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欣賞學刊》第14期精彩內容搶先看

318
2011-07-29

《電影欣賞學刊》為國內唯一的電影研究學術刊物,自2004年9月創刊,至今已出版13期。即將出版的第14期共收錄四篇學術論文。其中林文淇的〈《彩雲飛》、《秋歌》與《心有千千結》中的勞動女性與瓊瑤1970年代電影的「健康寫實」精神〉與黃猷欽的〈鉛華盡洗—1980年前後台灣文藝電影美術設計的轉變〉,這二篇不約而同回顧台灣電影史中曾經閃耀輝煌但是研究者稀的瓊瑤愛情文藝片。林文淇一反一般認為瓊瑤電影只是逃避現實的愛情影片,指出由李行與白景瑞所改編的《彩雲飛》、《心有千千結》與《秋歌》三部影片其實延續60年代的健康寫實主義精神,在改編的過程中減低情愛的成分,藉以凸顯勞動女性的完美形象。在浪漫愛情影片的包裝下,隱含著鼓勵階級爬升的意識型態,這幾部瓊瑤電影與當時社會脈動其實緊密結合。

黃猷欽的論文則是研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電影美術設計,分析瓊瑤巨星公司時期主要導演劉立立所執導的愛情文藝片與後來陳坤厚、侯孝賢在新電影時期前所拍攝的商業電影。從這些電影的美術設計所傳達的象徵意義中,黃猷欽說明陳坤厚的影片,如《天涼好個秋》,已經有了新的視覺語彙系統。侯孝賢的《就是溜溜的她》等三部影片更進一步對劉立立所建立的美術設計語彙加以簡化、戲仿與揶揄,也正式宣告新電影時代來臨。

另二篇論文是孫松榮的〈新電影的窗框景觀,或新台灣電影的銀幕脈動〉與林克明的〈電影之框:尋找電影片頭的意義〉,此二篇論文的主題皆觸及電影本質的哲學性思考,討論的重點偏向電影形式的探究。孫松榮的論文就研究對象台灣電影史的時間點而言,恰好接續黃猷欽論文,從新電影的開創之作《兒子的大玩偶》談起,分析侯孝賢與楊德昌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中的後設景框所呈現的「反身性」,正是新電影的「新」特質所在。他認為90年代蔡明亮承襲這個新電影特質,更加以發展出一種「造形展示的音像範式」。

本期林克明的論文所探究的主題同樣也是「框」的問題,只是不同於孫松榮的攝影景框,他所討論的「框」是電影透過片頭將電影敘事從虛無中框出意義的存在之框。他甚具哲思的論文除了與Genette、Derrida、Merleau-Ponty及Lyotard等歐陸理論家對話外,也分析好萊塢經典電影的片頭從靜態轉變到動態的意義。

本期二組研究取向與方法迥異的論文展示了電影研究豐富的內含。三篇關於台灣電影的論文對於70至90年代的台灣電影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歷史研究視野。

本期學刊不僅有精彩的學術論文,還刊有書介與書評各一篇。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在2010年底為楊德昌導演舉辦了盛大的紀念回顧展,這個活動同時也由法國知名影評家尚-米榭.弗若東 (Jean-Michel Frodon)主編一本深入剖析楊德昌電影美學的專書。該書目前只有法文版本,學刊特別邀請參與該回顧展與專書內容著述的楊德昌電影學者吳珮慈,為讀者介紹這本深具意義的楊德昌研究著作《Le Cinema d’Edward Yang》。

本期的書評則是由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鄭志深入評析由葉月瑜與戴樂為所作,黃慧敏翻譯的《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本書英文原著推出時,學刊即曾刊出由彭侃所作的書評(舊刊號第140期)。此番中譯本在台出版,學刊特別邀請鄭志文教授就中文版再度撰寫影評,希望華文世界的電影業者與研究者能夠注意這本涵蓋東亞主要電影產製地的著作,

《電影欣賞學刊》自發行以來備受國內外電影研究學界肯定。過去三年學刊不僅穩定出刊,退稿率平均也高達70%,因此今年學刊已經正式向國科會人文中心申請成為THCI Core核心期刊,目前已經高分通過初審,正在靜候複審結果公布。

《電影欣賞學刊》自第14期起已經取得獨立ISSN號碼,將不再隨《電影欣賞》雜誌贈送,而是獨立接受訂閱與販售。有意購買的讀者可以跟電影資料館洽詢。

(編按:本文主要內容取自作者為《電影欣賞學刊》第14期所撰寫的「主編的話」。)