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簡介:大衛鮑德威爾之《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

82
2006-11-09

知名電影理論學者大衛鮑德威爾(David Bordwell)今年度(2006)發表的新書《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延續1985年在《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關於片廠時代(studio-era)之敘事法的探討,進而著手討論好萊塢製片工業揮別片廠制度進入電影巨片(megapicture)時代以後,影片生產模式巨幅轉變為夾帶著鉅額成本、高片酬明星、新奇的特效和大量的電視廣告,並與其他企業搭配販售周邊商品如原聲帶、玩具或紀念T恤等等的超級綜合體(mix)商品,外加映後的DVD租售與有線電視台的合作播映,當代好萊塢的電影生產營收與成本都一併比古典時期高出數倍。



這種生產模式(high concept)固然拯救了電視發明後一度沒落的美國電影市場,卻有論者提出,高度商業化的結盟行銷的製片演映生產線,以及當下電影越來越趨向炫目、速度感、暴力與奇觀等的態勢,使得好萊塢過往統一的電影敘事法隨之粉碎崩解了,畫面的新奇刺激壓倒了電影說故事的功能。他們認為現下電影作為一高度商業取向的工業,電影的敘事就如同70年代以後歷經了電影公司解散與重新整合的市場嚴重分裂的時代環境一樣地支離破碎,當代好萊塢電影不再需要古典的連貫敘事,因其敘事早已零碎分散到電影本身之外的店影原聲帶、紀念衫等附帶商品之中了。



然而鮑德威爾並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引用Geoff King的評判:「對於電影鉅片的需求雖然可能導致了某些類型的優勢以及越來越多的片段式敘事,但這並不等於敘事本身已經被替換掉了。」鮑德威爾並提出,在片廠時代結束後,仍有許多導演不斷地在電影中安置舊時代的元素(belatedness),片廠時代所建立的敘事傳統是極其豐富且萬象包容的,它涵蓋了各種特色技巧如引用、自我指涉、模仿、嘲諷與各種被誤以為是在片廠時代後才發明的新技術。他認為自從電影成為大眾娛樂以後,電影製作與導演們便不斷隨機嘗試著各種能夠自其他藝術形式如文學戲劇繪畫汲取的可能性,到一九一七年美國電影已經集其大成而完備了一種統一的好萊塢電影風格,也就是這個風格,讓美國電影跨海發展到世界各地。因此,鮑德威爾強調古典說故事之於電影,就猶如透視法之於視覺藝術,古典傳統之風格或敘事已然成為放諸四海皆準的電影表現(cinematic expression),也是所有電影製作的啟航點。



以下附上本書目錄,以便讀者參考。



Part I: A Real Story 第一部份:真實故事


1. Continuing Tradition, by Any Means Necessary 不論如何,延續傳統


2. Pushing the Premises 強推預設前題


3. Subjective Stories and Network Narratives 主觀故事與網絡敘事


4. A Certain Amount of Plot: Tentpoles, Locomotives, Blockbuster, Megapictures, and the Action Movie 一定份量的情節: 超級鉅片、前驅電影、賣座電影、電影巨片與動作片



Part II: A Stylish Style 第二部份:風格化的風格


1. Intensified Continuity: Four Dimensions 強化的連續性:四度空間


2. Some Likely Sources 可能的來源


3. Style, Plain and Fancy 風格,簡單與繁複


4. What’s Missing? 還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