敘事中,1-6的回憶片段,其實與母親回憶中佳莉離家的片段並無關連,時間也是錯開的,但這些片段包裹在佳莉的敘事當中,重新整理後,成為有意義與關連的結構。
這段回憶之後,倒敘再次介入,帶入第三層的敘事,時間比第一敘事時間早,而晚於第二層時間,往後推到海灘的前一晚上。佳莉與好友徹夜長談。說到自己漸漸接受相敬如賓的婚姻關係。從這兩個時間層所接續的敘事來看,回憶母親的來訪,彷彿讓她以為一切有了新的開始。天亮時,好友拉開窗簾讓陽光進來,房裡傳來嬰兒哭聲,佳莉走在清晨的台北。這時敘事回到「那個充滿希望的早晨」。在那天的海灘上,面對警察一連串的詢問,佳莉卻沒有任何答案,對丈夫的近況她一無所知。此時敘事再度回溯佳莉的離家。當父親過世,佳莉找哥哥,佳莉回想離家之前與哥哥的長談,讓她決定離開去追求幸福,但她現在想來卻覺得諷刺。佳森便澄清,其實那天對她說的ㄧ席話,並非鼓勵她離家,而是希望佳莉相信自己,為自己做決定,不要跟他一樣,過於盲目地信任父親,而放棄了自己的人生。
聽了哥哥的話,佳莉才發現原來她ㄧ直都不懂哥哥的意思。藉由佳森的觀點重複回到離家的夜裡,重新思考過去,與未來的決定。當阿財在海灘上跟佳莉說,不管跳海自殺的是不是德偉,或是他的去向謎團如何解開,其實都不會影響佳莉要做的決定時,佳莉並不完全接受。但藉由佳森的話,才讓她領悟。前述三段以佳莉離家的事件所形成的敘事迴圈中,藉由重複倒敘,為過去注入新的解釋,並重新修正意義,使人物反省而作出不同的決定。角色的成長蛻變的開始與結束都並不在故事時間裡發生,而是在重複倒敘的層層敘事過程中完成。敘事學研究透過現代小說對形式的探索,試圖從有限的時間觀,看見無窮的歷史契機。於是,海灘那一天打撈的結果,無法影響角色生命,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力量,來自回溯過程的不斷反思。故事最後,當打撈有了結果,答案呼之欲出時,佳莉卻毅然轉身離去。此時此刻的她已經知道自己要什麼,大步地回頭走向的其實是未來。
在一段訪談中楊德昌提到類似的概念:「只要你連續供給一些information,這些information 的(線性)時間(之間關係)並不重要,換句話說,慣用的flashback 和 flash-forward 對我來說,不過是處理information的一些方法或是一些情節的延伸,(線性)時間(關係)是並不重要的,這個可以說是海灘所謂structure (敘事結構)的關鍵。」(註2 )我們把information 換成事件(episode)來想,故事時間裡這三個事件的發生順序(先後):
1佳莉離家 > 2母親來找佳莉 > 3佳莉去找哥哥;
以及回憶的時間發生順序:
A. 佳莉的回憶 < B. 母親回憶 < C. 哥哥回憶。
而敘事時間裡重新整成 A1 > B2 > C3 的結構,事件與回憶發生的時間產生的衝突,「可以說是海灘所謂structure 的關鍵」,也是楊德昌說故事的創意亮點。《海灘的一天》最後,回到電影開始時,蔚青的敘事,聽完佳莉訴說完這一切,對於海灘上發生的事到底結局是什麼,蔚青不打算追問了,因為重要的是今時今日的佳莉,並不因彼時的結果有所不同。在整個敘事過程中,我們和蔚青一起目睹佳莉的蛻變成長,從對未來充滿懷疑不確定,到為自己作出決定,經歷了不同時期的人生。這本是傳統的個人成長故事,卻讓「不重要的時間」成為啟動一切的敘事元素,跳脫進步時間觀的生命,在不斷倒退的過程中激發出逆轉的無限潛力。
故事結束前,佳莉的最後一段回憶,是家森臨終前內心的獨白:「我想,這一定是下午兩點多的陽光吧,它讓我不覺得這是冬天,反而像極了陽光普照的春天。我好像聽到鳥叫的聲音,世界似乎又在我身邊甦醒過來。我渴望再重新認識,我周圍的一切。這是多麼強烈的矛盾,周圍的一切冰冷,而我的心臟卻仍然那麼熱烈地跳動着。到底是哪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它在這冰冷的世界裡,還這麼賣力地跳動着?不過,我已經夠幸福了,不是嗎?能擁有這渺小的生命這麼久,已經是值得慶幸的奇蹟了。」選擇將敘事結束在這段內心獨白,楊德昌讓所有不解與謎團,在這永恆的陽光中得到釋懷。透現出世界觀,是對電影形式的熱切探索,那感受光亮與溫度的瞬間,也正是創作力靈動的所在。海灘的一天結束了,但佳莉故事卻才要開始。如果每個故事都要有個結局,才能讓人生圓滿,散場時觀眾可以安心的離去。那麼楊德昌打破了讀者的期待,以一種不斷倒退的眼光,卻更能看清現在與透徹未來,但這一切也或許只是為了讓久久處在黑暗中,在各種曲折的敘事層次中摸索的我們,在剎那間閃現的光亮中,學著重新感受、認識這個世界。(全文完)
註1:依照簡奈特所說,跨度是相對第一敘事的時間為起點,與其他介入敘事之間距離,比方說當歐莉克里亞替歸來的尤里西斯洗腳為第一敘事,與回憶起年少傷疤的事,這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距離就是跨度。幅度指的是介入敘事的時間長度,上述例子中,尤里西斯少年受傷的經過含跨的時間長度就是幅度。參見 Narrative Discourse p. 47-48.。
註2:括弧內加註筆者的詮釋。原文引述自王昀燕著作《再見楊德昌》p.160。
(本文作者王念英為師大英語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