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寧靜革命

391
2013-07-05

法國的盧米埃兄弟所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在自家工廠門口拍攝工人下班的景象,《工人下班》(Workers Leaving the Factory),非常簡單的影片,片長不到五十秒,影片開始,工廠大門打開,工人湧出大門,男男女女,笑鬧推搡,有個男人推了輛腳踏車出來,一會兒又跑來了一條大狗,歡悅地追著人蹦跳,忽然一輛馬車挨著門框,擠蹭出來,人走得差不多了,門關上,電影結束。

盧米埃兄弟在不同的季節,把這個景象前後拍了三次,所以流傳到今天其實有三部同一題材的影片,三部影片畫面構圖類似,事件本質相同,大概最顯著的差異,是由於季節不同,片中人物衣著有異,除此以外大同小異。不過儘管如此,小異的部分卻因為時空環境的改變,而產生了新的意義。前一段裡的影片內容概述其實綜合了三部影片,事實上三個版本所呈現的事件過程有微小差異,我以下先簡單描述這些小差異,然後再說明新產生的意義為何:

甲片開始時工廠大門已經開啟,工人湧出,沒一會兒側門也開啟,有人出來,一條大狗入鏡打個哈欠之後出鏡,接下來一輛一匹馬拖著的馬車出門、出鏡,畫面中止。

乙片開始工廠大門以及側門皆已開啟,攝影機的距離較近,因此畫框較緊,工人湧出,一個男人斜推著腳踏車出來,扶正之後回頭打個招呼出鏡,雙馬馬車出現,還在工廠大門門框內,尚未全部離開,畫面中止。

丙片開始,工廠大門開啟,工人湧出,大狗追著一個男人跑出鏡,倆人扶著一輛腳踏車出門,沒有馬車,人群逐漸稀落,大門關上。

 


▲盧米埃兄弟於1895年12月在巴黎Grand Cafe所放映的《工人下班》

一般為了討論方便,這三個版本依照馬車的差異分別被稱為one-horse,two horses,以及no horse,但是這個差異對影片的本質沒有太大影響,這是一部簡單的紀實片,沒有預先安排的劇情表演,電影的長度由底片長度決定,底片跑完,電影就算拍完了,不管螢幕上尚餘人數多寡,或者他們正在進行什麼。

這部電影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位列盧氏兄弟1895年12月28日晚上播放的十部電影之首,過去十多年來,我每次教電影史,都喜歡把這三部電影播放一遍,先不公佈盧氏兄弟播放的是那一部,然後詢問學生如果由他們來選擇,他們會選哪一部?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丙片,我詢問原因,幾乎主要都是因為no-horse有明顯的開關門,宣示了影片敘事的始終,滿足了觀者對完整敘事結構的心理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對形式的要求,而不是對劇情發展的要求,就是說實際發生的事件內容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事件的開始以及結尾有著清楚標示。

學生的這個普遍選擇很正常,大家都是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好萊塢敘事電影最擅長的就是順暢地交代故事,觀眾一旦習慣這種電影,就不自覺期待影片有個明確結尾,宣示影片告終,這也說明為何在許多好萊塢電影裡,男女主角片末一個沒道理的擁吻,就可以給人心理滿足感,觀眾就面帶微笑,開心離場。

可是過去三年以來,選擇丙片的人數逐年下降,從超過百分之七十,到最近一學期只占百分之四十,而選擇乙片的人數則逐年穩定增加,經我詢問,主要原因是乙片有個明顯的視覺熱鬧點,就是雙馬馬車,學生覺得平淡的畫面推移之中,忽然出現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事物,儘管馬車尚在門框內,畫面就突然終止,但學生對於三個版本裡這個畫面印象最深,換句話說,新一代的觀影者逐漸降低對完整敘事結構的要求,而開始尋覓單一獨立的耀目畫面印象。

這個現象本身有著巨大的理論潛力,在這裡很難說清,不過要解釋這個現象的原由倒是不難,那就是和個人動態影像拍攝工具(可拍攝影片的手機、輕便數位相機),以及傳播方式(Youtube以及其衍生網路工具)的流行,換句話說,這個新美學並不內在於影片本身,而是由新科技的誕生所製造出來的。個人的拍攝工具,讓人可以在任何場合隨意拍攝動態影片,影片的開始和結束都很隨機,沒什麼道理,比起上個世代用DV camcorder拍攝的家庭影片更加隨興,也更加片斷化。而免費公開地的網路播放媒介,讓這種影片無國界大量流傳。點選率高的影片經常具備某個惹人注目的影像,影片時間則長短隨意,往往在事情進行到一半才開始(因為看到想拍的事情,拿出手機開始拍攝,事件已經進行好一會兒了),等到事件結束了,觀看者(拍攝者)還不一定確定事件結束了,要續拍一段時間才確定已經終了,然後這段影片就經常未經剪輯,直接放到網路上。換句話說,個人影像紀錄工具加上youtube,正在對好萊塢經典語法進行寧靜革命,而且看來革命定會成功,法國新浪潮導演高達若是活在今天,會有什麼看法?惹人遐思……

喔,對了,盧米埃兄弟當初播放的是甲片,one-horse。

(作者李振亞為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